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书见解缙着实聪明,有点喜欢这个后生了,于是命家人摆下酒席款待解缙。席间,尚书故意问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解缙说:“父亲在街头,肩挑日月卖;母亲在家里,双手转乾坤。”李尚书一听,这孩子真会说,他父亲每日挑着圆筐卖豆腐,他说是“肩挑日月卖”;他母亲每日在家里磨豆腐,他阄说是“双手转乾坤”。李尚书想着想着,便决定将小女嫁给这个聪明过人的后生,于是,到里面去请夫人出来相陪。夫妻俩一商量,便把此事定了下来。席间,李尚书把这一想法说与解缙听,解缙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吃了酒饭,向李尚书要了小姐的生辰八字,解缙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一言心语
古语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解缙不仅从书中学到了满腹经论。
并且还从中获得了美妙的姻缘。
智说皇帝
传说解缙通过与李尚书作对联赢得了李尚书的喜爱,并成了他家的女婿。一天,皇帝忽然下了一道圣旨给李尚书,限期要他进贡公鸡蛋。
李尚书接到圣旨,魂都吓掉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世上哪有公鸡蛋呢?原来,李尚书在朝时得罪过几个人,告老还乡后,那几个人还是不放过他,在皇帝面前说李尚书家里有公鸡蛋,皇帝这才下了圣旨。
这下可好,急得李尚书躺在床上就像得了重病一样。
他的夫人说:“你总是夸解缙聪明。现在出了这样为难的事,何不叫他来商量一下。”
解缙来到书房听了此事,咯咯笑起来:“这样一点儿芝麻大的事,有什么急的?这样吧,你准备一只官船,插上进贡的旗子,挂两个大灯笼,灯笼上写上你的官衔,我替你去,到京城进贡公鸡蛋。”
李尚书说,“没有公鸡蛋你怎样去进贡?弄得不好会有欺君之罪。”
解缙说:“不怕,我有法子。”
李尚书不知道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自己又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只好依着他,一切照他说的办了。
解缙到了宫里,施了礼,跪在御座前。皇帝一看是个伢崽,就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来做什么?”
解缙从容地答道:“小人姓解名缙,吉水人,代李尚书来讲贡的。”
皇帝又问:“李尚书是你什么人?”
“是我岳父。”
“你岳父怎么不亲自来?”
“我岳父生崽,在家里坐月子,不能来。”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男人怎么会生崽?”
解缙忙道:“启奏万岁,男人不会生崽,公鸡哪会生蛋?”皇帝一听,觉得有理;“是呀,男人不会生崽,公鸡哪会生蛋?”
进贡公鸡蛋的事,就这样取消了。
皇帝见解缙聪明伶俐,很喜欢他,就把他留在身边,还封他为学士。
一言心语
谬误终究是立不住脚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要使它不攻自破。还需方法。先不说解缙怎样用妙语回答李尚书,就说贡公鸡蛋吧。这简直是天大的谬误。也正是这个谬误恰恰被解缙利用了,并使皇帝收回成命。由此看来语言的巧妙的确是一种绝大动量。
解缙与《凉州词》
有一天,永乐皇帝向他展示一柄折扇说:“此扇是外国进贡来的珍品,可惜上面只有画而无题字,实为美中不足。所以今天召你进宫,是想补写诗词于扇上。”
解缙听完后,即请皇帝命题,皇帝说:“扇上的画就是题。不管你抄录别人的也好,你自己作的也好,只要符合画意,就可以。”解缙接过折扇一看,原来这幅画是按唐人《凉州词》的诗意画的。这首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缙当场就在扇上写下这首诗,呈给了皇帝。
皇帝见诗,心中大喜,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夸赞解缙笔走龙蛇,诗切画意。王侯大臣,也都争相欣赏解缙的书法。
谁知解缙在写诗的时候由于一时疏忽,竞把诗中的“间”字漏写了。当时他自己没发觉,皇帝也没发觉,王侯大臣中有发觉的,也闷在心里不说,暗为解缙担忧。
因为古时给皇帝办事,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否则就是对皇帝不忠,可囚可杀。解缙掉字这事,当然非同小可:
有意写掉是“欺君”、“戏君”;大意写掉是“轻君”、“慢君”。不管怎么说,罪责难逃。
偏偏冤家遇着了对头,汉王朱高煦也发现了这事。
朱高煦凶立太子之事,深恨解缙,总想伺机把他除掉,今遇此事,心中高兴极了。第二天早朝时,朱高煦故意当着文武百官,向皇帝奏道:“解缙自恃其才、目无君丰,竟敢乘写扇之机,漏字戏君欺主,如此狂乱之徒,今不杀之,后必酿成大患!”皇帝听罢高煦的话,细看折扇,诗中果然掉一“问”字,心中大怒,立即宣解缙上殿。解缙上得殿来,皇帝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胆大的解缙,朕如此器重于你,任用你为翰林学士,在朝伴随朕左右。你竟敢乘写扇之机,漏字戏君欺主!该当何罪?”解缙一听,忙跪地言道:“臣为圣上办事,一向忠心耿耿,尽心竭力,戏君欺主之事,不知从何说起?”
