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良和杨剪梅的家乡在豫西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周围是一座挨一座的山,最高的叫作箭山,属于浮戏山的支脉。箭山上出产一种苞谷,属高寒作物,产量低、颗粒小,但味道非常甘醇,是他们那个地方的特产。苞谷的吃法很多,磨成粉可以烙饼子、漏面鱼儿、捏窝窝头,但这种小颗粒苞谷一般都是碾成糁以后,和红薯或是山药片一起煮成稠糊来食用。苞谷糁是他们这里的主食,家家户户每天至少要或早或晚吃上一顿,哪一天没有煮苞谷糁,就仿佛没有吃过饭一样。一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迁居异地多少年以后,还会魂牵梦系、日思夜念,怎么都忘不掉这里的苞谷糁,千山万水、漂洋过海也要托人邮寄或捎带一些过去,聊解相思之苦。
苞谷糁虽是乡下粗食,要吃出真味来,却也不容易。首先,那苞谷绝对要是箭山当地土生土长的,不施化肥、也不用人工授粉,就让它自自然然地靠天长。那里地势高、气温低,土薄地贫、日照充足,长出的苞谷寒瘦细密、味道醇香。若是长在山下的水田里,苞谷粒就会发糠,产量很高,味道却稀稀薄薄、十分寡淡。有了上好的箭山苞谷还不够,还要有一副考究的石磨才好。石磨这种东西,即使在乡下也已经不多见了,深山旮旯的农户家里偶尔还可觅得一半副,是过去家家必备的用具。自从有了电动钢磨以后,这东西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过去用石磨磨一桶苞谷需要三个钟头,现在用钢磨不到五分钟就搞定了。然而,正因为太过方便和快捷的缘故,反倒坏了事。老人们常讲:粮食一旦经了机器过了电,连魂都惊散了,哪里还会有香味?确实,把苞谷倒进钢磨里,一开电闸,“刷”的一声,粉面就从下面流出来了,连个回旋的过程都没有。那经了电的粉,细倒是挺细,用手摸一摸,热腾腾的,如同感冒发了烧,用鼻子嗅嗅,一股铁腥电燥气,煮了来吃,味同嚼蜡。
石磨不一样。石磨是轻轻的、柔柔的,带着呵护、含着怜惜。把苞谷粒从小小的磨眼里倒进去,缓缓地推动套环里的木棍,石磨就吱吱扭扭地转悠起来了。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从容而又笃定。石磨分量重,身小力薄的人推不动,于是,许多人家便用小毛驴来拉磨。也许是为了点缀那空旷无边的寂寥和落寞吧,小毛驴的脖子上往往挂着一个爽脆的铜铃铛,小毛驴一圈一圈慢条斯理地转着,铜铃铛也一声一声细细碎碎地响着:叮当、叮当、叮当,节奏舒缓、有张有弛,无休无止、却又有始有终,让人禁不住想到亘古久远的前世今生。随着石磨的转动,苞谷的香味就丝丝缕缕地弥散了出来,先是幽幽的、淡淡的,丝丝缕缕、缠缠绕绕,然后,愈来愈浓、愈来愈烈,挡都挡不住、嗅也嗅不够,连小毛驴都忍不住会打起喷嚏来。石磨上碾出的苞谷糁不是很细、也不是很匀,看上去稍显粗粝,但色泽金黄、质地素朴,单是看上一眼就很是受用呢。
当然,这时候苞谷糁还是生的,要煮成糊才能吃。煮苞谷糁也是一门学问,不是哪个人都能煮。太年轻的人不行,掌握不住火候;性情急躁的也不行,缺乏足够的耐心。最好是个上了年岁的老太太:安详自在、不温不火,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先用猛火把锅催沸,然后改用柔柔的文火,慢慢地煮、细细地熬,到了一定的时候,那醇厚绵长的甘香之味就弥漫出来了,又羞涩、又缜密,那甜是太阳的甘甜,那香是泥土的芳香。细腻厚道、本真质朴,喝一口到肚腹,舒肠暖胃、余韵缭绕,直醇醉到人的心窝窝里去,像孩子拿了小手儿在抚爱和摩挲你一样。
这些年以来,虽然在城里安了家,偶尔,杨剪梅也会回乡下的老家一趟。每一次回到村里,看到炊烟袅袅娜娜地缭绕在树顶梢上,白发老太太安详平静地坐在灶台前,一边剥着毛豆、一边守着锅里的苞谷糁,微黄的火焰猫舌头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舔着锅底时,杨剪梅就会痴痴地呆住:自己有多久没这么认认真真地煮过粥了?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忙,却可以肯定地知道: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自己不仅丧失了煮粥的时间和功夫,甚至连那份品粥的耐性和心境都失却了。就这样一路狂奔,永无休止地追逐着远在前方的事业和成功,到了不能回头的时候才知道,想要的东西其实就在最初的出发地。此刻,张子良提到苞谷糁,不禁勾起了杨剪梅的满腹心事。她什么也没有说,默默打开易拉罐,问张子良道:你现在想吃吗?
