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沧海长歌:有趣的海洋生态与文明
16876500000022

第22章 异彩纷呈的海洋民俗(4)

开海日,一般都在3月中旬前后。这一天,二界沟的户户网东,条条渔船,就要下坞出海了。首先渔会组织网东、渔民到龙王庙拜四海龙王。拜龙王后又抬着供品到海边,在一片鞭炮和鼓锣声中扔进大海,再回到船上开始贴对联。二界沟渔家一根桅的船多,二根桅的船也有,但很少。渔民在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条幅,要是遇上二根桅的船,还要在桅上贴“二将军头前带路”的条幅。船头贴的对联条幅有“船头压浪行千里,舵后生风越九州”、“海宁多锦绣,青波卧渔舟”、“欲卜今岁海田好,喜望丰收鱼虾多”、“船身坚固载万担,众志成城捕鱼多”等。横幅有“一帆风顺”、“渔虾满仓”、“船头压浪”、“满载而归”、“船得顺风”等等。

网东家在出海日除了拜龙王,给渔船贴对联,还要树顺风旗。顺风旗是网东铺号的标志。

为显威风,顺风旗做得也很讲究,旗杆高十几米,龙头镀金,长2米。龙尾长约5米,绸布。各网东家顺风旗的做法大致相同,只是色彩上各有特色。同时各网东家的船桅上也都插上小顺风旗(也叫旗调),色彩与网铺上树的大顺风旗相同。每在顺风旗树定时,网东带领着眷属和家奴、渔工众人敬仰片刻后,随即令人开案。开案,是网东与眷属渔工共同吃一顿大锅饭。

开案后,在锣鼓鞭炮声中渔船下水,办会的人们带着秧歌队走街串巷扭起大秧歌。提起扭秧歌,渔家人说“扭秧歌好海田”,所以年年开海日为盼个好海田,秧歌扭得都很欢。

2.上网习俗

风网装船时称上网。每年春季打黄花鱼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不论新网或修补的旧网,都放在离船不远的岸滩或广场上。将大块网衣顺着理成长龙状,再用红布间隔着扎成若干道,盘堆在一起。上网时,爆仗一响,一人擎着点燃的秆草(即谷草,“秆”与“赶”同音,意在赶走一切不吉之兆)火把,绕网堆转圈跑,后边一人擎着装满荞麦面的瓢,边跑边往网上撒面,同时追赶擎火把的。前后转几圈后,有意放慢速度,后者追上时,将面与瓢全扣到前者的头上,最好使瓢碎成八瓣,以图“荞麦、荞麦(巧卖),卖鱼生财”、“面瓢扣头,吃穿不愁”、“面瓢开花,发财来家”之吉利,此刻,围观者大笑大喊:“满了!”

接着,号头叫起上网号,船员腰扎红带,应着号子各扛一段渔网,逐渐伸展开来,势如蛟龙闹海。上网始,鞭炮齐鸣,一人敲锣引路,一人杆挑网头随后,其后有四人手持捞鱼兜,把一条“网龙”耍到船上。这时节,渔捞号伴着捞鱼动作,将网装入舱内。上网习俗在砣矶岛尤为隆重。海口里,红旗猎猎,欢声笑语;渔号声、锣鼓声、鞭炮声汇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减。

船上禁忌与习俗

风帆时代,船上的禁忌很多,久而久之,以致形成一种规俗,需严格遵守。

青少年第一次上船出海,不论当香童、大师傅或是干伙计,腰上都要系红褡布、带香荷包,以示吉庆、招福、去恶、避邪。渔船靠岸后,妇女不得上船,更忌跨网、跨橹,说是“臊”了船,不吉利。渔民在船上吃饭,筷子不可放在碗上,因似船搁浅或遇难放倒大桅,预兆有灾。勺、碗、盆、瓢不能扣放,认为“底”不能朝上。伙计在船上大小便,多在船尾处,在船的下风头,绝不允许在船头,有的渔船朝哪个方向小便都有规定。其禁忌口令是:早不朝东,夜不朝西,午不朝南,永不朝北。因早晨太阳在东,晚上在西,午间在南,北斗星在北。在导航设备简陋的风帆时代,渔民依据天物导航全凭北斗星定向,如朝北小便,认为船会迷失方向。

