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88

第88章 清(3)

康熙元年(1662),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这时郑成功已经过世,他的儿子郑锦企图入犯海澄,施琅派遣宁备汪明等率领水军到海门抵御,斩杀了郑军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军械。不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敌方震惊溃败,施琅招募荷兰国水兵,用夹板船前去拦腰攻击,斩首一千多,又乘胜追击攻取了浯屿、金门两个岛。叙录战功,施琅被加授右都督。康熙三年(1664),施琅被提升为靖海将军。

康熙二十年(1681),郑锦死,他的儿子郑克塽年幼,将领中由刘国轩、冯锡范管事。清内阁学士李光地奏报台湾可以攻取的情况,因此向上推荐施琅,说他熟悉海上事务,康熙再次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嘱咐他伺机发兵前去攻取。

经过精心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从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行驶并停泊到八罩。郑将刘国轩盘踞在澎湖,沿岸筑起短墙,购置了腰铳,环围有二十多里作为壁垒。施琅派遣游击蓝理用鸟船进攻,敌舰乘涨潮从四面涌合。施琅乘着楼船突人贼阵,被流箭射伤了眼睛,血从帕巾中溢出,但他督战毫不退却。总兵吴英接替了他,斩首敌人三千多人,攻克了虎井、桶盘二岛屿。紧接着施琅将100艘战船分列东西二路,派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兵往东指向鸡笼峪、四角山,往西指向牛心湾,以分散敌人兵力。施琅亲自督领56艘战船分成八队,以80艘战船紧跟其后,扬帆直驶进去。敌方倾巢出来拒战,总兵林贤、朱天贵先入战阵,朱天贵战死。将士们从正中奋勇出击,从辰时战到申时,焚烧敌舰一百多艘,溺死的敌兵不计其数,终于攻下了澎湖。

郑克塽惊恐地投降了施琅。人们以为施琅一定会报父仇,对郑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新附,一有诛杀,恐怕人心反复无常。我之所以要含忧饮痛,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仇啊!”

台湾平定后,施琅从海道向朝廷报捷。奏疏传到京师,正值中秋佳节,康熙赋诗表彰施琅的功勋,再次授他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永不废弃,还赐予御用袍服及其他衣服物品。施琅上疏推辞所封侯爵,请求按内大臣的样子赐予花翎,部里讨论说没有这样的先例,康熙命令不要推辞,并遵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清廷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及施琅商讨攻下台湾后如何妥善处理有关遗留问题。有人提出应该迁移那里的人民,放弃那里的土地。施琅上疏说绝对不可放弃台湾,并详细分析了原因,要求朝廷派官兵防守。奏疏上报朝廷,下到议政五大臣等人中讨论,仍然没有定论。康熙召来廷臣询问,大学士李蔚上奏说:应该如施琅的请求去做。接着,苏拜等人奏疏也表示可用施琅建议,同时在台湾设三县、一府、一巡道,康熙下令采纳施琅的建议。

康熙二十七年(1688),施琅朝见康熙,康熙下旨用十分温美的语言慰劳他,同时给他的赏赐也十分优厚。

命令施琅依旧还任。

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在任上去世,终年76岁。他死后,康熙下诏赠他为太子少傅,赐祭葬。谥号“襄壮”。

费扬古

费扬古(1645~1701),清初将领。清满洲正白旗人,栋鄂氏。出身贵族。他曾参与平定吴三桂的战争和讨伐噶尔丹叛乱。被封为一等公。谥号“襄壮”。

一、平吴三桂讨噶尔丹

费扬古是三等伯鄂硕之子,人长得十分英武,身材高大。14岁时,他就世袭了他父亲的爵位。

康熙十三年(1674),费扬古从安亲王岳乐率军从江西征讨吴三桂。吴三桂的将领黄乃忠率领了一万多人进攻清军所占的长沙和袁州。费扬古和副都统沃赫、总兵赵应奎率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后多次在征战中立功,于康熙十八年,升领侍卫内大臣,列议政大臣。

准噶尔是厄鲁蒙古的一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康熙二十七年夏,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率兵三万,越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部。康熙二十九年,清廷授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参赞军事。这年秋天,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所率二万叛军展开激战。在清军猛烈的炮火下,叛军死伤惨重。

