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99

第99章 清(14)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五日清晨,日本的鱼雷艇偷袭“定远”舰,刘步蟾随丁汝昌登上甲板观察,发炮击沉一鱼雷艇。这时,“定远”舰也中弹受伤,海水往舱里猛灌。为了防止沉没,刘步蟾当机立断,急令断锚南驶,到刘公岛东南海岸浅水处搁浅。这样,“定远”号还可以作“水炮台”使用。二月十日,定远舰的炮弹打光了,可是甲板还露在水面上。刘步蟾为了防止舰被敌人缴获,下令将250磅炸药点燃,一声巨响,“定远”舰永远地消失了。这时,在舰队巾任职的一些洋员,煽动蛊惑官兵向日军投降。丁汝昌、刘步蟾的号令没有人执行。当夜,刘步蟾看着濒于毁灭的舰队,想着不可挽回的败局,痛心疾首,最后服毒自杀,时年43岁。

邓世昌

邓世昌(1856~1894),清末海军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今珠海)人。邓世昌历任广东、福建舰船管带及千总、守备。后来李鸿章把他调到北洋水师,任“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因有功升总兵,海军中军副将。他英勇善战,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

一、少年有志治军有方

邓世昌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十分聪明好学。他身材不高,性格沉毅,少年时就有办事的才干和心计。后移居上海。他精通英语,对于凡是长见识、增知识的事十分留意。他在上海黄浦江一带看到外国军舰任意出入中国的海港,常常叹息不已,并立志于我国的海军建设。

同治六年(1867),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在福建任船政大臣,招考广东籍而又学过英语的青年人船政学堂,培养航海技术人才。当时船政学堂招收学生十人,邓世昌就是其中之一。他学习十分认真刻苦,成绩也特别出众,受到沈葆桢的器重。同治十年(1871),邓世昌被派到建威舰实习,并巡航南洋各岛,不久,被提升为该舰管带。同治十三年(1874),因成绩卓著,邓世昌被奖励五品军功,派充“琛航”运输舰的管带。光绪元年(1875),他先后被调任“海东”、“云和”、“飞霆”等炮舰管带。针对日本窥视台湾的现状,为扼澎湖、基隆等要冲,邓世昌被清政府补干总,调任“振威”号舰长。因为还要缉捕海盗,又升为守备,加都司衔。

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兴建海军,得知邓世昌熟悉军舰管理和航海技术,便把他调到北洋水师,担任镇南炮舰管带。第二年,总教习英国人葛雷森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巡游渤海,至海洋岛,“镇南”舰触礁,由于邓世昌沉着指挥,很快使船脱离了危险。但是邓世昌还是因此被撤了职,由洋教习英国人章斯敦接任。同年十二月,邓世昌以副管带的身份,跟随提督丁汝昌到英国接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邓世昌认真考察西方的海军情况,详细了解了训练海战的技术。

光绪八年(1882),朝鲜政局发生****,起义者放火烧毁了汉城的日本公使馆,迫使侵略者狼狈逃往仁川。日本侵略者利用这一事件,派遣军队去朝鲜,以战争相威胁。这时,清政府也知道了此事,派邓世吕随丁汝吕率舰护送浙江提督吴长庆的陆军部队东渡,以增援朝鲜。邓世吕指挥部队快速行驶,比日本的舰队早一天到达仁川。日本人见中国军队已经增援朝鲜,没有办法,只好悻悻返回。清政府为表彰邓世昌此次护送陆军有功之举,破格提升,免补都司,迁游击,赐勇号“勃勇巴图鲁”。此时的邓世昌管带“扬威”舰,往来于天津、朝鲜。冬天寒冷,北方的海面都结了冰,邓世昌便南下巡查,担任台湾、厦门一带的海上防务。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李鸿章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巡洋舰已将交货,就派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出洋接带。邓世昌以营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号舰长。

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十五日,邓世昌率“致远”等四舰安全抵达天津大沽港。清政府任命他仍为“致远”号管带。同年五月,李鸿章到威海检阅北洋舰队,因为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换“噶尔萨巴图鲁”勇号。同年九月,北洋舰队成军,授邓世昌中军中营副将,仍管带“致远”舰。

邓世昌治军严整,办事认真,并刻苦钻研海军业务,为当时北洋水师中的优秀将领。他平时精于训练,办事特别谨慎,精通各种战术。

二、勇敢果决跳海自沉

光绪二十年(1894)夏,日军侵袭朝鲜,封锁住海上通道。七月二十五日晨,日舰不宣而战,突然向开往牙山的我“济远”和“广乙”号军舰开炮。“广乙”舰船身小,战斗力弱,受到重创。日舰又炮击“济远”号。“高升”号和“操江”号两船失去保护,“操江”号被日舰俘去,“高升”号被击沉。

“高升”号被击沉后,清政府又幻想英国出来干涉,不愿应战。直到这一希望完全落空之后,才于八月一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又在黄海突然遭到日本船队的袭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勇猛冲锋,开放舰首尾12时的大炮,并施放机器格林炮,先后百余发炮弹打出,击中了很多日本军舰。此时,日本的“吉野”、“浪速”等四艘军舰驶至中国旗舰“定远”号前方,并向“定远”号进逼。为保护“定远”号,邓世昌将“致远”开足马力,驶向“定远”号之前迎战日舰,这样,“致远”号即陷入了四艘日舰的包围之中。邓世昌镇静自若,沉着指挥,极大地鼓舞了全舰将士的斗志。此次海战,日本旗舰“松岛”等三艘敌舰受到重创。在这次海战中,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最为勇猛。它和日方主力舰“吉野”号在海洋中的速度相当。“致远”号被日舰包围后,历经数小时的浴血苦战,中弹甚多,水线下受伤,船身倾斜,势将沉没。这时,弹药也快要用完了。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视死如归,下令“致远”号开足马力,冲入敌阵。