在渔船这块天地里,坐、立、行、走都有规矩。在船上不准背手,“背”与“顺”相逆,“背”意味着运气不佳,发财无望,也意味着思想松弛,人心相背。在船上严禁吹口哨。“吹”象征不利。走动要轻慢,不可蹦跳。船上有两处不可坐,一是船头,二是后主(拴缆木柱)。

过春节时,渔船拉上岸,经过一冬的修整、油漆,胜似新建的房舍,寄托着渔家来年的希冀。腊月三十,渔家都上船封对子(贴对联)。常用联为:“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九曲三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舟行”,“大将军(指大桅杆)八面威风”,“二将军百灵相助”等;横幅为:“龙头生金角”,“虎口配银牙”(龙头、虎口指船头供起落锚和固定缆绳的桩柱),“海不扬波”,“一网两船”,“金银满舱”等。同时,船上挂大吊子(即镶白边的长条红布,面上有白布剪刻的“风调雨顺”或“天后圣母”字样,左下侧有船名)。入夜,到船上掌灯、烧香锞、放鞭炮、跪拜磕头,其红火场面,不亚于初一起五更。午夜,给祖先发纸叩拜后,去海沿接喜神、财神。按事先在财神谱上查到喜神财神的方位,连连叩首,口中念念有词。

正月十五夜,打锣鼓上船送灯。有面做的六兽灯、煤油灯和蜡烛。此刻,船上的前灶舱、太平舱、后铺舱,船头、船尾、船钵,无处不亮。有的手提灯笼绕船几周,以求光照全船,满船生辉。

风网船从家出海时,先到南帮(蓬莱、烟台一带)买吃米和酒、肉、油、盐、香、纸、蜡、锞等。所备之物,必买猪心,按人分份下酒,旨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可三心二意。不论在东洋、西洋,打上第一网黄花鱼,需挑拣四条做熟,盛于钵中,在船头摆供,名曰祭龙王。此刻,烧香纸、鸣鞭炮,全体船员整装跪拜,祈祷丰收。祭毕,将鱼倒入大海,以示四季发财。有的手持捞鱼兜做从水中往舱里捞鱼动作,并同唱渔歌:“顿顿浆啊,装大舱啊,装舱起哟,嗨哟吼哟!”

渔船靠岸站锚时,也有规俗。船老大发出锚令后,抛锚人掀起锚尾投锚时,要喊“给锚了!”意在告知龙王闪开。以示尊崇,另意通知伙计开始封扎、收拾船上用具。

渔船丰收归港,如同打了胜仗,升起大吊子,如发大财,则大小桅都挂吊子,向邻船与岸上人报喜。到岸后,船主杀猪庆贺。有的抬一口猪到庙上供,焚烧涂有猪血的纸钱或金银纸锞,隆重地拜祭,要烧“整提锞”,即金银元宝各50个。拜庙归来,将猪的头、蹄、后肘分送给把头和大师傅们。午间,大肉、大菜、小米干饭,招待船员家属和亲戚邻里,差不多全村儿童甚至过路人都受犒赏。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陈规陋习渐被淘汰。

船老大需懂的闯海谣

一个称职的船老大,平时要识潮懂流,能走四洋水,会借八面风。风浪路上,雨雾天里,更要比常人多出一个心眼儿,超出一筹胜算。他们创造出的这些闯海使船的口头经典,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且代代相传。