你看,皇帝将折扇扔在解缙面前说:“铁证如山,岂容抵赖!”解缙双手将折扇捧起一看,大惊失色,心中暗道:
“天哪,天哪!我怎么漏写了一个‘间’字呢……”
“来人呐!”皇帝话一m 口,高煦就赶紧带着四名武士,钢刀出鞘,杀气腾腾地将解缙揪住。皇帝接着说:
“如此狂乱之徒,今不杀之,后必酿成大患。推出去斩了!”高煦等人正要将解缙推出午门斩首,文武百官惊恐万状,解缙却哈哈大笑起来。皇帝一挥袍袖,将武士挡住问道:“解缙,你笑什么?”
解缙说:“我当为了何事,原来是……”他向高煦望了一眼,接着说道:“原来是有人向万岁进了谗言,闹出一场误会。”“什么误会?”皇帝说,“明明是你漏写一个字,怎说是他人乱进谗言?”解缙道:“圣上请息怒,听为臣慢慢讲来。”他从从容容地拾起地上的折扇,说:“这是我现作的一首《凉州词》,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仅一字之别。不想与我有宿怨之人,竟妄想借此蒙蔽圣上,置我解缙于死地。”说完,他展开折扇,指着扇面说:“王之涣的《凉州词》实为诗而不是词,所以有个‘间’字。我作的这个《凉州词》,实为词而不是诗,当然没有‘间’字。”皇帝说:“既然如此,你就在这大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读读你的《凉州词》吧。只要大家听了以后,都称赞是你的作品,孤土不但不问罪,而且还会重重有赏。若其不然,立即斩首。”“谢万岁!”解缙叩头起身,双手捧扇,当众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缙念得有声有色,君臣赞不绝口,高煦一言不发,只呆呆地望着解缙。
解缙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逢凶化吉,领赏而去。
一言心语
灵活的思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再大的风险也能在机智中化解,但机智来源于你的才学。
沈周的传说
沈周像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人,明代中叶著名画家,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画山水,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画山
传说在距沈周的家乡相城东宅里村西北二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叫“画师湖”的小湖。传说,曾有凤凰在湖里洗过澡,水是活的。沈周用湖里的水绘画,所以能画啥像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画师湖”。
从画师湖向北望去,就是常说的虞山。这座山多变,有的说它一天有七十二变: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变化不同,颜色也捉摸不定。刚刚看上去还是红的,转眼间,就由红变青,由青变蓝,在云堆中忽隐忽现。
每天太阳照射在山上,山的折皱也是变化多端,山影倒映到水里,水面色彩更是变化无穷。沈周决心要画好这座多变的虞山。他每天雄鸡报晓就起身,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他站在湖边一边看,一边画,不论是炎夏寒冬,还是起风落雪,天天如此。几年下来,他终于摸透了虞山七十二变化。眼看大功即将告成之际,沈周忽然发现虞山比孙行者七十二般变化还要多一变,心里实在画得有点不耐烦了,便想把画笔、画盂全都抛掉。但他转念一想,还是咬紧牙关画了下去,最后终于大功告成!
这样,沈周的山水画,得以赫赫有名!
一言心语
凡事都需要毅力和耐心。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沈周画山的传说,正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坚持就是希望,坚持就会成功。
王磐的传说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是明代散曲家、画家。少时薄科举,不应试,筑楼于高邮城西,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善画。有《王西楼乐府》。
王西楼嫁女
明朝正德年间,高邮出了个画家,叫王磐。他画画的地方,叫西楼,就自称王西楼。传说王西楼画画的笔是支仙笔,画出来的画很有神!
