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5100000061

第61章 宋词篇(27)

下阕前两句继续写景。紧承上阕,起句从帘外写到帘内,玉钩上有两只燕子在窃窃私语,写燕子呢喃之声反衬帘中人春睡之熟和庭院之静。接着写井边杨花在随着微风轻轻飘落,“转”字极尽杨花飘落之状。上阕至此皆是写春景,通过声与色的描述,动静结合,写庭院的静幽,蓄势已足。结尾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朦胧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刻画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故前人读这二句,赞赏不已,谓之“殊觉其香茜”(《词林纪事》卷十引卢申语)。本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描述得逼真细腻。本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登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官。一生著述甚丰,以诗著称,讲求自然顺畅。亦能词,自称“少时酷喜小晏词”,其词风清丽婉约,近晏几道。著有《竹坡词》、《竹坡诗话》、《太仓梯米集》。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1],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2]。调宝瑟,拨金猊[3],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1]红:灯。[2]“梧桐”两句:来自于温庭筠的词《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用梧桐夜雨来描写相思别离之苦。

[3]金猊:一种像狻猊的香炉。狻猊,猛兽名。

【鉴赏】

本首《鹧鸪词》体现了周词妙语天成、清丽婉曲的风格。上下阕今昔对比,照应繁富,时空转换灵活多变,意境凄清疏淡,抒情却回环婉妙。

上阕直接从西楼秋夜的一点残灯写起。“欲尽时”点明在这夜深人静时分。“乍凉秋气满屏帏”的“满”与“欲尽时”的“尽”相对应,更能写出主人公夜静灯残孤枕难眠秋凉人心的真实感受。开篇两句描述了居所的客观环境,又渲染了人物的主观心境,两者合一。空间由室内推移至室外,“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这是化用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点点滴滴声不断,秋雨声声更增添了心头的凉意、别离的伤痛。因此,作者方点出“别离”相思的主题,也补充交代了秋凉似水的真正原因,为下阕内容的过渡蓄势。

下阕从忆昔起笔,重在抒发愁恨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想想当年,两人在宝琴的伴奏下,在拨炉焚香的温馨里轻声同唱《鹧鸪词》,心情多么欢畅甜美。《鹧鸪词》表达爱恋之意的歌曲,鹧鸪双飞双栖,故以之相喻。重温往日旧梦本是为了驱逐秋夜寒凉,慰藉心头孤寂,不料“如今风雨西楼夜”,笔锋一转,时空瞬间转换,才回想起往日的欢聚,又被拉回到冷酷的现实中,同时又将“那时”的聚首欢娱与“如今”的形单影只加以强烈的对比,使人不得不怅叹往日的欢情已逝,往昔的“清歌”也只能成为心头余音袅袅的回响了。“不听清歌也泪垂”,自别后,处在这满耳是雨打残叶的秋声的西楼秋夜,不用听那《鹧鸪词》的歌曲,也多少回黯然神伤,泪如下雨。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1],人如飞絮[2],泪珠阁定空相觑[3]。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1]游丝:空中飘浮的细细的丝。[2]飞絮:春天的杨花柳絮。[3]阁定:长时间地存在。相觑:相互注视。

【鉴赏】

本首是一首别情词,上阕写分手时的难以割舍,下阕写分手后的愁情无限。开篇首先从情入手,直接以两个比喻写别离时的心态:“情似游丝,人如飞絮”,并以“飞絮”点出季节。“游丝”既写出情感缠绵的特征,又以其轻细极言两人承受的离情已到极点,人物心中的离愁深重由此可见一斑。“飞絮”形容人漂泊不定的踪迹,也暗示人生的聚散无常。如果两句比喻是概括地融情人景,“泪珠阁定”句则是别离情态的特写定格,写景由动到静。泪珠盈满眼眶,两人默默无语,空白相对。“定”有长久停留的意思,说明悲哀深重。“空”写出两情不忍分离,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下句紧扣“空”字又将镜头推远,写“一溪烟柳万丝垂”的空明澄澈之景。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作者想借万条垂拂的柳丝将远去的兰舟拴住。这想象不乏天真,然而即景生情中却包含着无尽的失望和惆怅。

下阕写游子远去之后送行者的凄凉情怀。先写所见:“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斜阳”点出特定的时间,暗示游子离去之后,送行者驻足岸边的时间很长。傍晚的夕阳里大雁呜叫着远去,不知究竟去到何方;苍茫的暮色里青草的凄迷使江上洲渚一片黯淡,不知雁落何方。这担忧其实是对游子今夜在何处的牵挂。景色由“烟柳万丝”的开阔明朗一变而为凄清苍凉,情景交融地衬托出送别者不堪离愁的心境。同时这寓情于景的一笔使后面“如今已是愁无数”的直接抒情来得更自然、真切、深沉。送行者被苍茫的愁思所困,愁情难遣已极,所以明天的事只能暂且不管,今夜漫漫长夜如何捱过已够让人心烦了。本词结构精妙。不仅写景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而且寓情于景,情与景在上下阕中也各有不同的错综安排,先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过渡时由景来连接,收尾时侧重抒情,由写愁“无数”的广到写愁“无法”的深,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赵佶(1082-1135)北宋著名的昏君(宋徽宗),崇尚奢华,重用奸臣蔡京、童贯等人,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修建华丽宫院。1125年禅位于太子赵桓,号钦宗,他自封为太上皇。因徽宗崇信道教,钦宗尊其为教主道明皇帝。1127年(靖康二年)同钦宗一起为金兵所虏,囚死于五国城(今吉林宁安县附近,一说黑龙江依兰县内),史称“靖康耻”。宋徽宗虽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和诗词方面却有过人之处,造诣很深。《全宋词》收其词十二首。《疆村丛书》辑有《徽宗词》一卷。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1],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2]。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4],羞杀蕊珠宫女[5]。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6],者双燕[7],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8],和梦也新来不做[9]。