“老大不懂流,累坏伙计肉”,说的是老大要知道潮汐的时间,流向流速的更变,以利趁潮借流,抓住时机,节省人力。“夜间航行看指位(北斗星),雾天航行靠捞水(测水深底质)”,说的是利用天象、地物来导航,从而摆脱险情,走出困境。“眼看旗子耳听风,篷头打呼舵不正”这是船在航行中,借风使舵技术的要领。看旗、听风是“借风”的前提,“篷头打呼”要及时调舵,才能使风帆充分利用风力,驱船前进。

在生产实践中,“行船看风向,撒网看流向”,“绕边追鱼,顶流撒网”,“天晴水清鱼煞底,风过水浑鱼走漂”,“黄花鱼,头汛旺,骑着谷雨到网场”。对于这些技术和机遇,闯海人是用韵律和谐的语言形式总结传世的。而渔船在防险、抗灾、救助中的教训也很多:“船上没有压底儿载,好似树木没有根”,道出了船载货物头重脚轻吃了大亏;“能装死载一千,不装活载八百”,说出了运载中的大忌;“行船要防跨腰浪,要活就跑顶头风”,说的是防风抗浪的操舵技术;“大海行船防扣浪,靠山收港防撩风”,论的是船被山的涡旋气流扑倒在港口的教训。这些谚谣,是渔民在长期海猎生活中,用生命和财产为代价换来的。

渔船在救助中,也有实践经验:“大船救人先甩绳,小船救人用船腚。”大船,船体高,目标大,相距远,甩绳抛物救助,无论对救助者与被救助者都安全;小船,船体矮小,灵活机动,容易控制,船尾低平,以“退势”救助,直接、省事,把握性大,对自身与他人都无危险。

“大船见山如见虎,小船见山如见母。”山的周围,水浅、礁多,且有山崖撩风涡旋,大船机动性差,应远离行驶或锚泊;小船机动灵活,没有“树大招风”之嫌,靠近山岛避风锚泊或行船作业,恰好利用地形。

潮汐与闯海使船关系极为密切。如锚泊、进港、出港、搁浅、潮流、上坞、下坞、垂钓、下网等都离不开潮汐作“参谋”。大凡港湾口门浅的,渔船需趁潮出港待航;有经验的老渔民总是掐算着潮汐涨落的间隙下钩垂钓;搁浅了的渔船,可据潮汐的规律,推算最高潮升的时间……所以,渔家便有了“十二三,正晌干(低潮),初五二十五正晌满(高潮)”,“十八九,两头不得手”,“十五六,吃晌以后”,“初三水,十八潮,二十四五胡吊闹(初三、十八流大,二十四五流小)”和“退潮没枯又涨潮,不出三天有风闹”等谚谣。

长岛渔家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现代天气设备

长岛渔家自1954年开始在渔船上配备收音机,可收听气象预报。那时,船上有专职负责收听预报的。如有大风警报,山顶岸边显眼处的高杆上,就会升起风信球,在水产部门和渔临管站部门的小黑板上,都有天气预报的记录。每当风暴来临前,从省到市,从县到乡,逐级下达大风信息,村里的广播喇叭,一遍遍地广播防风通知,渔民们收港避风,加锚固缆,以“守势”备战,抗灾、减灾。在岛上,天气预报是人们信息交流中必然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大风警报,传递的人多面广。有许多出岛、进岛的日程,会议的召开,工作的安排,都要依据气象而定。渔家的防风意识,抗灾理念,都“绷”得紧紧的。在收音机、电视机普及后,人们把收听、收视气象预报当做头等大事。

后来,渔家的闯海谣也被沿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东风西流水,长翅又生腿”,说的是船行顺风顺流,如同快马加鞭。所以,外出办事,一旦顺利,马到成功,人们便借用“东风西流水”作比喻,既简练,又形象。

渔家这些口头格言,无论是借风用流、捕捉渔汛、装载运输,还是抗风抵流、测算潮汐、抢险救灾、下网垂钓,都生动、形象、易记、易传,充分表现了渔民利用自然或与自然抗衡的聪明与才智。它是风帆时代的口头文学、科研警句和海洋文化的民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