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8800000016

第16章 孙武(3)

吴王阖闾因失去了两位心爱的美姬,一连6天闷闷不乐,哀叹不已,不思茶饭。伍子胥就规劝吴王说:“微臣听说,战争是一种不吉祥的事,不可以白白地进行试验。所以要想经武整军,不进行诛伐是不行的,不然用兵之道就不明确。如今大王您真诚地渴望得到武将,欲以兴兵去讨伐强暴的楚国,进而称霸天下,威震诸侯,除了孙武这位天下无双的将军作统帅,谁还能渡过淮河,跨过泗水,千里跃进去讨伐楚国呢?”经过伍子胥苦苦开导,吴王阖闾又转悲为喜,亲自登门去挽留孙武。孙武首先向吴王谢罪,接着便申述斩杀美姬的原因。他说: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原则。用众的办法在于有威,责吏的手段在于从严,只有全军将士遵纪守法,号令一致,认真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才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吴王听了孙武的这番解释,露出了笑容,抛弃杀姬之恨,拜孙武为将军。

孙武被吴王拜为大将,他由避乱奔吴,到潜心著书,由隐居待时,到受命为将,走过的是一条坎坷而艰辛的人生道路,使他在逐渐成长壮大的中,经受磨炼,走向成熟。

疲楚误楚争霸东南

吴王阖闾自从拜孙武为将以后,便开始集中全力与楚争雄。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召见伍子胥等人,又一次商讨破楚大计。吴王先对伍子胥说:“当初你一到吴国就劝说王僚攻打楚国,寡人当时也认为你的建议是可行的,只是怕王僚派寡人出兵与楚交锋,同时派人与寡人同行,取得胜利后,把寡人的功劳给分去。现在寡人已是君王了,破楚的千秋功业已非寡人莫属,要是现在就去征伐强大的楚国,爱卿以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伍子胥说:“楚国虽然貌似强大,但楚王年纪尚幼,楚国执政的大臣很多,彼此勾心斗角,很不团结,各有一套主张,互不服气,没有一个人勇于承担楚国的忧患。如果把我们的军队改编为三支部队,对楚国进行突然袭击,然后快速回撤,这样虽然是一支部队出动,也必然使楚国全国震动,他们就会倾全力派出全部军队前来应战。楚军一出动,我军就快速回撤;等楚军扑个空以后,他们必然也退回,这时我军另一支部队又开始出动,如此一来,楚军必然疲于奔命。经过多次轮番骚扰楚军,疲惫楚军,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失误。等他们被拖得疲惫不堪,毫无战斗力的时候,我军三支部队再一起出动,一定能大破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吴王阖闾听了很高兴,马上予以采纳这个战胜楚军的良策。

伍子胥的“三师肄(同肆)楚”之计,没有提到孙武,孙武思想对伍子胥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个制敌战略的精髓:首先,其形式表现为以一系列“非战”的手段疲惫敌人,使敌人失误,而最终目的是要抓住敌人的失误,果断出击战胜敌人。这种“以迂为直”的战争指导方法,恰恰正是孙武所注重的。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认为:“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知迂直之计也。”当两军相争之时,为了谋求战略上的有利态势,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小的利益,常可收到后发制人的奇效。在伍子胥战略中,为三师诱楚军“皆出”是“诱之以利”,“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是“迂其途”;待敌失误再行攻击,是“后人发”,伍子胥之计和孙武的“迂直”之法是一脉相承的。其次,这个战略在实质上表现出依靠“人为”、“所措必胜”(《孙子兵法·形篇》)的积极指导战争的思想内涵。如何发挥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战争主动权,稳妥地取得战争胜利,实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的目的,是孙子有关战争指导艺术的思想精华。这个谋略的原型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64年,当时晋悼公与楚国争霸,双方连年用兵都已疲惫,晋国又不愿冒与楚通过一次决战定胜负的风险,采纳晋国卿大夫知罂制定的“三分四军”轮番出击疲扰楚军的谋略,使楚国无力北上中原。伍子胥“三师肄楚”,虽与“三分四军”形式相同,但前者强调了“大克”敌人的终极目标,使它在质上产生了飞跃,它既是对晋国“三分四军”谋略的承继发展了。标志着吴国对楚国军事战略已完全成熟。