张子良有些自嘲地苦笑了一声,轻轻说:你先尝尝。
杨剪梅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放进嘴里,没什么感觉,不甘心,又舀了一勺,慢慢地品着,仍是大失所望:那东西不伦不类、暧昧不明,跟苞谷已经丝毫不搭界了。不过,她还是带着安慰的口气说:还可以吧,我好久都没有吃过苞谷糁了呢。张子良再次自嘲地笑笑,说道:你不用自欺欺人。我知道,那东西看着花里胡哨、一本正经,时尚、摩登、洋气,跟真的似的,其实什么玩意儿都不是。杨剪梅不知道该说什么,拿起那只名叫“金皇后”的易拉罐,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包装、设计、工艺,样样都是最上乘的手笔,从外表看去,的确非同凡响,那名字听上去更是气度不凡:“金皇后”!透着大气、奢华以及贵族的霸道。但,吃进嘴里真的是莫名所以。
张子良接着说:我把好好的苞谷挖空心思用高科技手段加工了十八道程序,先是粉碎、提纯、脱糖、高温蒸煮,然后再冷却、作防腐处理,溶入维生素和多种添加剂,后又请权威设计师精心包装,力图想要捕捉住苞谷的精魂,却发现:经过十八道程序加工,那苞谷早已不再是苞谷,成了莫名其妙的玩意儿。说得难听点,就是变本加厉的高档糟粕,离苞谷已十万八千里了,吃到嘴里压根儿不是那个味儿。我先是十二分的疑惑,后来慢慢想明白了:乡下的农人都知道,苞谷和所有的粮食都是有生命也有灵魂的,那魂儿十分娇弱,需得小心呵护,才能保持住原汁原味不跑散。把它放在冰冷坚硬的机器里,用没心没肺的电力和化学,粗暴野蛮地加工十八遍,它不魂飞魄散反倒怪了。我想,那所谓的“加工”,也许称作“蹂躏”会更恰切些。加工一遍它死一回,加工十八遍,它除了变成垃圾和糟粕,别的还有什么法子呢?不过,在被成批量地装进精致摩登的易拉罐里后,它摇身一变,就由土里土气的“苞谷糁”变成了时尚漂亮的“金皇后”。天可怜见,经过这十八般折腾,它若还能保持真魂倒是奇迹了。
杨剪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水慢慢地从她的眼角里渗出来,她感到喉头发酸,急忙扭过脸去掩饰着,悄悄把泪珠抹去说道:“金皇后”是这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原本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后来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加工”和“打造”自己,给自己混出了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堂”,那每一个“名号”都仿佛加在我们身上的一层体面的魔箍,到头来,我们可能什么都是,却唯独再也回不到那个原初的自己了。
张子良已是哽咽难言,沉吟了好久才又接着说道:阿梅,我们在乡下时,一心想要来城里打天下、捞世界,二十载过去,我觉得我们就如同土生土长的苞谷,被城市的机器碾轧了一遭又一遭,死去活来般地折腾,把自己从土里土气的“苞谷糁”折腾成了冠冕堂皇的“金皇后”,可是,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真魂了。我们是怎么活到了这一步啊阿梅?张子良说着禁不住呜呜地哭出了声来。杨剪梅也忍不住悲从中来。这些年自己吃不愁穿不愁,手头大把的钞票花不完,可那心里是什么滋味,那日子又怎般的煎熬、悲凉和无奈啊!满腔的心酸和悲苦道不明也说不出,她只好一遍遍地重复着:子良,子良,你等着,我煮苞谷糁给你吃。真正的乡下老家苞谷糁,又香又醇的那种苞谷糁。
张子良苦笑着摇了摇头。杨剪梅真正动起手来才知道:早年家乡那苞谷糁是无论如何都煮不出来了。超市里倒是也有苞谷粉出售,包装在精致的袋子里,看上去豪华而又时尚,如同腼腆的村姑涂脂抹粉地穿上了时髦的洋装,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别扭感。超市里买来的生苞谷糁不再是原来石磨的,那苞谷也不再是原来的纯天然苞谷,化肥、农药,人工授粉,为了提高产量,所有的招数和手段都使了进去,锅也不再是原来的铁锅,那弥散着太阳和泥土味道的柴火更是想都别想了。拿冷冰冰永远板着一副机器面孔的钢精锅和没心没肺的电,还有假模假式看上去色泽金黄发亮令人起疑的苞谷粉,怎么煮得出原汁原味的苞谷糁呢?一路走来,那丢失在岁月缝隙里的东西,是永永远远都找寻不回来了啊。因为找不回来,因为绝望,人才死的吗?距离死亡愈近,张子良心里愈笃定和安详。他感觉,自己不是死,而是回家。他的灵魂流离失所、疲惫不堪,他想念家乡、想念久违的土地,他要以死亡的方式回到土地回到家,城市从来都不是他的家。
