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鱼类在海中不同水层采取不同的呼吸方式。鳐鱼有扁扁的身子和长长的尾巴,活像一把大蒲扇。它的口和外鳃孔长在腹面上。在水中游泳时,它就用口和鳃来呼吸。当它匍匐在海底柔软的泥沙上时,就不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了,因为这样会把泥沙和水一齐吸入,从而把脆弱的鳃丝阻塞。这时,鳐就得改变呼吸方式,利用背部的喷水孔来呼吸。喷水孔有一个能活动的瓣,它用喷水孔吸水,用鳃孔排水,这样就能避免泥沙进入鳃丝了。有一种比目鱼,在水中呼吸时,水从口里进鳃孔出;当它将吻部露出水面时则相反,水流就从鳃孔进去,然后从口中喷出,好似一座小小的喷水池,水可以喷出3厘米多高。
鱼类的呼吸有快有慢,在不同种类中,有时呼吸的速度相差很远。例如隆头鱼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箬鳎鱼为30~35次,鳗鲡为30~40次,鳐为40~50次,刺鱼为120次,鲑鱼为150次。有趣的是箱纯的呼吸,它的头部和躯干形成一个坚固的骨箱,为了使水能连续不断地流进鳃部,它只得不停地“喘气”,并不停地扇动胸鳍帮助水流过鳃部,像一个抽动的“风箱”。据观察,箱鲀在休息时,每分钟喘气达180次之多。
水下响起的“生物钟”
人的生活一旦形成规律之后,就寝、起床……不看表也基本守时,这是人体“生物钟”在起作用。水生家族也有“生物钟”,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守时循规,留下了许多佳话。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一种扁鲹鱼,它的生活就守时蹈矩。每天早晨,它们成群结队从海峡的这边游到那边,在对岸休息一夜之后,又一起成群结队地返回出发地。不管刮风下雨,掀波起浪,扁鲹鱼都守时往返,从未间断。
扁鲹鱼这一习惯被一些有识之士利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通信方法——鱼邮。每天早晨,人们将装有信件的防水密封邮件放在海水中,让扁鲹鱼用脑袋顶到对岸。第二天,扁鲹鱼又将对岸的邮件同样地顶回来。这样周而复始,鱼儿就成了“邮递员”。
在中国沿海的沙滩上,有一种小蟹,个头不大,却生着一只大螯,渔民管它叫“招潮蟹”。它的生活与潮汐密切相关。通常,它是在落潮时出来活动,四处觅食,潮水一来,它们就匆忙进洞栖息起来,还用土块、石头或那只大螯把洞口挡住。
令人惊异的是,“招潮蟹”不论从事什么活动,都会在潮水到来之前10分钟停止活动,迅速回家。而且,它们还能根据昼夜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白天变深,晚上变浅,天一亮又变深。正如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往后推迟50分钟一样,“招潮蟹”的体色变得最深的时间每天也向后推迟50分钟。
“招潮蟹”为什么能这样准确地掌握时间?为了解开这个谜,科学家把从海边捉到的“招潮蟹”放到漆黑的实验室中,让它们远离海岸,无法看到潮汐和昼夜变化。可是,几个星期过后,它们体色最暗的时间依然是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招潮蟹”改变自己体色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生活在美国大西洋沿岸马撒葡萄园岛上的“招潮蟹”,改变体色的时间要比科德角海滩上的“招潮蟹”晚4个小时。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两地存在时差,而“招潮蟹”的“生物钟”,是按照所在地的时间表调整的。
住在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每当涨潮时,海滩上的蛤蜊、牡蛎、贻贝等海洋生物便都欣欣然张开自己的贝壳,迎接潮水的到来。一旦潮水退去,把它们暴露在沙滩上时,它们便会紧紧地闭上两扇“大门”。如果你把牡蛎从海边拿到实验室,使它们远离大海,它们的活动规律仍然会保持潮汐的节律。
人们还发现,许多海洋动物的生殖活动,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有一种棘鳍鱼,它们总是利用月圆后的一次大潮,乘着高潮时的海浪冲上海滩。然后,它们经过忸怩的求爱动作,双双配成夫妻,开始生儿育女。那些受精卵就在海滩中发育成长,等待着半个月后的下一次大潮,以便再随退潮回到大海中去。
印度洋圣诞岛被称为“红蟹王国”,岛上有成万上亿只红蟹。每年的晚春,当雨季到来的时候,红蟹便开始了例行的“生殖大迁移”。从森林到海滩的道路上,到处是成群结队的红蟹在爬行,像一股巨大的红潮在流动。
