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上说:“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晋商从艰苦卓绝的创业到大富大贵的富贾时代,他们一直遵守着老祖宗的遗训,克勤克俭,留下了晋商勤俭持家的美誉,清朝康熙帝南巡时还对晋人勤俭朴实的民风大加赞赏。
有“天下第一乔”之称的祁县乔家,资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属晋商中屈指可数的富商大贾。其最初财富是先祖乔贵发只身一人去塞外,靠磨豆腐一点点磨出来的,其创业艰难可想而知。乔家子孙为了守住祖先一点一滴积聚的家财,继承了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
乔家发迹后只是在旧院里盖了个像样的四合院,乔贵发深知,买卖有赚就有赔,既要赚得起也要赔碍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买卖兴隆时,他便把赚下的银子积存起来,以备不测。并且教导子女,要勤俭持家,绝不能奢侈浪费。
到乔致庸时代,乔氏“在中堂”又比较明确地制定了家规家法,约束子弟。其家规主要是: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乔氏子弟基本上都能遵照执行上述条款。乔家大院老宅门上的“慎俭德”三字,至今尚存。正是这几个字,在乔家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经商岁月里,节约勤俭,创下了乔家偌大的家业。
“大盛魁”的祠堂前和财神座前供奉着老祖宗创业时的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纪念创始人是以户挑贸易起家;货箱也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木箱;石头是创业时曾经用作秤砣作为秤银子的衡器;稀饭则是纪念当年三人曾因极度贫苦在除夕之夜合吃一碗稀饭的心酸。扁担、货箱、石头、一碗稀粥,警戒着后世子孙要牢记祖宗创业的艰辛,要保持勤俭节约之风。大盛魁就是靠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代又一代锲而不舍地发展壮大起来的。
大盛魁人在大年三十晚所吃的年夜饭不是大家都要吃的象征团圆美满的饺子,而是每人喝一碗小米粥。平时,每当大摆酒席时,也总有一道独特的食物,那就是小米粥!大盛魁之所以对极普通的小米粥情有独钟,不仅仅因为晋地产小米,晋人都有喝小米粥的习惯,而且是由于小米粥曾救过大盛魁的命!
在大盛魁创业最艰难的时候,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位患难兄弟辛苦一年,分文未赚不说,刚创办不久的商号也面临倒闭的危险。他们窘困到了极点,连大年三十吃饺子都不可能。三人只好围坐在一起,喝小米粥充饥。试想,在万家团聚、鞭炮齐鸣的除夕,屋外风雪交加,屋内三人相对而泣,是何等的凄凉!
度过这次苦难后,王、史、张三人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终于使大盛魁这家专做蒙俄贸易的商号,达到了员工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万头,年贸易总额上千万两的规模。他们不畏艰辛,走过草原,穿越千里沙漠。他们走过烈日炎炎、灼沙遍地的酷暑,走过朔风凛凛、白雪皑皑的寒冬。他们踏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至俄境西伯利亚,东达扶桑,南到东南亚的国际商路。由于信誉卓著,成为公认的对俄蒙贸易的第一大商号。
没有昔日先辈用扁担创业的艰辛,何来后来大盛魁的辉煌!大盛魁人都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们长期供奉三件“硬东西”于财神像前的目的,就是以此传家宝来教育后代不忘艰苦创业的传统。
勤俭既是经商的一种美德,也是商业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晋商经营的范围包括盐业、粮食业、棉布业、丝绸业、煤炭业、铁货业、木材业、干鲜果业、饮食业、典当业、铜业、洋货业、账局、票号等等,这种百业经营,需要具备的是百业的知识与经验。而晋商正是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从而成为这些行业的行家里手。
有言道:“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几乎成了一个魔咒。第一代创业者含辛茹苦、矢志不渝,创下了家业。第二代继承者深知前辈创业之艰辛,故也能兢兢业业、勤俭持家,有的还能把先辈的奋进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远胜于先辈的富足。到了第三代,子孙坐享其成,躺在祖先的遗产上养尊处优,不再去奋斗。创业不创业,对他们而言,似乎意义并不大。所以,第三代往往是“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走向衰败的一代。