吴王阖闾四年(公元前引豆年)秋,养邑之战阖闾以“孙子为将”(《吴越春秋》卷第四),击鼓鸣钟大集军队,对楚发动一场新的战争。这次作战的主要目标攻取养邑,一举擒杀吴王阖闾的死敌公子掩余和烛庸,扫清淮水北岸楚国的防御,为将来深入楚国腹地打下基础。是一箭双雕的战略。

出征之前,吴王阖闾与孙武一起探讨了有关军事问题。吴王认真地问孙武:“这次作战是在双方互相争夺地方,争地作战,谁占领了它,就对谁有利。现在敌人已先占据了争地,凭据着险要保全有利态势,简练兵卒,或者出击作战,或者坚守不出,都很便利,而我军去主动进攻,要拿下这块争地该怎么办?”孙武自信地回答:

“这个微臣早已仔细考虑过了,对于在争地作战,其作战方法是先要懂得能让地才能得地,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它。既然敌人已占据了争地,就要慎重行事,不要去强攻。可以引军佯走,大张旗鼓,向敌军战略要害之地迅猛进军,一方面拖曳柴草,扬起尘土来迷惑敌军的视听,另一方面分兵把我精锐部队秘密潜伏在敌增援部队必经之路上。敌人见我军攻打他的要害之地必然要离开争地前去救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占领争地。总之,敌军想要占领的地方,我们不妨先让给他,敌军要放弃的地方,我们就去夺取它。这就是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方法,是获得全胜的战法。”(杜佑:《通典》,引孙子佚文)由于战前孙武谋划得十分周密,准备十分充分,所以这次吴肄楚攻克养城之战进行得很顺利。战争首先是从讨伐在夷城(今安徽省毫县东南)的徐君章禹开始的。因为吴国上次灭掉徐国的时候,徐君章禹剪断了头发,带着他夫人迎接吴王,表示诚心降服,吴王阖闾也宽待了徐君,不想徐君是诈降,寻个机会逃到了楚国,楚国就筑夷城给徐君,让他与吴对抗。孙武首先从伐夷开始就师出有名了。孙武作战从开始就隐蔽了吴军最终要攻克养城、擒杀二公子的战役企图,达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伐夷”是佯动,目的是混淆楚军视听,使之无法判断吴军的真正企图。

孙武率领吴军以急行军速度横渡江淮等巨大河川,向西北奔袭夷城,吸引了楚军的注意力,拔掉了将来要攻打养成的障碍,这样就避免了将来在攻养城时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孙武估计在养城的二公子已有防备,楚军还没有疲惫。所以,又调转兵锋,向南长驱500余里,渡过淮水,疾“侵潜、六”(潜,今安徽省霍山县南。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北)(《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果然这招迫使楚国出兵前来救援,当楚军左司马沈尹戌率军驰援抵达潜、六地区的时候,吴军扭头就走,耽于机动,不肯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看到潜城已残破不利防守,遂迂潜城守备力量于南风(今安徽省霍山县北)。

在这同时,吴军另一支人马已溯淮而上,“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孙子兵法·军争篇》),舟行数百里直扑楚国要邑弦地(今河南省息县南),把弦邑团团包围,摆出一副要攻占弦邑的架势,引诱楚军前来救援,再把楚军调动出来。当楚军在左司马戌、右司马稽领兵救援弦邑刚刚抵达豫章地区的时候,吴军第二支军队见达到目的,于是整军而还。在战役行动中,吴军两支军队训练有素,出色完成了孙武的战役部署。楚军在极短的时间里两次被调出老巢,辗转数百里,处处扑空,劳而无获,将士沮丧,军力疲惫。孙武见“敌人开阖”便号令三军实施战役突袭,以“脱兔”般动作,一举攻陷养城,擒杀二公子,达到了“敌人不及拒”的效果,用最少的代价,获得了此次战役巨大胜利。