红蟹迁移时很有规矩,大个的雄蟹任开路先锋,接着是庞大的雌蟹队伍,小蟹和幼蟹充任后卫。这浩浩荡荡的红蟹队伍一边行军,一边当“清洁工”,把路上的落叶、落果和凋谢的花朵乃至死鸟死尸,吃得干干净净。有人甚至看到过一只红蟹还夹咬一个冒烟的烟蒂呢。
大雄蟹5~7天能抵达海边。一到海滩,它们便泡在海中,迅速补充长途跋涉中损失掉的水分和盐分,接着,便在海滩上挖洞建造新房。一天之后,雌蟹也赶到了。短短的“洞房之夜”后,雄蟹便在海水中再浸泡一次,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艰苦的归程。12天后,大腹便便的雌蟹走出洞房到海里产下幼蟹后,也踏上了漫长的归途。小蟹长到5毫米宽时,便告别海洋,向父母的居住地——大森林爬去。
科学家观察发现,红蟹产卵迁移的时间与月亮的周期有关。几年中,他们将历次红蟹迁移的时间与月亮周期比较,找出了规律:在海滩上看到红蟹孵出幼蟹时,肯定是下弦月的三天中。
水生家族的“生物钟”安装在身体什么部位呢?最初人们认为“生物钟”一定存在于动物的大脑里,因为大脑支配全身的活动。可是,许多证据表明,单细胞生物也有“生物钟”。例如海洋中的单细胞藻类能准确地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进行光合作用。有人把动物的心脏细胞分离出来,发现它们仍有24小时周期性运动节律。这说明,“生物钟”存在于细胞中。
科学家发现,某些动物的“生物钟”可以存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中。例如,绿海蟹的“生物钟”之谜可以通过其眼柄的功能加以揭示。我们知道,海蟹的眼睛长在一对肉柄上,也就是头部两个小小的突起。当生物学家把海蟹的眼柄摘除后,它原来的运动节律便中止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由于海蟹失去了视觉的缘故?人们又做了一个试验,摘除了海蟹眼柄末梢的视网膜,而保留眼柄,发现海蟹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节律。这说明它的眼柄起着控制生物体运动节律的作用。它是通过眼柄分泌出来的一种激素,达到控制运动节律的目的。这种激素可以说是“生物钟”的“钟摆”。
有神奇功能的鱼尾巴
人们吃鱼时,对于由刺状的硬骨或软骨支撑薄膜构成的鱼尾巴,往往不屑一顾,或者在下锅之前干脆一刀将其剁掉。但是,鱼类的尾巴,并非只是给鱼儿们添个摆设和累赘。鱼尾巴除了有推进和转向作用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异功能,并引出了一串串奇妙的故事。
中国南方某军港。落潮时,港池护岸下面裸露出一片烂泥滩。一条条弹涂鱼从洞穴里拱出来,甩甩平秃的小脑袋,凸突的两只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着,上下嘴唇紧闭着,一双似桨的前鳍支撑着身体。只见它的尾巴一弹,轻巧的身体噌地一下蹿出了1米多远。它们在泥滩上跳来弹去,捕捉食物,舒展筋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弹涂鱼不跳的时候,总是把尾巴伸到小水坑内或者插入潮乎乎的稀泥里。
弹涂鱼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原来弹涂鱼用尾巴帮助呼吸。弹涂鱼在陆地上行走时,嘴里要含一口水,用来呼吸,如同潜水员身上背的气罐充满了氧气,而弹涂鱼的“气罐”就是口里的水。可是,它总得要捕捉食物呀,吃东西时,水总得咽下去,怎么办?就需要尾巴帮助呼吸。有人曾做过实验:让弹涂鱼的鳃保持湿润,把它的尾巴弄干,起初它大力跳跃,鳃盖不断地开闭着,显得呼吸急促,渐渐就疲弱下去,半死不活了。这证明,弹涂鱼的尾部表皮的毛细血管,能起到相当重要的辅助呼吸作用。
阳光明媚,海平似镜,碧蓝如缎。游艇欢快地犁开海面,艇艏怒放着朵朵雪莲,艇艉拖曳长长的雪练。游人心花怒放地倚着栏杆,观赏海上风光。突然,一条飞鱼钻出水面,张开鸟翅膀一样的宽大胸鳍,在空中滑翔。飞着飞着,它嗖地一下飞到游艇上方,一下子将一位儿童头上的小布帽顶起,尔后飞落水中,游人顿时愕然。飞鱼喜欢汗腥味,常将游人汗渍渍的帽子顶入水中。渔民们也常常举着汗衫诱捕飞鱼。
飞鱼的滑翔本领可不小,有人测试过,它的滑翔高度一般是5~6米,最高时可达12.5米,滑翔的速度每秒20米左右,滑行的距离一般达200~400米,顺风时竟达500米。
飞鱼能飞,主要凭借着一对宽大的胸鳍。可是,如果没有尾巴的帮助,它也飞不起来。飞鱼起飞时,首先将身体贴近水面,将胸鳍和腹鳍贴在身体两边,然后用宽大而强硬的尾巴左右急剧摆动,产生一股强大的后助力量,使身体迅速前进,直至冲出水面。这时,胸鳍才派上用场。另外,飞鱼在空中不能用胸鳍控制方向,只能一味向前,但如果将身体后部浸入水中,用尾巴竭力击水,就可以向左右改变方向,同时还能增加速度。
