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5100000064

第64章 宋词篇(30)

上阕侧重于外形描述。首句即表现了诗人锤字炼句的功力:“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诗人一定被这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二字,即陆游《卜算子》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它一方面说明季节是在春天,另一方面说明天已放晴,落花已化为尘土。同时,暗中还富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次句至第四句都是描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次句从头发梳妆方面摹写意绪:诗人因金人南侵而几经丧乱,她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已在离乱中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第三句之意境为眼前所见: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使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睡到风停雨住、日上二竿方才起床,起床之后还懒于梳理头发。古人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语,一向被视为知己的丈夫已经去世,她还打扮给谁看呢?第四句写眼泪,鲜明而又深刻: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眼泪夺眶而出。出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下阕则重写于内心发掘。前三句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很深。前两句承上阕尾句而来,意境却陡然一扬,诗人刚才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节,平日就喜欢游览的她遂起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句中的“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那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调,说明作者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二字又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尾两句形容愁之沉重,是在上两句铺足之后来的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收到了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这种婉曲深幽的手法,为后来的众多戏曲所大量采用。舴艋小船载不动这许许多多的忧愁,这是作者自铸新辞,而且用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这个比喻是承“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有人评论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到了董解元写《西厢记》,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到马背上去了。这是对诸诗人极中肯的评论。本词语言非常优美,意境异常深远,含有无穷回味和不尽之意,足以使人一唱三叹。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4],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

【注释】

[1]寻寻觅觅:若有所失、四顾张望的样子。戚戚:忧伤的样子。[2]乍暖还寒时候:指深秋时天气虽偶然温暖,但总体上越来越冷。将息:调养身体。[3]晓:“一作晚”。[4]憔悴损:指满地菊花残枯凋谢的样子。[5]这次第:这种令人忧愁的情景。怎一个句: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呢。了得,囊括得尽。

【鉴赏】

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靖康之难后,诗人夫妇逃到南方,不久,赵明诚因染疾而死,孤苦无依的诗人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夫之伤,使这位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她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妇。那时她已五十二岁了。本首词所抒发的,就是她后半生饱经忧患的身世之感。

本词的上阕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处境,寻觅无所获;冷清是写心情;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已极。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愁惨的气氛。起势逼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样的凄惨景况中,又逢着“乍暖还寒”的深秋,自然连身体都难以调养,即使是喝上几杯淡酒,也抵不住从早到晚的寒风?一个“淡”字,非言酒不够浓,而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喟。就在这时,她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于是想起了自己青年时期安宁温馨的北方生活。那时虽然也有夫妻分别的离愁,但尚有鸿雁可以传书,聊寄相思;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作者不禁悲从中生,既有家国之恨,也有个人之愁。

下阕由回忆转到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将要凋谢的菊花,作者以花写人,感叹自己的处境胜似黄花,正饱受着无情风雨的打击,还有谁前来关爱?“如今有谁堪摘”,丈夫去世,还有谁值得她摘戴鲜花呢!“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苦苦煎熬,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想不到又下起潇潇细雨,点点伤心;而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声,声声催情!国破家亡,更遇惨淡雨夜,作者怎经得这样的伤悲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呼号有声,这是作者绝望的悲鸣,是无助的呻吟,哀哀欲绝,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催人泪下。彭孙通说此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本首词意境凄绝,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语言的新奇和清丽已让人匪夷所思,情感的悲凉愁惨亦到极致,然而在表现技巧上作者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上下阕浑然一体,以家常语,写心中事;以个人情,写家国恨,意蕴深厚。全词无一字提到国家的沦亡,但作者的不幸皆由亡国而引起。全词也没有提丧夫的感伤,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正是作者丧夫后无依无靠无处诉说的“寻觅”之态。本词更没有写一滴眼泪,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悲到尽点,皆是不写之写。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1],连天芳草[2],望断归来路。

【注释】

[1]人:指心上人,所爱的人。[2]芳草:香草。

【鉴赏】

本是一首闺怨词。上阕抒伤春之情。首两句便将一腔愁情尽情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一个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以致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凉情景。次两句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出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惟一能给她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摧残百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哀伤的回音。人的青春不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在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忧愁吗?

下阕叙伤别之情。起句用“倚阑”续写女子的心情悒郁无聊和情绪低落。“倚”字之后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无聊的烦闷苦恼鲜明地渲染了出来;“只是”

与“倚遍”相呼应,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有力地表明了愁情之深、之重、之无法排解。尾三句以遥问“人何处”领起,一方面点明女子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远出的丈夫。诗人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天边,然而只看到“连天芳草”,却看不到丈夫的行迹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她的愁与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些自然是在言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