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600000030

第30章 元代(2)

白朴的传说

白朴(1226—1307后),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奥州(今陕西河曲县)人。自幼聪慧、满腹才学。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白华随哀宗奔归德,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次年金将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白朴母亲也在其内。这时白朴尚年幼,由他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领,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元好问视他如亲子。

数年后白华北归,白朴随父依元名将史天泽,客居真定。

元世祖中统初,史天泽曾将他推荐给朝廷,白朴再三辞谢。后师巨源又荐他从政,也不就,历宋元两朝终身未仕。

终身不仕潜心创作

传说白朴自幼聪颖,善于默记。他通诗赋,精度曲,经伦满腹,由于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始终不仕朝廷。

虽有人再三举荐,依然辞却。他的才华与精力大多投入在杂剧的创作上。其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题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全剧结构层次井然,曲词华美典雅,诗意浓厚。末折以闻雨打梧桐声作结,渲染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尤见成功。此剧对清人洪异的传奇戏曲《长生殿》影响很大。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所写故事本于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剧中写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选买奇花异卉,骑马过李世杰花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为李家乳妪撞见,二人遂私奔到长安,居裴家后花园七年,生一子一女。后被少俊父裴行俭发现,强令少俊休妻而留下子女。千金归洛阳,父母亡故,在家守节。少俊中进士后,与李千金正式完婚。李千金形象有别于其他杂剧中的大家闺秀,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而私奔,还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有民间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致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他的怀古词,如《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水调歌头·初至金陵》等篇,寄托了故国之思,感慨很深:“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这是由于他经历过改朝换代的乱世,遭受了父母离散的痛苦,因此有“山川满目之叹”。白朴还有不少“闲适”词,表现了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他与不少元代作家一样,倾慕那浪迹山林的生活,如《西江月·渔父》等词即是。他的词风受宋词豪放派的影响。

白朴散曲内容大抵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这也是元代散曲家经常表现的题材。艺术上以清丽见长。他的“叹世”、“写景”之作,如《沉醉东风·渔夫》、《饫净沙·春、夏、秋、冬》等曲,俊爽高远,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闺情作品以仙吕·点绛唇散套为其代表作,文词秀丽工整。还有一些小令吸收民间情歌特点,显得清新活泼。

一言心语

才华横益、满腹经伦、视功名如粪土。只潜心创作。用戏剧来警诫人生。白朴的思想境界高过俗流多少倍啊!

马致远的传说

马致远(1250—1321),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晚号“东篱”。他创作的杂剧有十六种,现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七种。其散曲作品也极负盛名,小令《天净沙》成为留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篇。

苦闷中发出豪放心声

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传说他在对历史不平的愤慨中,将抑郁和苦闷诉于笔端,从而发出豪放的心声。他和元初其他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一样,把自己的艺术才智献给了杂剧创作事业,成为“梨园”中一个知名的人物。马致远创作活动的前期处于元世祖时期。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汉宫秋》。它以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改编而成。公元前33年,汉元帝的宫妃昭君出塞并入匈奴,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呼韩邪死后,根据匈奴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新立的单于,又生二女。马致远在《汉宫秋》里突出了昭君出塞是在匈奴武力胁迫下进行的构想,把工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关系写成了爱情关系。在故事的结局处理上,他写王昭君未入匈奴境内而投江自杀,从而表现出昭君对祖国和故土的情感和眷恋。戏中把王昭君出塞的目的描述成为了汉室江山而和蕃,并借王昭君之口表现出她勇于承担大任的无私品质,赋予了王昭君以新的形象,歌颂了那种在********中保持崇高气节的精神。

《存福碑》是马致远创作前期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剧本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丑恶现像,间接地表白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他在剧本中借主人公之口,讽刺和诅咒当时的社会:“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

马致远在他的一些文学作品里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套曲《般涉调·哨遍》中说:“半世逢场作戏,险些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

马致远于元成宗(1295—1307年在位)即位前后回到了大都,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及李时中合撰《黄粱梦》,标志着他的创作讲入了后期。这一时期他所写的剧本几乎都是演述全真教的度脱故事。

这一时期马致远的散曲大都直接表露了他对历史上的是非和现实社会的态度。如散曲《秋思》中说:“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投至孤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关腰里斩,魏耶?晋耶?”表面上,这套散曲包含着虚无思想。但是,这正说明了马致远对历史不平的愤慨。

马致远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文人的郁闷心情。这种思想和元代绘画中某些作品的意境是相同的。

在小令《秋思》中,马致远描写了一个天涯过客的秋思,意境萧瑟悲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总地来说,马致远在作品中更侧重现实的批判,如《汉宫秋》中斥责统治集团里的文武百官是“忘思咬主贼禽兽”;《黄梁梦》抨击了当时的险恶的世风:“如今人宜假不宜真,则敬衣衫不敬人”。

马致远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他对于现实社会感到愤慨甚至苦闷和绝望,但他的愤慨之情却在悲凉的思绪中激所回荡,具有一股豪放的气势。

马致远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元代后期的周德清尊马致远为四家之一,明代的朱权更将马致远列于元曲家之首。总的来说,马致远擅长悲剧性的抒情,情调凄凉、悲愤,曲词老健、宏丽,是一位独具艺术特色的杂剧作家。

一言心语

言为心声。不平则鸣。马致远借助戏剧把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在舞台上上演。真是酣畅淋漓啊。手段高。

实是在高!

郑光祖的传说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不善逢迎创作寄怀

传说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达官贵人相交往,因此官场上不少人都歧视和瞧不起他。可以想见,其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他把身怀感触大多寄托在了杂剧的创作上。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十八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状元及第三年后,他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誉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粲登档》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

“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言心语

郑光祖为人耿直。才学满腹。但在官场上的俗夫往往只知轻傲、歧视。很难认识郑光祖这块“金香玉”。

殊不知郑光祖熠熠闪光的才气足以使这些官场俗夫自惭形秽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