康熙三十二年(1693),费扬古被任命为安北将军,驻兵于归化(今********)。第二年,噶尔丹派使者求见费扬古,要人贡天朝。费扬古恐其有诈,乃发兵去声言护送人贡,见入贡的男男女女有一千五百人之多,于是就把他们留在了归化城。向康熙帝奏疏,说明了这些情况。在奏疏中,他指出了噶尔丹表面要修好,暗地里派这么多人人贡是想探窥中原的虚实。康熙帝命侍郎满丕传谕,命令噶尔丹的使者返回,不用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获悉噶尔丹“蠢动声息”,一面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整兵准备,于要冲之地设防,相机进剿;一面命费扬古兼右卫将军,将西2000里防线防卫好,同时命其准备粮草,以备来年进剿之用。

二、深入不毛剿灭叛军

康熙三十四年秋,噶尔丹果然率兵三万,沿克鲁伦河而下,进距巴颜乌兰,打算大举内犯。

第二年春,康熙帝决意亲征。清军兵分三路:康熙帝亲率禁旅为中路,出独石口,渡沙漠,直趋克鲁伦河,进击噶尔丹叛军主力;费扬古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陕西、甘肃、宁夏之军为西路,从宁夏渡沙漠,挺进土拉河,遏叛军之退路,萨布素指挥的黑龙江、吉林、盛京兵及科尔沁蒙古兵为东路,出索岳尔济山一线,遏叛军东窜之路。康熙帝定于四月于图拉会师。

噶尔丹听说皇上亲自督师来剿,遥望御营,见御营旌旗招展,军威大盛,大惊失色,丢弃了帐篷、器械等辎重逃走。康熙帝命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追剿噶尔丹。同时密令费扬古,绕道于噶尔丹背后,前后夹击。费扬古侦知噶尔丹到了特勒尔济,就命前锋统领硕岱等人率兵前往挑战,且战且退,将敌引至漠北的战场昭莫多(在肯特山之南)。

费扬古分兵三路,安排得当。前面的清军把敌人引入包围圈后,清军开始对叛军围攻。叛军为了争夺高地,多次发起冲锋,都被击退,士气大挫,阵势****。费扬古遥望噶尔丹的后阵不动,估计到这是噶部妇女和驼畜所在之处,就率领精锐之师袭击噶尔丹的辎重,叛军大乱。费扬古连夜追敌三十多里,到特勒尔济口,斩敌三千余人,俘虏数百人,缴获驼马、牛羊、帐篷、器械等物品无数。噶尔丹之妻在战斗中也被打死。噶尔丹仅引数骑逃去。这一仗,噶尔丹叛军的主力几乎被全歼。昭莫多之战,费扬古所率西路军获得大捷。

康熙帝下令班师还朝。命费扬古驻守科图,但不久又命他移师驻守喀尔喀郡王善巴的游牧地。在那里,又率军击败了噶尔丹的残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清军的进剿下,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遂于五月在阿尔阿塔台服毒自杀。至此,噶尔丹叛乱全部平定。皇上命令费扬古班师。是年六月,康熙帝命费扬古驻察罕诺尔,但因其有病,乃命昭武将军马思喀代领其军。费扬古还京师,仍任侍卫内大臣,晋一等公,康熙帝下诏褒奖了他“是个得力的将才”。

康熙四十年(1701),费扬古去世。

鳌拜

鳌拜(?~1669),清前期将领。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出身将门,祖父索尔果为苏完部酋长,后率所部五百余户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父卫齐,清太宗皇太极时,任盛京八门提督。兄卓布泰,顺治帝时任镶黄旗固山额真,曾授征南将军。弟巴哈,顺治帝时为领侍卫内大臣。鳌拜一门显赫。他自青年时即驰骋疆场,在清朝开国过程中屡立大功,成为一代骁将。后为四辅政大臣之一。但他擅权自专,招致死罪。

一、战功显赫权臣排挤

鳌拜从小就受到骑射训练,长大后技艺高强,弓马娴熟,为人孔武有力,初任护军校尉,因功授甲喇章京世职,参领等职。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鳌拜任职护卫,随侍皇太极左右。皇太极命贝子硕托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攻取明军占有的皮岛。硕托军久攻不下。二月,皇太极命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往代硕托,鳌拜从征。由于鳌拜率部队占据了滩头阵地,所以其余清军蜂拥而上,一举攻克皮岛。太宗皇太极以此岛可比大城,令从优议叙。鳌拜论首功,赐重赏,由牛录章京超擢为三等梅勒章京,赐予巴图鲁称号,不久升任镶黄旗护军统领,位列大臣。

