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97

第97章 清(12)

光绪五年(1879)四月,清政府确定创设北洋水师,派李鸿章具体督办北洋水师事宜。李鸿章因为十分赏识丁汝昌的才干,所以请留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差遣。丁汝昌终于又重返军队。不久,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来华交货,丁汝昌被派为督操。从此,丁汝昌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

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丁汝昌受命率管带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去英国督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途中他考察了法国、德国的军事、工业等情况。这次出行,也是清政府的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第二年十月三十日,“超勇”、“扬威”号军舰抵达天津大沽港。李鸿章见丁汝昌任务完成得好,对他更加器重,奏请丁汝昌改督操为统领北洋海军。光绪八年,因丁汝昌巡南海有功,赏头品顶戴,换“西林巴图鲁”勇号。次年,义授天津镇总兵,赏穿黄马褂。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授为北洋海军提督,统率大小舰艇四十余艘,约五万吨。为了培养急需的海军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在今山东威海外黄海上),由丁汝昌兼领总办。光绪二十年(1894),丁汝昌被赏加尚书衔。丁汝昌深知海军在抵御列强、保卫祖国海疆上的重要,很重视北洋海军的建设,平素督练认真,营规也较为严明,官兵有一定的近代军事素质,而且爱国热情很高。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远胜过当时清政府的陆军。

二、积极主战抗击日寇

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而早已处心积虑的日本看到有机可乘,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出大批军队在仁川登陆,进入汉城,与驻朝清军形成对峙。清政府多次建议中日同时撤军,都被日本政府蛮横拒绝。

丁汝昌对局势的认识一直比较清醒,他曾上书朝廷,请求率海军主力出海,为援朝的“高升”号兵船护航,但李鸿章没有同意。结果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高升号遭到日本侵略者不宣而战的袭击,船被击沉,死伤七百多人,两艘护航舰受到攻击,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日军又在陆上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八月一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但北洋海军一直被李鸿章视为私产,他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方针,严令丁汝昌只可守大同江至威海卫一线,后来又缩小到成山角至鸭绿江口一线,决不准“滥进袭击”。丁汝昌受制于李鸿章,虽积极主战,但无法施展。丁汝昌愤慨不已,却难以违抗,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游戈,不能越雷池一步。朝中的一些主战派不明真相,就弹劾他“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于是朝廷下令将他革职。只是由于无人替代和北洋海军将士的反对,才改为暂免处分,戴罪立功。对于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丁汝昌心情十分难过,但他依旧勤勉认真,忍辱负重,锐意备战。

九月初,朝鲜平壤吃紧,清政府决定从海道派援军到鸭绿江边的大东沟。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航。

护航任务完成后,返航途中,遭遇了日本舰队的袭击。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铁甲舰上,与总兵兼旗舰管带刘步蟾等议定,以“分段纵列”的阵势,起锚迎战。顷刻之间,战斗准备井然就绪。这时,北洋舰队开足马力,破浪前进。在距敌舰5000米时,旗舰“定远”号首发一炮,紧接着各舰大炮相继怒吼,颗颗炮弹飞向敌舰,激战开始。清军舰队摆成“人”字阵,丁汝昌与刘步蟾乘坐的旗舰“定远”号恰在“人”字尖上,冲锋在前,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战斗中,丁汝昌面对强敌,冷静沉着,指挥果断,开战不久就击中敌舰一艘。鏖战中,丁汝昌正在旗舰“定远”号飞桥上指挥,因飞桥年久失修,被敌人炮火击中舰身后震动破裂,不幸从空中跌落,身受重伤,不久帅旗也被打落。丁汝昌拒绝随从把他抬入舱中,坚持坐在甲板上,鼓励士兵为国英勇奋战。但是,丁汝昌此时只能鼓励“定远”号甲板上的士兵,已不能指挥全舰队。这样,清军舰队的各舰几乎就成了各自为战,处于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清军舰队的广大将士都能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双方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被“镇远”号所发的两枚大炮弹击中,使其弹仓爆炸,船体倾斜,死伤达一百多人。另外,日方的“吉野”舰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赤诚”号等三艘日舰受重伤,几乎沉没。“赤诚”号的舰长海军少佐坂元八太郎被击毙。从而迫使日军首先退出战斗。这次战斗,清北洋舰队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