此时,“致远”号恰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即准备与它同归于尽,以保证海战胜利。邓世昌对大副陈金揆说:“日倭的军舰中吉野,是主力,如果我们撞沉它,我军就可以胜利!”于是,他下令开足马力,在枪林弹雨中向日舰驶去。不幸被敌人的鱼雷击中,锅炉炸裂,“致远”航倾斜沉没。邓世昌和大副陈金揆、二副周居阶等人同时落水。“致远”全舰250人,除27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全部壮烈牺牲。

军舰沉坠后,邓世昌因身上有救生圈而没有沉下去。丁汝昌和其他将士看见了,急命舰船开过去救援,其随从刘相忠跃入海中救他,可他说:“全船的将士都沉没了,我没有权力自己偷生。”说完双臂蜷缩让救生圈脱了出去,不肯上船,同时高呼:“为杀敌而死,不要偷生,不做俘虏!”此时,他平时所养的爱犬“太阳犬”也凫到他身边,衔住他手臂不放,被他推开,此犬又衔住他发辫,使他不至于沉下去。邓世昌毅然伸出手,掀开他的爱犬,沉入海底。时年仅39岁。

徐骧

徐骧(1858~1895),清末台湾民军领袖。台湾省苗栗县人,祖籍广东。为了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徐骧领导台湾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徐骧出生在世代耕织的农家。他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曾考中秀才。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平时喜欢练习棍棒拳术,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为人勤俭,好济人危,常常把多余之物分给乡村中的贫苦之家,并喜欢为人打抱不平,所以在乡里很有威信。他非常爱读文史及兵书,深为许多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所感动,决心以他们为榜样。

甲午战争清军失败后,清王朝签订《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让与日本。在台北失陷后,徐骧举起义旗,成立义民团抗日,被群众推选为团长,后为民军司令。徐骧的民军和新竹人姜绍祖、苗栗人吴汤兴等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是台湾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中旬,日船多艘进攻台南安平口,企图采用水陆两路、南北夹击的战术,一举歼灭台南军民的抗日武装。刘永福指挥黑旗军英勇作战,徐骧及时率领自己的义民团赶来助战,敌人多次强行登陆,皆被击退。安平口一仗,就使日本侵略者尝到了台湾人民正义“铁拳”的厉害。

日本近卫师团进攻台南安平口失败后,即改变了进攻的地点,又兵分两路进犯通往台中的门户新竹。徐骧等率民军数千人赶往新竹,协助守将杨紫云据险阻击,迎战日军。

日军增援部队不谙当地地形,只得用重金收买汉奸带路,抄小道从侧翼夹击义军。日军突围后,形势出现逆转,徐骧便率军且战且退,而日军则尾追不舍。徐骧命令小部队在岐路上往返迂回,迷惑箝制敌人,自己率大部队抄小路绕到敌背,对敌人实施腹背夹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后来,由于民军饷械不继,只好主动撤离,日军这才占领了新竹。此后,徐骧继续运用游击战术,指挥民军不断袭扰新竹之敌。在新竹,徐骧牵制日军达两个月之久,打乱了敌人南侵的如意算盘。

后来,徐骧率民军退守大甲溪、台中一线。日军要占领台中,必先攻占大甲溪。徐骧在大甲溪一带与敌相持一个月之久。日军不得不故伎重演,又用重金收买奸细带路抄袭,攻下大甲溪。

大甲溪失陷后,刘永福命令各军严守彰化。彰化是台湾中部的主要城市,它的得失对台湾抗日斗争的影响极大。

不久,日军来犯。徐骧乘敌结筏渡河之机,在夜间发起攻击,将其截成数段,杀伤大量敌人,并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次日,徐骧又率兵追击,大败日军于李厝庄。正当他准备一举夺回大甲溪时,另一路日军已攻占台中府城,两路日军会师合击彰化,徐骧退至八卦山与刘永福部将吴彭年共同御敌。一连几天,两军对峙,不分高下。日军又以重金收买奸细作向导,趁夜间由小路登山袭击吴彭年的阵地。在这次血战中,徐骧率领的民军和黑旗军也伤亡很大,吴彭年与三百多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徐骧为了保存实力,率少数民军杀出重围,退往台南,彰化失守。

徐骧在彰化率部分民军突出重围后,即在高山族同胞聚居的阿里山区进行休整,进一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决心与日军抗战到底。徐骧指挥民军在北斗镇、刺桐庄、云林等地阻击敌人,力挫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十月中旬,日军集中兵力进逼嘉义。王德标和徐骧率军与日寇巷战,重挫敌人后,引军退往曾文溪。

曾文溪距台南府城仅20公里,是防御台南的最后一道防线。侵台日军集中了全部兵力包围扼守曾文溪的黑旗军与民军。王德标、徐骧率军与日寇展开最后决战。徐骧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不幸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