王西楼中年丧妻,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叫青贞。那年,青贞要出阁了。夫家是城里一个有钱人家。王西楼家里清寒,办不起嫁妆,想来想去,决定把自己画的画算陪嫁吧。王西楼把这意思跟青贞一讲,青贞倒蛮乐意。
王西楼一时高兴,又在西楼上画了一幅《蝉竹图》,一并装在箱子里,送给女儿作嫁妆。
到青贞过门那天,她婆婆一看青贞的嫁妆,气死了,说:“王西楼嫁女,画多银子少。要这些破纸干什么?倒把穷气带来了!”说着,就把画朝灶洞门里塞。这事被青贞听到了,急得不得了。新娘子又不兴跑东跑西的,只得叫伴娘去看看。伴娘跑去一看,坏了,画都被塞进灶门里去了,只剩一张还不曾烧着,她赶紧抢回来交给青贞。青贞一看,就是那张出嫁前才画的《蝉竹图》,就不声不响地收了起来。
三朝一过,青贞就把这幅画挂在房间里,小俩口处得蛮好。新官人看看那幅画,几根青竹子,有根把已熏黄了,有根竹竿上,还爬着个知了,就像活的一样。新官人问青贞:“那几根竹子怎么发黄的?”
青贞说:“怕是给灶火熏黄的。”
新官人一听,才相信是神画,说了:“这么好的一幅画,挂在房里多不当。”说着,要把画挂到堂屋里去。
哪晓得,青贞婆婆不答应:“画的东西真要是活的,有一节竹子我磕一个头。”
青贞怕婆婆又把它烧了,只好把《蝉竹图》仍挂在房里。有一天夜里,小夫妻俩睡在床上,忽然听到画上有“沙沙沙”的声音,就像竹子被风刮一样。小俩口爬起来点着蜡烛一看,怪了,那画上的竹竿,影影绰绰还在摇晃,再一看,那知了也换了地方。青贞心里有数,因为她是看着自家父亲画的。画的时候,这个知了是画在竹梢头的,这会儿,知了到了竹根头上了。小夫妻俩这下留意了,轮流朝着《蝉竹图》望。两天一过,小夫妻俩明白了:这个知了会报时。那根竹子刚巧十二节,知了每过一个时辰就爬一节。
青贞忙把这事告诉婆婆听,她婆婆还是一百个不相信:“要是它能报时辰,我数过了,这几根竹子总共四十九节,我就磕七七四十九个‘四方头’!”
听了这几句话,青贞气得当天夜里没睡着觉。到了半夜,只听《蝉竹图》上“劈啪”一声,她吓了一跳,刚爬起来,又是“劈啪”一声,是竹子炸开的声音。再一听,又像有知了飞走的声音。她朝窗子外一看,院子里一片火光。不得了,家里失火了。小夫妻俩拼命死喊,幸亏喊得早,救得快,火才没烧起来。
第二天,青贞把这事一说,她婆婆就叫人把画挂到堂屋里来。大家一看,一点不假,那画上有两个竹节已经像被火熏得裂开了。那只知了又飞了回来,还爬在竹竿上。这下,她婆婆终于相信了。从此,高邮就传下了一句老话,叫“王西楼嫁女,画(话)多银子少”。这件事情一时传为佳话。
一言心语
尽管传说的神奇。但从中正道出了画师的神来之笔。
并由此不得不令人折服的高超技法。
祝枝山的传说
祝枝山像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明代时的大书法家、文学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擅长诗文和书法,小楷学钟繇、王羲之,狂草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又能出入变化,自成面目。
著有《怀星堂集》等。
对斗三秀才
据说有一次,祝枝山来杭州游玩,人们慕名相邀,求联索书者络绎不绝,把个祝才子忙得不亦乐乎。不料好事多磨,无意中得罪了杭州城里的显宦徐某。徐某说祝枝山卖弄学问,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天,徐某邀请城中三个最富才学、自命不凡者,要与祝枝山斗对。
三个秀才洋洋自得,有备而来。甲秀才欲夺先手,有心刁难,出一上联日:
屋北鹿独宿。
五个字全用的是同韵字,难度不小。祝枝山成竹在胸,随口对日:
溪西鸡齐啼。
用的也都是同韵字。
乙秀才见未难倒祝枝山,摇头晃脑地走上前来,吟一联日: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用的是谐音。祝枝山略加思索,也以谐音相对: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丙秀才看看还没有难倒祝枝山,更加挖空心思地出了一联:
大丈夫半截人体。
构思巧妙,并含鄙视之意。祝枝山笑问丙贵姓,丙秀才说姓“朱”。祝枝山即对日:
朱先生三个牛头。
不仅精妙巧合、工稳贴切,而且反唇相讥、嘲讽辛辣。
三个秀才一听,面面相舰、张口结舌,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一言心语
三个秀才原来自鸣得意,想出一下祝枝山的难堪。
没想到枉费心机、颜面扫地。可谓是:真金不怕火炼。
祝枝山闯席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