有些鱼的尾巴还能发射电波呢!生活在非洲的裸臀鱼,尾巴上有一个发电器官,每秒钟能发出300个电脉冲,它不停地从尾巴往外放电,在鱼体周围形成一个电场,电场的图形类似于磁铁周围的磁力线。任何目标一旦进入这个电场,就会引起电场磁力线发生变化。裸臀鱼便根据电场图形的变化,测出目标的性质、大小和形状。为了保持自己的电场图形不受干扰,裸臀鱼游泳时,不像一般的鱼呈波浪式运动,而是像手杖一样平直,使身体绷紧成一条直线。
在印度西部海域,有一种“象鼻鱼”,它的尾巴也能够发射电波,它的背鳍还能够接收电波。当它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时,在水中保持静止状态。它用这种办法搜索敌情,或是探测可供猎捕的食物。
海中有一种鱼叫赤,它身体扁扁的,体盘很宽,近似圆形,尾巴又细又长,活像一把芭蕉扇。一条重45千克的赤魟,体长2.94米,其中尾巴就有1.8米长。赤的尾巴两边各长着一排细长如针的刺。这些刺非常坚硬,能像箭一样射穿铠甲。因此,它自然成了赤红的锐利武器。每当它与其他鱼类搏斗时,就抡起尾部这根“狼牙棒”使对手无法招架,轻者受伤,重者丧命。赤鱼工的尾刺还有毒。它常栖息于近海泥沙中,如果被人踩上,它就会翘起尾巴,用尾刺刺向人腿。人被刺后,疼痛难忍,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丧命。据记载,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一些土著人,曾用赤红的尾刺做成箭头,用于作战。
鱼类的尾巴在捕食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尾鲨尾巴特别长,约占全身的1/2。当它饥饿时,便蹿入鱼群,用长尾巴狠命击水,发出一种很可怕的声音,迫使鱼儿聚成一大团。然后,它用尾巴准确地将鱼一条条拨到口中,直到吃饱为止。
中国南方有一种鱼,很喜欢吃老鼠。它常常游到岸边,将尾巴伸出水面,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装死。老鼠闻到了鱼腥味,便兴高采烈地跑来,咬住鱼尾巴正想往上拖。这时,鱼突然往水中一蹿,反而将老鼠拖入水中。当老鼠被水呛得晕头转向时,鱼冲上去经过一番撕咬,美美地将老鼠吃掉。
弹涂鱼的尾巴在捕食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弹涂鱼一起生活在泥滩上的红钳蟹,仗着自己长着铁钳似的大螯,根本不把小小的弹涂鱼放在眼里。可是,弹涂鱼也不示弱。弹涂鱼见到红钳蟹,就用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摆动,进行引诱。红钳蟹以为美味送上门了,就挥舞大螯,簌簌爬来,一下子将弹涂鱼的尾巴钳住。正当红钳蟹得意之际,弹涂鱼使出招来,拼命地弹跳起来。由于弹涂鱼的尾巴坚韧有力而且溜滑,相持一段时间后,红钳蟹的大螯终于被弹断,它筋疲力尽地趴在地上,再也无力和弹涂鱼较量了。这时,弹涂鱼便盘住红钳蟹,从折断的螯口处吮吸起来,美美餐一顿蟹肉。
§§§第二节有趣的海洋生物百态
名不副实的美人鱼——海牛和儒艮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人鱼”和美人鱼的传说。中国古代有位叫谢中玉的人在《稽神录》一书中记有:“一腰下以鱼的妇女。常出没水中。”日本《和汉三才会图》一书记载:“在西海的大洋中,有头像妇女,下半身像鱼的动物,无鳞,无脚。在两个鳍上有蹼,看上去似人手,常在暴风雨袭来之前出现。”古代欧洲人描绘的人鱼,也是下身似鱼,上身似妇女,有一对乳房,牛头、鸭脚,青面獠牙。尽管不同地区对美人鱼形态的描述略有不同,然而对它栖息场所的记载却都是相同的,都说它生活在海中。古代希腊、埃及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就更是神化了,把它们说成会唱歌的美丽海妖,当水手沉醉在它那美妙的歌声里时,船便失去操纵,驶到不可知的世界,再也不能回来,而且从海难中逃回的人们也说似乎听见了歌声。那么美人鱼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到底海洋中有没有美人鱼呢?
原来海牛和儒艮在胸部都有1对乳房,乳房的位置与人相似,母兽以前肢拥抱仔兽喂奶,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有“美人鱼”之称。海牛和儒艮的长相实在难看,人们常说猪是最丑陋的动物,而它们的面容比猪还要难看。上唇形成一个平的圆盘状,宛如猪的圆而平的鼻头,只是比猪的圆盘更大一些而已。整个头部为这个圆盘所占据,鼻孔被挤到头顶上,小眼睛,毛耳壳。圆盘上生有粗硬的触须。这副模样,实在是跟“美人鱼”的雅号有天壤之别。“美人鱼”这个名字,实际上是那些没有见过它的人想象出来的,本来丑陋的动物,就变成了誉满全球的十分温顺可亲的“美人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