“家”就应该像他魂牵梦萦的那样:房屋踏踏实实地坐落在土地上,周围树木掩映,小溪潺潺。树顶梢上有喜雀做窝,房屋檐下有燕子筑巢。房屋外面连着田地,田地里面种着庄稼。在庄稼地的尽头,有草木繁盛的坟茔,那坟茔里面埋葬着自己的列祖列宗。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亦知道自己最终要归于哪里去。你的日子安安稳稳地握在你的手里,你的灵魂舒舒朗朗地驻守在你的身体里。你不需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你也不需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你不需要紧张焦虑地关心房价和股票,你亦不需要弯腰谄媚、附会奉迎。你的身体和灵魂不会撕裂和对峙,你也不需要自己对自己阳奉阴违、威逼劝哄。你要侍候的东西有且只有一样,你的土地和庄稼,你所需要的只是很少的粮食、蔬菜以及水和阳光。山是山、水是水、草是草、树是树,一切都简简单单、一切都清清朗朗。也是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张子良才领悟到,自己从那个小山村出发,最终还要回到那里去,他用他五十载的生命轨迹最终完成的,也许只是灵魂的位移和回归。他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已经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如同一粒种子,酣然熟睡在温暖的土地里,等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命的种粒就会萌蘖发芽、抽枝开花,长成沉甸甸的稻子、长成红脸膛的高粱,长成金黄色的苞谷和麦子。他也要做那金黄色的苞谷和麦子啊,那金黄色的苞谷和麦子已在土地里生长了一千万年,还将一千万年地生长下去。那金黄色的苞谷和麦子就是他的列祖列宗、就是他的子子孙孙,就是他的父母儿女和他自己啊,就是永恒、就是存在,就是死亡和生命本身啊,就是母亲就是爱。
弥留之际的张子良常常想到一口黑色的棺材。在他的想象里,睡在棺材里的死者恰恰如同一粒成熟饱满的种子,装载了“种子”的棺材又恰恰如同一粒黑色的葵花籽。是的,就是葵花籽。每一口埋进土里的棺柩都是一粒黑色的葵花籽,春天到来的时候,那葵花籽就会破荚而出、拱出地皮,成长为一株茁壮旺盛的向日葵,再开花、再结出饱满丰盈的种子,再种进土地。人死以后为什么要入土为安?就是为了把生命像种子一样埋进土壤,让它发芽萌蘖、重新出生。生命就是如此的坚韧而又繁茂,像葵花籽一样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什么力量能够打败生命呢?只要土地还在,太阳还在,生命就不会灭绝,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死有多么的悲壮惨烈,生就有多么的浩荡伟大。愈逼近死亡,张子良愈不可遏制地想到土地和庄稼。张子良想,这世界上的事情吊诡到匪夷所思:自己是为了摆脱土地和庄稼才打混到城里来的,可是,在城市厮混这几十载,他心心念念惦着的却还是土地和庄稼。在自己就要变成庄稼的时候,他才知道庄稼的好。毫无疑问,土地和庄稼是这世界上最美最好最神圣的事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又何尝不是一茬老去一茬生的庄稼呢?是的,人是上帝播种在地上的庄稼,无论干什么、无论到哪里去,脱离了地气就仿佛庄稼离土断了根魂,都走不远。上帝是把人当庄稼播种的,人活着只需像庄稼那样自自然然、循着四季节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栉风沐雨,安享阳光拂照,就是最大的本分和操守。然而,人却不肯好好做上帝的庄稼,拼命想要挣脱土地和四季的自然节律,不把自己活成怪胎、不把自己折腾到绝境,反倒奇了。上帝让自己生癌,用“癌”这种变异的“魔物”拿去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把自己当作一颗种子重新播种吧?这也好。
张子良到底也没能尝上一口早年的苞谷糁,他带着遗憾闭眼走了。临死前他只要求杨剪梅替他办到一件事情:把他的骨灰用树叶包裹了埋进家乡的土地。他拒绝棺材、拒绝任何材质哪怕纯金的骨灰盒,他只要一片绿叶。他要像一粒苞谷种子那样,伴着绿叶直截了当种进土地里。他的生命脱离地气太过久远,他不能再接受任何的桎梏和阻隔,就是要贴心贴肉地直接睡在土地里。他相信,只有睡进土里,自己的生命才能像庄稼那样重新萌蘖,长出金黄色的苞谷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