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洋环境要比陆地上复杂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陆地生物的繁殖力强,它们的求偶方式、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这样,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数强壮的海洋生物在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之后才存活下来。这是因为,在海洋里,由于光线、压力、盐度、海流、潮汐、波浪、营养盐以及地质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在各种环境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它活下来,即是它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当然,这种适应能力不是无限的,当环境由于外来因素发生突然变化,超过生物的生理允许限度时,这些生物不逃亡,便会死亡。
从另一方面看,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体之间,也有一个相互间适应的生存需要。这种互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链关系下生存的。这种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保护着生态平衡状态。
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有着完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潮间带有各种生物组成的潮间带生态系统。这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它们适应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之后组织起来,这就是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
海水的性质决定了海洋生物的丰富和特点,而它在海洋中的每个角落是不一样的。海水水平变化要比垂直变化速度快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海水很快吸附了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各种悬浮物质和浮游植物,阳光在开阔的海洋中辐射入海水的深度大于数百米;而在混浊的沿岸水域中,辐射深度只有数十米;在光层下面一直到数千米的海底则漆黑的一片。海水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温度变低的。
生物的形态、习性和颜色随深度而变化是很明显的。
所以,每一水层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层十几厘米的水层里,有食肉的蓝色甲壳纲动物、软体动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层,颜色发红和发黑的动物取代了透明的无脊椎动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区,它的光线来自底栖鱼类如鱿鱼、灯笼鱼的发光器官。生活在海底的生物也是随深度变化而变化,从大陆架到大陆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质海底上以掘穴动物为主,而在深海软泥海底则以鱼、甲壳纲动物和海参为主。对于那些从海水中吸吮悬浮物质为生的鱼类来说,其数量与深度成反比;而对于那些从海底沉积物中觅食为生的鱼来说,则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