明清松锦之战,是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决战,崇德六年(1641)六月,鳌拜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困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来援,立营松山西北,攻击清营,明锦州守将祖大寿亦遣兵出,夹击清军。鳌拜统领镶黄旗护军,往来接战,五战皆捷,因功由三等梅勒章京擢为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倾全国之师,亲率援锦,夺明军笔架山军粮,断其归路。二十一日晚,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鳌拜奉命率清军左翼,截击突围明军,明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率马步兵沿海边突围,鳌拜率军追击,明军溃败,弥山遍野,被驱入海。经此一战,明军损失大半,败局已定。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暴逝。满洲贵族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出现了尖锐矛盾。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是皇位的主要争夺者。诸王兄弟或支持多尔衮,或拥立豪格。鳌拜和黄旗将领坚决拥立豪格,白旗诸王则力主立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鳌拜等甚至按剑胁逼多尔衮拥立皇子。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六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1644)。

多尔衮摄政后,数月之间集大权于一身,威权自专,打击政敌豪格及其支持者,分化黄旗大臣,附己者加官晋爵,重赏重用,不附己者则遭到冷遇或压制。鳌拜不附多尔衮,因而屡遭摧抑。

从顺治元年到顺治三年,鳌拜南征北战,在消灭李白成的农民军和击破张献忠的大西军战斗中,都立有首功,然而非但未受赏,反而论死。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大功凯旋,但摧抑接踵而至,他不得不谨慎从事。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暴死,顺治帝亲政。翌年正月,鳌拜与其弟巴哈并为议政大臣,复晋一等侯。在审讯党附多尔衮的巩阿岱、锡翰等人时,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为福临所闻知,鳌拜忠于幼主深得福临欢心,视为心膂。四月,“以鳌拜总管侍卫”,授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管銮仪卫,与索尼并为内大臣,鳌拜成为福临所倚重的黄旗元老重臣。

鳌拜既是议政大臣,又是领侍卫大臣,于是参议大政,随侍帝侧,位列公爵,权势日增,处于清统治阶层的核心。顺治十四年(1657)冬,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染病,福临晨夕省问侍候,鳌拜也昼夜辛劳。博尔济吉特氏病愈之后,福临加鳌拜少傅太子太保衔,因其弓马娴熟,命教习武进士,技艺精进优异者,或留充侍卫,或由兵部选授副将、参将等官职。

二、受命辅政专擅朝政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福临去世,遗诏以八岁的第三子玄烨嗣位,由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居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年老多病。苏克萨哈与鳌拜本系姻亲,但二人谋事多不合;且因苏克萨哈隶属多尔衮所领正白旗,索尼与他也不合。遏必隆庸懦,遇事无主见。所以鳌拜虽居四辅政之末,却因以上种种原因得以擅权,当时鳌拜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其子侍卫倭赫故而不礼敬鳌拜,鳌拜想法治罪他们。康熙三年(1664)四月,倭赫在景山、瀛台擅骑御马,又用御弓射鹿,鳌拜论罪将倭赫斩首,并罪及其父费扬古,定费扬古“怨望”罪名,将其子尼侃、萨哈连处绞,籍没其家产给予鳌拜弟都统穆里玛。从此鳌拜专权妄为,网罗羽翼,朋比结党,忤己者动辄置之死地。

顺治定圈地时,八旗土地各按左右翼次序分给。多尔衮专权时欲移驻永平,故将原属镶黄旗地给予正白旗,而给镶黄旗地于右翼之末,即保定、涿州等处,虽然因地有肥沃与贫瘠之分,但两旗之人二十余年来各安生业,并不计较。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因与辅政大臣正白旗人苏克萨哈矛盾日深,以原镶黄旗地为正白旗所占,故立意更换。索尼因恶苏克萨哈而支持鳌拜;无主见的遏必隆随声附合。鳌拜遂命户部及直隶总督、巡抚主持其更换事宜。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会同直隶巡抚王登联,实地勘测,旗人与民人皆不愿换。王登联、朱昌祚相继上疏,二人交章请示圈换两旗土地一事应予停止。户部尚书苏纳海亦“候明旨进止”,对圈地事不行办理。鳌拜知此大怒,认为三人阻挠圈换,是有意违抗其命令。为此兴起大狱,杀三大臣以立威。康熙感到为这样一件事情杀三大臣太过分,因此就亲自召集四辅政大臣询问,但鳌拜在康熙帝面前,欺负他年少,大声咆哮,甚至攘臂挽袖地威吓,坚持将三人必置重典。但康熙坚持原则,始终未允所奏。谁知鳌拜胆大包天,竟敢矫旨将三大臣处绞,又追论已死之苏克萨哈族人额附英武尔代罪,以泄其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