书城文学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700000053

第53章 礼(6)

[18]离经:读断经书的句逗。[19]辨志:辨别志向。[20]乐群:友爱同学。[21]知类通达:触类旁通。[22]强立:独立判断的能力。[23]反:违背。[24]说:通“悦”。[25]蛾:大蚂蚁。术:学习。[26]皮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用白鹿皮制成。祭菜:以萃、藻之类水草祭先师。[27]《宵雅》:即《诗经·小雅》。[28]肄三:即《小雅》中的《鹿鸣》、《四牲》、《皇皇者华》三篇。[29]鼓箧:闻鼓声而启箧。

[30]孙:通“逊”,顺也。[31]夏楚:指楸木和荆条,均可作鞭子。[32]卜稀:大祭祀前要占卜,故称卜稀。

[33]视学:考察学业。[34]躐:超越。[35]伦:原则。

[36]官先事:做官先学办事。[37]居学:居家的学习。

[38]操缦:练习弹琴的指法动作。[39]博依:诗的比喻,比兴。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40]杂服:区分等级身份的各种礼服制度。[41]艺:娱乐。[42]藏:积累。

[43]务时敏:随时努力精进。[44]厥修乃来:才能学成。

[45]呻:吟诵。[46]占毕:书籍。[47]数:频繁。[48]诚:真心、自愿。[49]悖:混乱。[50]佛:同“拂”,违背。[51]刑:成。[52]之谓:即“是谓”,叫做。[53]豫:预防。[54]时:适时、及时。[55]陵节:陵,超越;节,指年龄和智力高低程度。[56]孙:顺。[57]扦格:抵触。[58]胜:承受。[59]燕朋:即宴朋,酒肉朋友。

[60]逆:违背。[61]燕辟:贪图享受玩乐。[62]道:引导。[63]牵:强迫。[64]强:劝勉。[65]达:通晓。

[66]臧:善、中肯。[67]长:官长。[68]惟:顺从。[69]所不臣于其臣者:不把臣子当臣下看待的。[70]为尸:扮作受祭的神。[71]庸:功,感谢老师有功于己。[72]节目:木之节。[73]记问:记诵诗书以待问。[74]冶:

冶工。[75]箕:簸箕。[76]丑:比。[77]当:处于。[78]弗得不和:无鼓则不和谐。[79]章:彰显。[80]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81]五服:血缘亲疏的等差,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82]委:水的下流。

[鉴赏]

《学记》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专论,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篇教育学专论。它的成篇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之间。作者大概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全文虽然仅有1229个字,但却概括与总结了先秦时期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当时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学记》开宗明义,首先便表达了儒家对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与其目的的认识。它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教育乃是为了“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也就是用道德观念与知识来教育人,从而转变不良的风俗习惯,以便更有成效地治理国家与社会。《学记》将教育同完善个人与社会进步相联系起来,尤其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这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

性善论乃是《学记》提倡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学记》将受教育者喻为玉石,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方面是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儒家认为人如同玉石,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本质,这就表现了他们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充满了信心。正是因为对于人的价值与精神作用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因而《学记》在教育学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卓越见解。《学记》相当全面而且深入地论述了整个教育学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推动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使之更为完备,更加系统化。可以说,《学记》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乐记:审乐知政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1],谓之音。比音[2]而乐之,及干戚羽旄[3],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4];其乐心感者,其声咩[5]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6];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7];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8];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9]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10];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11]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懑[12]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13],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14],乱世之音也,比[15]于慢矣。桑间[16]、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17]之礼,非致[18]味也。《清庙》[19]之瑟,朱弦而疏越[20],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21],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22]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3],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24],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25]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26]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27],所以别男女也。射乡[28]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浍[29]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籥[30]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31]舒疾,乐之文也。符簋俎豆[32],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33],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34],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35]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36]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37]于金石,越[38]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39]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40]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浍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41]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42]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43]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44]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45],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46]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47],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48]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49]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50],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51]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52],而礼居[53]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54],夔[55]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56];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57],知其行也。《大章》。章[58]之也。《咸池》[59],备矣,《韶》[60],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注释]

[1]方:当为“文章”,意为色彩斑斓。[2]比音:曲调的连接。[3]干戚:以刀剑、盾牌为道具的武舞。羽旄:文舞的道具。“旄”为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4]噍以杀:声音急促、低沉。[5]咩:舒缓。

[6]发:高昂。散:悠扬。[7]厉:猛烈。[8]廉:纯正。[9]极:终极目的。[10]乖:违背情理,不正常。

[11]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以下商、角、徵、羽为另外四音,相当于简谱的“2”、“3”、“5”、“6”。[12]怙懑:声音不和谐。[13]陂:倾斜。[14]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国的民间音乐,后多指****的乐曲或文学作品。[15]比:接近。[16]桑间:地名,在濮水畔,传说“殷纣使师颜作靡靡之音,已而自沉于濮水。”[17]食飨(xiǎng):乡人在一起饮酒。[18]致:意同“极”。[19]《清庙》:《诗经·周颂》中的一篇。[20]朱弦:红色丝弦。越(huó):瑟底小孔。疏越:稀疏的底孔。[21]玄酒:上古祭祀用水。俎(zǔ):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22]反:同“返”。[23]知知:前一个“知”同“智”,心智;后一个“知”意为知觉,感觉。[24]反躬:自我审视。[25]汇报泆(yì):放荡,荒淫。[26]衰(cuī):古代的丧服。[27]昏:同“婚”。冠:古代男子成年之礼。笄(jī):古代女子成年之礼。[28]射乡:地方上的士大夫以射箭为内容的礼仪活动。[29]浍:同“沿”,沿用,因袭。[30]籥(yuè):古代管乐器。

[31]缀:舞者的位置。兆:舞位的范围。[32]符簋(fǔguǐ)、俎豆:古代盛祭品的礼器。[33]周还:转圈子。裼(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一部分。袭:穿衣,覆盖。[34]作:创作,创新。[35]论伦:论乐所蕴含的伦理。[36]官:

《史记·乐志》作“容”,表现。[37]施:用。[38]越:发。[39]辩:遍。[40]孰亨:同“熟烹”,将肉煮熟。

[41]敦:勉力。[42]率:循。[43]居:依照。[44]官:取法,效法。天地官:取法于天地。[45]卑:指泽。高:指山。陈:成列。[46]方:指各种动物。[47]齐:读为“跻”,意为升。[48]奋:《周易·系辞上》作“润”。

[49]煖(nuǎn):同“暖”。[50]升:成。[51]蟠(pán):充满。[52]太始:原始,最初。[53]居:作“辨别”解。

[54]《南风》:古诗名。[55]夔(kuí):传说舜时乐官。

[56]缀远:舞位的距离远,表明参加的人比较少。[57]谥(shì):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的称号。[58]章:同“彰”,彰明。[59]《咸池》:古乐名,相传为尧时代的乐。[60]《韶》:古乐名,相传为舜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