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5100000005

第5章 唐诗篇(4)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2]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5]

【注释】

[1]辛大:即辛谔、行大,作者同乡,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2]山光:落山的日光。[3]散发:古代男子平日束发于顶;散发则表示闲适、潇洒。“开轩”句:开窗躺着,清闲而敞亮。[4]清响:清脆的声响。[5]故人:指辛大。

这首诗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很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出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看似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诗趣盎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为诗人的代表性名篇。

诗人开篇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明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也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束,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一种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此处暗合了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名句。进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之声,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此处表达的境界真可谓“一寸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竹露滴清响”是那样的悦耳清心,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音乐,于是“欲取鸣琴弹”,传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正适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为“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水面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就是“知音”的出典。诗人由清幽绝俗的境界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上来。诗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友人期不来,自然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梦中与朋友相见了。诗以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夜归鹿门歌[1]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3]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4]

【注释】

[1]鹿门: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2]渔梁:地名。[3]庞公: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居圣地。[4]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

【鉴赏】

此诗是歌咏归隐情怀的诗。看似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人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孟浩然早年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求仕不遇,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但主旨是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山寺的僻静与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接着“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两句写人们归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写夜晚登鹿门山的情景。月光下的山树朦朦胧胧,使人陶醉,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当年庞德公就隐居在这里。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细写“庞德公隐居处”的境况,此两句为全诗的诗眼,点破隐逸的真谛,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此时诗人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

这首诗以平淡自然的笔调,写出隐逸的内心感受:“气象清远,心孤寂”,手法娴熟。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

【注释】

[1]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曾两游长安,用这首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表达了诗人从政的热情。[2]虚、太清:指天空。此二句意为八月秋水大涨,显得平满,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和天空混而为一。[3]气蒸云梦泽:

意谓近处都在水气笼罩之中。“云梦泽”是现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的总称。[4]端居:隐居。[5]垂钓者、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

【鉴赏】

此诗托兴观湖,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较为开阔的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两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予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引荐。

这首诗前半部是泛写洞庭湖的景色。开篇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遥遥相连。洞庭湖极宽广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咏洞庭湖的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这首诗后半部是即景生情,所谓“欲济无舟楫”,是用来比喻希望丞相的引荐。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这一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闲居,要入世做番事业。这里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接下来,诗人巧妙地翻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古语,吟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亦实亦虚,深寓新意,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希望追随张丞相左右效力的愿望。本诗既表达了想出仕的心情,又写得不卑不亢,是一首不落俗套的干谒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2]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3]【注释】

[1]桐庐江:即桐江,今在浙江省桐庐县。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旧游:即故交。[2]建德:县名,今浙江,居桐江上游。维扬:即扬州。[3]海西头:扬州近海,故称海西头。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旅途中夜宿桐庐江,为怀念旧友而作。

诗的前四句写景,“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有声有色,一气呵成地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的凄清画面:山暝猿啼,江流滔滔,树叶萧萧,孤舟月照,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这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后四句“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独客他乡,心中愁闷,自然对友人深切怀念,因而热泪纵横,想把自己深切的思念之情遥寄给“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此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全诗语言精妙,写景如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1]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2]

【注释】

[1]襄水:也叫襄河,入汉水,在湖北襄阳西北。[2]迷津:津为渡口,迷津即找不到渡口,比喻找不到出路,迷失方向。

【鉴赏】

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途中所作,是一首思归的诗。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本鲍照“木落江渡寒,雁还风吹秋”脱变而来,但孟作也如行云流水,更准确地写出了深秋的景象。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达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

第一句应用“起兴”的手法,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透露出思乡的情怀,带有含蓄的意味,未点明。第三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写尽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怀。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身在异乡,迷于津梁,无从觅路,眼前只见傍晚宽平如海的江面无边无际的波涛。此诗的末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愤。

此诗以情对景,扣合自然,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1]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3]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4]

【注释】

[1]寂寂:求仕没有音信,心中苦闷。[2]寻芳草:喻追求理想境界。违:分离。[3]当路:当要权者。假:宽容。[4]还:回乡。扉:门。

【鉴赏】

这首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的诗,诗中抒发的还是求仕碰壁后苦闷怨愤的感情。诗人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但这次入长安竟然无功而返,诗人心中是很惆怅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一时牢骚语,他与王维还是甚为相知。前两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直写自己失意,无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纸背。既然长安是这样的难堪,所以三四句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即那就不如回去了,只好和友人惆怅地告别。五六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进一步说明仕进不达的原因就在于无人援引;“知音世所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珍视与王维的知音之情。既然求仕无望,诗人再留京城就毫无意义,因而决心回归故园隐居山林,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此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非常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作味,耐人咀嚼。

与诸子登岘山[1]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2]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3]

【注释】

[1]岘山: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九里,一名岘首。

[2]鱼梁:江中的鱼梁洲。梦泽:泛指湖泊。[3]羊公碑:西晋名将羊祜曾驻岘山,其死后,百姓建碑纪念他。《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常造岘山。尝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登望如我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羊公:指羊祜,晋南城人。晋武帝时,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与吴陆逊对抗。

【鉴赏】

此诗是一首吊古的诗,意在吊古感今。诗人凭吊岘山的羊公碑,由羊祜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诗人开篇则一反感叹或议论多在篇末的常规,格调独特,开口即发议论,所谓凭空落笔,似与题目无关,但一气贯注,自有神合之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时光流逝,人事不断地交替变化,古来如此。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第三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出诗人登高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现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诗人此刻眺望远方,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诗人借景抒情,烘托自己无限的伤感。第四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联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为民作出贡献,名垂青史,而自己至今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将湮没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不免“泪沾襟”,令人伤感。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句末用典,贴切自然,情趣盎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

【注释】

[1]具:备办。鸡黍:黍是黄米,古人认为是一种最好的粮食。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菜。[2]合:围拢。

[3]轩:窗户。场:打谷场。圃:菜园。话桑麻:闲谈农作之事。[4]重阳日:即重阳节,古代风俗,重阳节赏。就: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