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你走进一节地铁车厢,看见34位面露倦容、百无聊赖的乘客,他们要么捧着书,要么听着MP3,要么正做着白日梦。(“试想一下”让听众收回思绪,将注意力转移到你的故事中来。)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你的听众。演讲结束时,你要做的就是同车厢里的每个人握手。
14个月前,在基辅地铁站,我和我的校友谢尔盖站在月台,正对着车厢门。在一堂学习如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销售培训课上,我们接到一个任务——同地铁里的每个人握次手。
“谢尔盖,好多人啊!”
“是啊,不然这次就算了吧,安德里?”
10分钟后,又有一列地铁经过。
“安德里,你看到身穿皮夹克、剃着光头在喝啤酒的那5个家伙了吗?我可不想去挨揍!”
“我也不想啊,我们还是等下一列吧。”(对白让演讲更具画面感,仿佛这个场景就发生在听众眼前。)
随后又开过去了7列,最终我们还是走进了一节车厢。谢盖尔抢先自告奋勇。
“你好!我叫谢盖尔,我能和您握下手吗?”“不行?您不愿和我握手?”
“下午好!今天是握手日。您愿意和我握下手吗?”“不愿意啊?哦,那好吧…”
“嗨,下午好!我能和您握下手吗?”“你咋啦,伙计?难不成你手上涂了胶水?”(在说出这些对白的时候,我在舞台边来回走动,好像真的身处当时的地铁车厢,并试着与在场的听众握手。我创造了一个新的场景,听众不再是听众,他们就是地铁车厢;里的乘客。)
谢盖尔挨个问了车厢里的每个人,直到整节车厢都走完了,他转过身,34位乘客也没有一个愿意和他握手。倘若连着34个人都拒绝和你握手,你有何感受?(这是切入演讲中的一段对话。在演讲过程中,你要考虑到听众,要让叙述和对白交替进行。)
倘若当时你和我们一起在那节车厢,你就能体会到那3分钟该是何等漫长。下列车该我上了。(这句话说得让听众感觉身临其境。现在,听众更能想象到车厢里发生的事情了。)
我当时思量着,“若我是名乘客,看见一位年经人走进车厢,和谢盖尔刚才的行为一样,我会和他握手吗?”“可能……不会吧!”(这种对白可以将你的想法很好地传达出来。)我俩站在平台上等下一列地铁时,我又在思忖,“那家伙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有想去同他握手的想法呢?”(你的想法一定要用对白的形式说出。)车来了,我走进车厢,亮开嗓门,开始我的演讲:“女士们,先生们,关门请当心,下一站是……”(这句话也要用对白的形式展现出来。)
“大家下午好!我叫安德里。
首先祝各位都有个好心情。今天我和我从美国远道而来的朋友谢尔盖来到了此地。谢尔盖不相信我们基辅人民亲切友善、热情好客。我和他打了个赌——我们基辅人是很友善好客的,即便是在这节车厢里,每个人都会和我握手以示友善。请大家帮帮忙,帮我证实一下谢盖尔的说法是错误的。”(与乘客之间的对白。)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我笑了笑。“您好!祝您一切顺利!”(说到这里,我找了一位听众,并且真的和他握手了。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更有真实感,也能让听众参与到其中。)
随后,我看见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在车厢的另一侧冲我微笑。“祝您今天好运!愿您周末愉快!”一位染着粉色头发,打了鼻钉的女孩跳了起来,叫道,“还有我呢!还有我呢!”“很高兴见到您!祝您万事如意!”