三、劲节励冰殉身报国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为了保存他的实力,在奏报中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强调中国舰队不及日本,以此为理由,命令舰队避战于港内,不准出击。从此,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交给了日本。

这样一来,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了。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和准备,十月下旬又分海陆两路进犯旅顺、大连。由于清朝的腐败,数万陆军在日军登陆前六天就不战自溃,望风而逃。十月二十四日,日军三万余人在花园口登陆,辽东陷入敌手。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驶离旅顺,避往威海卫。丁汝昌亲自跑到天津去见李鸿章,要求率领舰队出战,进援旅顺,受到李鸿章的训斥。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日军又在山东荣城登陆,企图抄北洋舰队驻地威海卫的后路,造成海岸夹击之势。日军两万余人在海军的护送下,进犯威海卫。一月二十日,日军在威海卫的东侧成山头登陆,即日攻占荣城县,兵分两路,扑向威海卫。日军先攻南岸炮台,丁汝昌亲自率舰发炮支援,战斗了两昼夜,击毙了日军第六师团第十一旅团长、左翼司令陆军少将大寺安纯,杀伤了不少日军。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于是,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舰队全被困在了威海港内。

二月九日的海战,丁汝昌亲登“靖远”舰指挥。战至中午,“靖远”为敌炮击中搁浅,丁汝昌被水手救上小船,幸免于难。日军先后发动8次进攻,都被击退,多艘军舰受伤。日军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诱丁汝昌率舰投降。丁汝昌断然拒绝。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嘱告:“我已经以身许国了,请你们不要挂念。”

日本侵略者见战不成,劝降也不成,就采取了对北洋舰队长期围困的方针。北洋舰队陷于重围之中,形势越来越险恶。丁汝昌认为,此时只要陆上援军赶到,水陆夹击,刘公岛之围还可解除。为此,他派一名水手怀密信凫水到威海北岸,潜去烟台求援。趁这危急之时,北洋海军副提督英国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等,勾结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唆使士兵、水手哗变,胁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严词拒绝。

二月十一日,日军水陆进行夹攻,丁汝昌接到密派外出联络求援的水手的回报,知道山东巡抚李秉衡已由烟台逃往莱州,等待陆上援军已不可能。此时,岛上已近弹尽粮绝,北洋舰队到了最后时刻。右翼总兵刘步蟾自沉“定远”舰,然后自杀殉国。丁汝昌决心与军舰共存亡。为了防止有人盗印降敌,严令召牛昶晒等当面把提督印截去一角使其作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一日夜,愤而服毒自杀殉国,时年59岁。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5),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他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战斗,又在台湾抗击法军。他为建设台湾、保卫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嫉恶如仇保卫台湾

咸丰四年(1854),为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改编为淮军,长期镇压太平军、捻军,由千总、都司、总兵,升至直隶提督,所部号“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他有将才,通经国大略,又喜诗文,著有《大潜山房诗稿》。他嫉恶如仇,不愿与官场中的腐败之风同流合污,几次挂冠归籍。

刘铭传经营台湾,是从中法战争开始的。法国殖民者一面在越南逞凶,一面派出兵船在福建、台湾海域游弋,战事一触即发。为加强台湾防务,同治三年(1884)六月下旬,清政府擢在籍养病的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闻命,即扶病南下,渡海赴台。他行至上海时,法国公使九次来探询行期,阴谋在海上邀击。刘铭传置酒高会,声言某日乘某船渡台以迷惑敌人,而于当夜乘风大雨急,轻装登上小艇,再换乘兵舰直驶台湾。离开上海数小时后,法国公使才得到消息,急令军舰追赶。这时,刘铭传已顺利到达基隆港登陆。这一天是七月十六日。

驻守台湾的清军共四十营,台南部署了三十一营,台北只有九营,不到4000人。这种兵力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法军乘虚而入,重点攻击台北。清军装备太差,基隆险要之地,仅有五门固定方向的大炮,只能正面守,不能攻左右。刘铭传巡视数日,不胜唏嘘叹息,只得就现有条件,加固炮台,严饬官兵全力备战。