【注释】

[1]冰绡:洁白的丝绸。绡,生丝织成的绸子。唐人王勃《七夕赋》有“引鸳杼兮割冰绡”句。[2]著:涂抹。匀注:均匀点染。[3]靓妆:粉黛妆饰,即艳丽的妆饰。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有“靓妆刻饰”句。[4]艳溢香融:光艳四射,香气散发。[5]蕊珠宫:道家传说中的“天上宫阙”,在上清宫中,为得道仙人住所。[6]凭寄:这里有烦请传寄之意。凭,靠什么。[7]者:同“这”。[8]无据:无所依靠。[9]和:连。

【鉴赏】

本词一题为“北行见杏花”,当宋徽宗父子为金人所俘掳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所写。作品凄婉哀怨,充分传达出抒情主人公作为一国之君不幸沦为囚徒的痛苦。古人多将本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些幽恨凄绝的作品相较并论。作品中“天遥地远”和“和梦也新来不做”的句子所抒发的愁绪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一脉相承,古称绝句。

上阕即景生情,抒写杏花的盛开和凋零。开头以两个恰切的譬喻状写杏花冷艳的色彩质感。“冰绡”、“胭脂”与“轻叠”、“淡著”搭配,传神描述出杏花的特别之美。第二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杏花的美丽程度:“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杏花的神韵、气质生动凸现。通常喻人美貌,曰“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此处以“羞杀蕊珠宫女”状来写杏花之美,别致奇艳。作品构思的奇艳之处在接下来的两个句子得以实现。第三句,诗人情绪转变,从对杏花的赞叹一变而为对杏花命运的哀叹:本身已极易凋零,再加上“无情风雨”的击打与摧残。自然而然地,作者融情于景,达到物我无间的抒情境界:愁苦、凄凉,既为杏花更为作者自己。上阕末句既是对杏花感情的升华,也是下阕抒发去国之痛的铺垫与过渡。

下阕层层深入抒写离别愁恨。作者不幸离开故国,别怨无数,却无法寄托和传达。燕虽南飞,却不懂人心。身陷囹圄,故国故宫连过去一切美好的离自己已是越来越远——“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直如后主词句所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剩下梦中思念与怀想,甚至渺茫得“梦也新来不做”,痛得麻木了,这是何等的凄绝哀伤!

廖世美生平事迹不详,约北宋末南宋初人。黄昇《花庵词选》录他的词两首。

烛影摇红

廖世美

题安陆浮云楼[1]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2],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楚[3]。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4]。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释】

[1]安陆:今湖北安陆县。[2]紫薇:这里指诗人杜牧。他曾为中书舍人,唐代中书省又称紫薇省。[3]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4]“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鉴赏】

本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描述,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阕写春日登楼的所望所感。首二句是环境描述。春天季节,薄雾茫茫之中,华丽的浮云楼高耸入云。这里,“云渚”是指云端的意思。三、四句写诗人登高怀远,往事历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想当年杜牧曾到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大发感慨,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下面几句紧承上句,隐括杜牧诗句中的用语,诸如: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等,但词情熨帖,不着痕迹。日暮时分,眼前的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与朋友依栏共叙,多么惬意。如今朋友一去无音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别愁之情,就像那无穷的岸柳、纷纷飘扬的柳絮一样纷乱,萦绕在心头。这几句,情境交融,过去与现在交织,极力渲染出离别愁绪的心情。

下阕写眼前景色。首二句将上阕的回忆收回至眼前,节气催绕着光阴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比喻过去的美好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断肠何必更残阳”二句精彩地描述出暮春时节、黄昏时分,极目远望的凄迷景色。夕阳西下已令人断肠伤魂,而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更让人极为伤心,衬托无限怅惘的心情,将前面时过境迁、岁月匆匆的感叹更进一层。“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是说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好像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这句话突出地给人以一种孤独、愁闷的感觉。末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以景抒情,描述出一幅凄凉、旷远的意境:江边远处山峰静立,绿洲延伸至很远很远,烟雾笼罩着参差的柳树。本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工巧自然,意境幽美,词雅情深。特别是本首词化炼前人诗意,熨帖自然,不见痕迹,巧妙适当,使作品增色不少。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她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自幼受到熏陶,培养了她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青年时代,作者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其词作多限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写景咏物,风格清丽俊朗。靖康之难后,作者夫妇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从此,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了悲苦孤独的晚年。国破家亡,丧夫寡居,强烈的身世感使作者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风格沉郁凄凉。李清照是宋代知名的女作家,她兼擅诗、词、文,而词的成就最大,在词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著有《漱玉词》。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1],起来慵整纤纤手[2]。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3]。和羞走[4],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蹴(cù):踩,踏。[2]慵(yōng)整:懒得动。

[3]袜划(chǎn):穿着袜子走路。溜:溜走,滑落。[4]和:含。走:跑,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