因此,秦历二世而灭和隋过二代而亡的悲剧应该是无数中国“创业一代”和“财富二代”们不能不牢记的警钟。尤其是当今中国的“财富二代”,大多生长在1970年代前后,还有一批则生长在1980年代。因为这样那样的自身缺陷,使企业无法永续的“危险因子”则开始大量呈现。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如何破解?李嘉诚认为,中国那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日后需要修改了,因为“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令事业可以继续。”他相信,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将来影响很大”。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事业十分成功。大儿子李泽钜叱咤香港地产界,而小儿子李泽楷则是亚洲新经济的风云人物。李嘉诚在教育子女方面,又有什么秘诀?李嘉诚透露,当年他朋友的孩子去外地读书,买了一辆最新款的敞篷车,但是“我两个儿子买的只是两辆单车(自行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行走也十分方便。直到有一天,我在9楼公寓等他们回家吃饭,看到一辆单车冒雨在车群中‘之’字形穿梭,险象环生,看清楚才知道是其中一个儿子,而他到家时已浑身湿透,还背着几十磅东西。这时,我才叫他们第二天去学车考牌,买一辆坚固的、去年款式的新车。”
这样做会不会令孩子以为父母不疼他们?李嘉诚率然回答道:“是否疼爱不是靠金钱或物质去衡量。儿子在外地读书时,我给他们开了两个银行户口,一个他们绝对不能动用,但已经准备足够他们完成博士课程的费用。至于使用另一个户口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我报告,我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来因为他们功课太多,才接受他们要求改用电话说明。这才是有用的疼爱,我个人认为太多的物质反而有害。”
李嘉诚说,在儿子上大学前,他每个周日都拒绝所有应酬,带他们到一艘“绝不豪华”的小游艇去,“好处是跟他们说道理,他们也无处可逃。”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幼年时,就坐汽车、坐巴士,听李嘉诚的唠叨,到路边报摊看卖报的小女孩边卖报边做功课的苦学情景,同时,还要“旁听”公司董事会。学成之后还得“自己去打江山”,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才有今天成功的“财富二代”香港版。可在国内,像李嘉诚这样苦心历练子女素质的似乎不多。
信义并举以义制利
义利相通,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是商入经营的哲学基础和商人精神价值观的核心。晋商敬奉同乡关羽,将其尊为财神,因为他重义气。在商业活动中,通常以关公的“义”来团结同仁、号召同仁,以关公的“信”来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主。因而,义结同心、以义制利就成为晋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义为处世立业之本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晋商的商业活动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在创业之初,晋商就确立了一种卓尔不群的商业理念,树立了三晋独特的商人形象,他们把“信”、“义”定为自己的立业之本,并把言必忠信、信必笃敬的关云长奉为“财神”,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以此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自信。
梁启超也曾说:“晋商笃守信用。”这揭示了晋商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信义并举的道德构建使他们建立了充分的道德自信,从而能在信、义、利三者之间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与把握。
关公是晋商心目中唯一的财神!关羽具有“义薄云天、义利分明、义不苟取、信义昭著、言必忠信、信必笃敬”的美德,被誉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关羽是山西人,作为关公的同乡,山西人因而感觉到颇有荣誉感与自豪感。在许多晋商发迹的城市,大凡都有关帝庙。山西人每到一地经营,一经发展,先修关帝庙。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子庙和关帝庙,孔庙称为文庙,关庙称武庙,把二者看成文武最高的典型,每年例祭,尤为隆重。很多关庙由山西商人所建,全国最大的关公庙是在他的家乡解州(今运城)。向以关羽后代自诩的山西人视诚信、忠义为做人之最高准则,即使像远离故土的商贾,也概不能忘。晋商东西奔忙,南来北往,非常需要一个中心,需要把散离四方、五行八作的同乡聚集起来。关公与所有的晋商有同乡之谊,又是大家共同崇拜的偶像,于是,关公便被公推为各地晋商的“同乡会会长”,充当着精神领袖的角色。