基隆煤矿对于法国海军可以说是胜败攸关。占据煤矿,就可保证兵舰有充足的燃料,法军曾与刘铭传交涉,欲购买煤炭,遭到断然拒绝。八月四日,敌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舰五艘开至基隆口外。次日,敌舰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基隆炮台,炮台在爆炸声中化为乌有,清军处于被动局面。刘铭传果断采取诱敌陆战的战术,仅留少数官兵在正面固守海岸小山制高点,主力撤到后山埋伏。敌军以为清军溃败,四五百人蜂拥上岸,筑垒安炮。夜雨潇潇,刘铭传派遣的壮士邓长安等悄悄摸向敌垒,毁掉敌人的大炮。刘铭传又亲率伏兵从左右向敌出击,形成对敌军的三面夹攻。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昏了头脑,丢弃工事,向海上的军舰逃命。一些敌兵饮弹命绝,一些敌兵在慌乱中葬身大海。基隆保卫战首战告捷,毙敌官兵百余人,夺军旗两面,缴获洋枪数十杆、大炮四尊、帐篷十余架。捷报传出,朝野欢跃。上谕嘉奖刘铭传,交部优叙,发内帑银3000两犒赏官兵。

利士比黩武不赢,又别生诡计,通过英人邀请刘铭传到法国兵船上谈话,遭到拒绝;请求恢复中外贸易,并请刘铭传致函清廷从速议和,同样被严辞驳回。以后,利士比再度进攻基隆,大败而归。

八月二十三日,法军舰队在马尾港袭击了福建水师,气焰嚣张一时。九月末,法军在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下,分别在基隆和沪尾索战。刘铭传认为,沪尾有失,台北府不保,基隆后路被抄,守基隆清军则不战而溃,非舍车保帅不能维持局面。于是,他毅然决定转移基隆煤矿机器,炸毁煤矿,部分官兵扼狮球岭而守,其余增援沪尾。十月一日,法军占领基隆。

刘铭传主动撤出基隆,加强了沪尾方面力量。十月八日,法军八艘军舰遥击沪尾,继而放下小船载千余人登岸。刘铭传以伏兵切断敌人退路,痛击敌人。法军被击毙三百余名,其余夺路后逃,自相践踏,慌乱中敌炮击中小艇,溺死百余人。清军获得沪尾之战大胜。

十月下旬,法军奉本国政府命令,封锁台湾各海口,断绝海上交通,以困台湾。台湾军民抱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动摇,不后退,誓与海岛共存亡。清军连月苦战,伤亡不小,军需枯竭,增援的军队和兵船不能进港。刘铭传鼓动官兵拼死守岛,常短衣草履巡访军营,安抚慰问,与士兵同食同饮。又积极自救,动员绅商各界捐饷募兵,修整工事。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一次,一发炮弹从头上掠过爆炸,所乘战马受惊伏地,刘铭传面色不改。军民感佩,齐心战守。经谈判,中法战争结束,光绪十一年(1885)六七月间,法军从基隆及其占领的澎湖列岛撤出。

二、变法图强开发台湾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以台湾为南洋门户,决定设省,授刘铭传为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之后,刘铭传开始了他的开发、建设台湾的事业。

刘铭传提出一套新的台湾行政区划方案,以台中彰化地区为全省政治中心,将原来的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三府、四厅、十一县,并严肃吏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刘铭传为防患于未然。下令在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赶修了十座新式炮台,购进新式后膛钢炮和水雷,整编军队,严格训练。

刘铭传摒弃封建士大夫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主张变法图强、民族自立。这种比较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指导着他对台湾的治理。在他治理下,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台湾日益增多。他办起机器局、机器厂、军械所、火药库、水雷局、邮政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樟脑、硫磺、煤炭各业。又修铁路、辟番途、开港口,奖励贸易,保护农商。在台南、台北两府设清赋局,清丈土地,查检隐漏,增加了税收。

刘铭传倡言修筑铁路,早在光绪六年(1880),他奉诏至京,条陈开建铁路。到台湾后,他精心筹画,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建了由基隆到台北的铁路,这是台湾的第一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