我向车厢里的每个人挨个走去,一直走到坐在车厢最后面的那些人面前。他们没有听到我的开场白,却一一和我握了手,因为他们看见前面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当我走到车厢的尽头转过身时,发现那个年轻小伙没在听MP3,那位老先生也不看书了,也没有人在做白日梦了。大家都看着我,面带笑意。(这里也运用了“三”原则。要注意,当我说:“当我走到车厢的尽头转过身时……”会让我的描述更加生动,并且也暗示了当我走到车厢尽头时,车厢里的乘客的转变。)
我意识到我不仅和每个人握了手,还让所有乘客的心情都大好。也许有些人回到家时还会告诉他们的儿子、姐妹或朋友:“今天我在地铁里碰到一个古怪的家伙,他和车里的每个人都握了手,还蛮有趣的!”(对白。)
就在那一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若想和别人建立关系、沟通交流,想和地铁里的每个人握手,就得让你的演讲趣味盎然,就要表现得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并要先和那些积极响应你的人握手。(运用“三”原则。我在演讲结束时给出了三个结论。)
公众演讲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思想,你就得让你的听众觉得你的演讲饶有趣味,你要有激情有活力,通过握手或眼神交流,和那些最先响应你的听众建立关系,那么其他人也便会随之响应。
这节车厢里的听众最难以应付,也最容易应付。其实不是听众难以应对,而是我们没有与之建立沟通联系。(演讲以一段非常有说服力的话结尾。这句话同时也总结了整场演讲的内容。)
《乔伊斯阿姨的故事》(带评论版)
故事发生在1954年。当时,小瑞奇正和他的父母、姐姐还有乔伊斯阿姨一起开着车去海边胜地度假两周。(注意,这里仅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整个故事的背景。)
一到达目的地,小瑞奇就赶忙打开车门,冲向沙滩,眺望大海。(运用“三原则。动作描写简洁明了。)那时他只有5岁,还不会游泳。乔伊斯阿姨拍拍他的后背,说道:“小瑞奇啊,咱们打个赌吧,赌注10先令。我赌你旅行结束时还没学会游泳。”
“乔伊斯阿姨……我会学会的!”(运用对白。故事的冲突在最开始就体现出来。故事中的角色互唤姓名,这使听众对他们更加熟悉。)
多年后,当初的小瑞奇就成了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全英国最富有的人,亿万富翁,拥有400多个运营良好的公司。但现在,小瑞奇正面临着一生中最大的挑战。
整整两周,小瑞奇都泡在海里苦苦挣扎,呛着咸海水,在巨浪里翻腾,可他仍然没能学会游泳。“别担心,小瑞奇。明年夏天,你肯定能学会游泳!”
回家路上,小瑞奇一直盯着窗外,惦念着他的“巨大”损失。离家还有几英里时,透过车窗,瑞奇发现了一条河流。
爸爸在路边把车停稳后,小瑞奇赶忙推开车门,冲向沙滩,纵身一跃,跳进河里。他被急流托起,随后又沉入水里,他努力挣扎,想要再次浮出水面,他蹬开石块……竟然游了起来!(这段话要带有感情,讲述时音调要随情节发展有所升降。)他像只小狗,在那欢快地游着,游了一圈又一圈。他竟然赌赢了!(运用“三”原则。)乔伊斯阿姨把10先令又还给了他。
17年后,22岁的理查德成功推出了《学生杂志》和连锁音乐唱片店,随之他又决定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他需要在伦敦附近买一栋漂亮的房子,因为像“滚石”和“披头士”这样的乐队会时常造访那里,录制他们最为风行的唱片。买房需要3万英镑,这在20世纪70年代是笔不小的数目。(引入冲突。)
理查德当时觉得很自豪,因为银行借贷给他2万英镑,这远超过他的预料。但他还缺1万英镑,所以最后他不得不求助于家人。他找到父亲,对他说:“爸爸,还记得您给我和姐姐们在信托基金上存的那笔钱吗?等我们到了30岁时,每人都可得到2500英镑。您可以现在就把钱给我吗?”
“当然可以呀,儿子,这就给你。但是剩下的7500英镑,你去哪儿凑呢?”
“说实话,爸爸。其实,我也没主意。”
“没事,瑞奇。去乔伊斯阿姨家吃顿午饭吧。她可能还能借你点儿。”(人物间的对白。)
瑞奇去了乔伊斯阿姨那里,她借了瑞奇7500英镑。于是,瑞奇买下了那栋漂亮的老房子,后来发展成了闻名于世的一大唱片公司——维珍唱片公司。
那时,理查德知道,没有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他就不可能买下那栋房子。但有件事理查德却是不知道的——乔伊斯阿姨其实拿不出7500英镑。事实上,她是把自己住的房子抵押了出去,才有钱借给他。瑞奇跑过去问乔伊斯阿姨,“阿姨,你为什么借我钱?”
“瑞奇,因为我想借给你啊。我知道,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你肯定会连本带息的还给我。我从未怀疑过你的坚持和执着。还记得海边的那场赌局吗?你确确实实赌赢了啊!(再次回顾第一个故事场景。这样的回顾让故事高潮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引人入胜。)
13年后,理查德·布兰森爵士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维珍航空公司。一天,他正乘坐自己的波音737飞往纽约。他的家人都在国外。他为自己骄傲,而家人也为他感到骄傲。他看着他的父母,看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又看着乔伊斯阿姨,想着:“若是没有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我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回顾之前提到的第二个故事场景。)
我来问你同样的问题:若是没有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你有可能成就今天的自己吗?(引人深省的发问。)
一旦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叔婶,也会有人需要我们。请相信您的孩子吧!请相信您的侄子侄女吧!请助您的亲人一臂之力吧!因为,如果没有你,他们可能永远无法施展自身的潜力,成就自我!(用最有说服力的话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