孙武初试兵锋,充分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威震三军。吴王阖闾见政治异己已被剪除掉,王权的潜在威胁已消除,又在这次疲楚之战中处处主动,打出了吴军气概,当孙武凯旋的时候,吴王阖闾急切地问孙武和伍子胥:“是不是乘此役之胜,长驱直入,一举攻下楚都郢城?”孙武恭敬地回答:“大王,我军这次行动虽获全胜,只是使楚疲惫了,并没有消灭其主力,我军相对来说也感到疲劳,还要休整一番,静待时变,不可急于求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吴王于是命令全军将士继续经武整军。

这次战役,是孙武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他出色地实践了“疲楚误楚”战略,以机动作战和突击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手段,取得了战争的全胜。

吴王阖闾即位以来,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两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一是控制钟吾国,伐灭徐国。吴王阖闾攻伐这两个小国决不仅仅是为了惩罚他们私下放了二公子;主要是因为这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两国地处淮水下游北岸,很早就依附于楚国,特别是徐国勾结楚国对抗吴国已有长达70余年的历史,是楚国从侧背威胁吴国的最重要的据点。如果吴军西进伐楚,两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南下切断吴军的后路。二是克养之役,与第一次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除了为吴王阖闾扫清了争夺王权的隐患外,还廓清了楚国在淮水中下游用以“扜吴”的势力,完成了吴王阖闾破楚战略布局的第二大行动。完成这两步行动后,君臣进行了反复谋议,要击败楚国,先要解除越国。

越国传说是夏禹的后裔所建,大禹当年治理水患来到南方,曾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活动,召集诸侯“乃大会计治国之道”,所以此地名为会稽。大禹在这里“因传国政,休养万民”,他死后也安葬在会稽山。夏禹的后代少康即位时,把自己的庶子无余封在这里,以免夏禹陵庙的祭祀中断。无余就建立了国家,名为“于越”,无余是越国的始祖。越国起初和吴国都依附于楚国,自吴王寿梦叛楚以后,越国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楚国在吴国身后的重要盟国。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开始伐越,战争结束后,吴军俘虏了大量越军。吴王余祭让俘虏做了吴宫守门人,并负责看守船只。当吴王余祭视察船只的时候,被守船人刺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越两国自此以后成了“仇雠敌战之国”。(《国语·越语》)越国的力量也是在不断地壮大,先后在公元前537年、公元前518年从楚伐吴。

到了吴王阖闾时,正好是越国无余的二十余世子允常在位。史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国这时的疆域已“南至句无(今浙江省诸暨县),北至御儿(今浙江余杭县),东至于鄞(今浙江奉化县),西至于姑蔑(今浙江衢县)”(《国语·越语》)。广运数百里,国都于会稽,已蔚为南方大国。面临着越国的崛起,吴王阖闾即位之初,就命令伍子胥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修筑阖闾王城。王城的设计施工重点在于防御越国。“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

(《吴越春秋》卷第四)。“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把东面的城门堵死,就是为防备越国的进攻。吴王阖闾决定主动出击,给越军以重创。为了使自己发动战争师出有名,阖闾采取先礼后兵的手法,在阖闾五年(公元前510年)夏,派使臣去越国进行谈判,表示希望越国能够跟从吴国一道讨伐楚国。越王允常接见吴国的使臣,对使臣说道:“你们吴国不遵守从前与楚国订立的盟约,现在又抛弃进贡于你的越国,打算消灭与之交往亲近的友邦,鄙国不能从命。”吴王阖闾听到使臣的报告后打算用兵。不巧,这一年岁星在越国上头,按照当时观念是不利吴国进攻越国。面对天命的挑战,吴王阖闾多少也开始犹豫起来,孙武这时挺身而出,以其千古兵家的魄力力劝阖闾用兵,以解除将来伐楚的后顾之忧。孙武说:“自古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战而胜人,功业超众,是因为他们能首先对敌情了如指掌,这叫‘先知’。而先知不可以求神问鬼,不可以用相像的事物来比附猜测,也不可以用日月星辰运行度数去验证,必须依靠人的自身力量去努力深入地了解敌情。”孙武的话打动了吴王阖闾的心,他解除了疑虑。于是吴军全线出击,杀入越国境内,打败越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吴王阖闾从越国回兵后,又加紧修固了城池,增强守备力量,尽量把越国北上犯吴的威胁减少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