义与利是一对矛盾,经商的目的旨在赚取利润,如果重义而不求利,就违背了经商的目的;而若重利而不讲义,则有悖社会公德,就长远而言,终究会损害商人自身的利益。然而,晋商却能将义与利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他们的“以义制利”商业信仰。
晋商“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重廉耻而不失体面”,以崇信尚义为准则时刻约束自身,将严守信誉的商业美德代代相传。他们“绝不赚昧心钱”,以做信义取利的诚贾廉商为荣。他们受一事诺一言,把信义和取利结合在一起,在商界中美誉相传,形成了其稳固的商业地位。
晋商崇尚信义,以诚待人,并非个别,而是普遍和一贯的。晋商发展之初,大多采取合伙经营的方式,合伙经营而能成功,靠的就是诚信的经营理念。譬如称雄旅蒙贸易200年之久的大盛魁,开始就是由晋中商人王相卿、祁县商人张杰等联合创办起来的。晋商票号多为东家出资、掌柜经营的运作模式,两者之间良好关系的维系,靠的也是一种道德自觉,即“信义”。又如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商人范永斗,就是由于“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后来当上皇商,并由此获得厚利。
在银两作为流通货币之前,大盛魁生产的砖茶竟作为交换用的货币使用。凡大盛魁出售茶、丝、烟等,蒙民及俄商出卖马、牛、羊、骆驼、药材等,皆换算成砖茶若干块,然后再结账。大盛魁的信用由此可见一斑。清朝末年,平遥城内有个讨吃要饭几十年的穷老太太,有一天拿着1200两的汇票,到日升昌票号要求兑付白银。这张汇票与存款时间相隔三十余年,日升昌经查验无误后,立即给这个讨饭的老太太如数兑付了现银本息。原来,这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到张家口做皮货生意,赚钱后办成汇票,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几十年后老太太摸丈夫当年留下的唯一遗物夹袄,无意中摸出这张汇票。通过这件事,日升昌童叟无欺、诚信为本的声誉大振,业务愈加红火,事业如日中天。
今天的我们重温这些先哲先师们的宏伟业绩和经营之道,确实给我们莫大的震撼和启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晋商的“相与”。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信义基础上的彼此之间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当自己的“相与”面临困境时,晋商往往能不计得失,鼎力相助。
选择“相与”是一件大事,必先了解“相与”者的信誉和实力,才可决定。因为“相与”者,即类似于商业联盟,既有对共同利益的保护,更有对彼此责任的承担,一经选定,决无更改,这也是晋商诚信的一种实在的表露。
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当天亨玉的东家将要破产时,便登门求大盛魁拉一把。作为“相与”,大盛魁慷慨借银数万两,帮助天亨玉改字号为天亨永后继续经营。后来,当大盛魁也面临困境时,天亨永也回报以鼎力支持。两商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互相支持中,能够渡过难关,靠的就是诚信。
一个经营者,在平时就要保持自己的诚信好义的品德,遇到困难才会有人肯帮助渡过难关。身陷困境时,更要用自己的诚信带动大家走出困境。
人格修养和信誉是盈利的命根
在中国古代“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晋商尤其重视修身正己、人格修养。在商业活动中,信誉至上,坦诚相待,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伪饰,一直是他们恪守的商业品德,他们以此夯实了自身商业文化的基石,在社会大众中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
孟县商人张静轩说:“经商交结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含忍心……前人之愚,断非后人智可及,忠厚留有余。”由于晋商严于律己,为人诚恳忠厚,行商不欺诈,故人都愿意与之共事。
在做人修养上晋商表现出了诚实忠厚的一面。他们认为“和气生财”,“和为贵”,凡事不做过分,不做法外生意,讲求以诚待人。晋商与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与关照。
运营资本乃商家之生命,犹如血脉,须臾不可缺少。但做生意,难免有短缺之时,互助借贷,自然是常有的事。如何对待借债,对商家和个人的品格无疑是一大严峻的考验。有“天下第一乔”美称的乔家,对债务的态度是:该外的一文不短,外该的听其自便。由此,足见其胸怀宽阔和品格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