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和读书中,而读书是我永远最喜欢的事情。
上班坐地铁,从北京西横穿到北京东,大概需要50分钟,来回就是1小时40分钟,这是用来读书的时间。我包里总放一两本书。书里插着书签,读到哪里,就插到哪里,像占领高地的旗帜。读的书不是遥远的国外的,就是遥远的过去的,有时二者兼备。这种间离效果,是逃避现实的绝好方法。当然这种逃避,只是感觉上的而已,其实书里讲的事,经常对应着现实。读书入境的时候,会觉得一会儿就到站了,而周围拥挤晃动的人影,不过是个背景而已。
在地铁里,我读了很多周作人的书。我喜欢他不动感情的风格,谈文化,谈风俗,忆旧,是一种沧桑老人的淡定态度。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年轻幼稚,多读读这样的书,心情能从容一点。每次翻开书,感觉不是在坐地铁上下班,倒像陪个老头闲聊,非常有趣。
读周作人的时候,我常想起舒依哲。在大学时代,我曾经力荐他读读钱理群写的《周作人传》,否则会感觉失之交臂。舒依哲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好,为了这条胳膊也得看。”当时我手里正拿着这本书,他翻开来看了看里面的照片,忽然惊叫道:“哎,周作人这张年轻时的照片,跟我爸长得一模一样!”那时说这番话的时候,正是暖融融的四月天,印在我脑海里的,总仿佛满天飞花,他站在校园门口,和我说着这些书里书外的话。
禁不住想起来给他打个问候电话,再顺便推荐一下我正在看的这套周作人文集。
估摸着舒依哲正值学校放假,应该在家,于是打到了他独居的家里。电话那端一个女声传来:“喂!”我吃了一惊,第一个本能反应想到他妈,于是条件反射般地说了一句:“您好,舒依哲在吗?”在问这句话的同时,我已经意识到对方是谁了,哪怕她只说了声“喂”。她说:“他不在。”果然是她!我说:“哦,谢谢。”同时感觉到她也知道了我是谁。
我诧异何以石靖在舒依哲家,而且是他不在的时候。这只能有一个解释,他俩的关系有了变化,也许已经结婚。
我突然意识到前不久一个细节,当时很奇怪石靖的口气,现在则豁然开朗。
不久前,我们报纸介绍一篇托尔斯泰故居的文章。此前,我曾经见过石靖,她给我讲述她在俄罗斯留学的故事,特别说到她拍了许多托尔斯泰故居的照片。我于是给她打电话,想让她帮忙提供照片。当时,她不知道我为什么找她,语气里充满了防备,甚至有点敌意。等我说完了照片的事,她才放松下来,但仍追问了一句:“就这事?”我笑道:“就这事。还能有什么事儿啊!”
现在我知道了,石靖当时一定以为我是要找她“谈判”,向她“要人”。
想到这些,我有点气恼。舒依哲你爱跟谁结婚跟谁结婚,何必要把咱们俩之间的事坦白给第三个人呢?而且两个人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俩的事却瞒得我滴水不漏。我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心里同时有一点酸酸的味道,舒依哲终于属于别人了,此后不能随意找他聊天胡扯了。而且,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的人,你不爱他了,他自己在那待着,和他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两种不同的滋味。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愿意祝福他们喜结良缘。
过了一两周,星期日,舒依哲打来了电话。我相信这个电话是因为上一个电话,石靖的确听出了是我,告诉了他。我更相信,石靖也马上明白我听出了她的声音。这是心灵感应吧。其实,两个女人之间的这种感应,远比男女之间要敏感得多。
舒依哲告诉我他和石靖结婚了。他大概描述了一下他的求婚:某天邀请石靖去看电影,然后提出了和她结婚的愿望。石靖说:“太晚了”。舒依哲说:“有什么晚的,你没结婚,我也没结婚,你没朋友,我也没朋友……”
电话里舒依哲讲这些,是以他一贯的平静态度,听不出他有什么高兴的或者不高兴的情绪。接着他又讲他看到的读书访谈节目,语气开始变得欢快起来:“采访的是张允和。老太太90多岁了,可爱极了。她说,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比如,你上车买票,售票员没给你好脸。你憋一肚子气,回家又跟家人发泄。这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只傻听着,觉得他说得有趣。等他说得差不多了,我才想起来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我们结婚也没办事,就是请了七八个同学,都是我们宿舍的,一起吃了一顿。我俩想你大概不喜欢这种场合,就没请你。”
我想,他请我我一定会参加的。但是他俩没请我,大概是不想看见我,给自己添堵。聊了半天,电话挂了。我开始琢磨他的话。他为什么要给我讲张允和,为什么要说“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他是否指,我拿他当初的错误选择惩罚了我自己?我理不出头绪。也许他是一贯的口无遮拦,并无深意;也许,他的确是这样认为。不过,他怎么想怎么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与我无关。
但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失意之中。现在他可以站在岸上看我继续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了。为什么结婚的不是我?这只能怪自己点儿背,不能携着自己的意中人向舒依哲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