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说话术
1704700000008

第8章 说话智术(8)

这点经验对我们的演讲如何结尾有很大的启发。演讲是口传之事,不消几分钟,我们的话题便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至。听众很容易忘记原来的题目。但往往演讲者忽略这一点,他们自以为不管什么材料,自己谈问题的焦点都一直是集中的,殊不知这些问题已经是本人深思熟虑的、反复酝酿出来的。对于广大听众,只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就难以与演讲者有同样的思维逻辑。因而,在结束时,要把自己宣传的要点概括、总结。一是提醒,二是强调。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有人这样概括说:你开始对听众说,现在将要告诉他们一些什么,然后开始讲述,到了最后,要再次申明,原来要告你的东西已告诉过了。这种结尾可以让听众更加明晰你的要点。

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演讲,结尾讲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看一场球赛,中场进一球,与临终一分钟前进一球,其结束时的群众情绪是大不相同的。

有位演讲家讲述:“你必须在听众的笑声里说‘再见’。”其含义是用幽默的话来作结尾。

如果注意一下我国相声艺术,都可以注意到每个作品都是以笑料结束的。这对演讲艺术来说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引用诗文来结束,能使听众沉浸在遐想之中,飘然意远,含义隽永。

著名演员赵丹于1979年首都“张志新烈士学习诗歌朗诵会”上作了题为《只要找回当年》的一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

最后,我想念一首诗,结束我的简单的讲话,这首诗是我今天早上十点钟左右才收到的。是我的儿子,我的义子,一个孤儿,一个无父母的孤儿,是已故的电影党员周璇的儿子周作民所作的。(掌声)—诗的题目叫——

《你最后的声音》

在中国传统的说书中,用诗文结尾的形式也十分普遍,这种结尾由于用了诗议,意境深远,语言精炼,音韵和谐,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这种“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的效果沁人肺腑,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这种方法是不容易运用的,它要求在论理上,层层加深。而与全文论证不同的是,这种加深是在较短时间完成的。在语势上要迅速推向高峰,像海潮沿着海滩推进,势如虹、声似雷,最终一触礁石,激起泡沫飞溅。

讲演者不应该漫不经心地伸出胳膊,好像他正要深入水底,也不应该随便乱挥,如同拳击手准备参加奥林匹克比赛做准备活动时那样同自己的影子搏斗。当然,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手插在兜里,或者两臂无力地垂在身边,似乎萎缩了一样。

当你站在讲台上,要把全身的重量平均地落在两脚的脚趾上,挺起胸脯,两手放在面前的台子上。要用左手指示已经讲到提要上的什么地方。你的外部感官可以提示你的眼睛该看哪儿。另一只手放在纸的另一边,准备好讲完这一页时无声地把它放到一边。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手势是否起了好的作用,可以注意听众的眼睛。如果他们的眼睛盯着你的手而不是脸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手势使他们分心,那就不要再做手势了。

如果你站在讲台上而又没有讲,手势有时可以代替语言传递你的信息。

4.演讲中的美学意境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而诗情、画意、哲理的三位一体与其说是演讲语言的艺术风采,不如说是演讲语言的美学境界。的确,演讲语言仅有准确、通畅是不够的,再加上形象生动还是不够的,演讲的语言应该充满诗歌般的情感美、画一样的意境美、哲学那样的理性美。

诗、画、哲鼎立的三足为讲坛支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情、形、理交织的三环为听众翻转出多重丰富的美感。

情感之于语言就如美丽之于少女,而诗情之于演讲又更像风韵之于少女。如果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那么,“诗郎诵般的激情,对于任何一个演讲家都是必要的”(李燕杰)。演讲者怎样挥动诗的指尖,去拨动听众心灵的琴弦,从而使讲者的情感产生空谷回音般的共鸣。当代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同志在演讲中多次引用一首诗:“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她的爱也绝不含糊。我只喊一声‘祖国万岁!’更强烈的爱在那感情深处。”一次在美国为留学生演讲引用这首诗时,许多日夜怀念祖国的学子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演讲一结束,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把这首小诗抄在笔记本上。优美的诗句,真挚的情感深深地叩击着海外游子的心扉,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爱国主义的赞歌骤然回响在演讲大厅和人们的心房。

演讲既是无韵的诗,又是有声的画。不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必须具体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触其物。再加上讲者和听者的情感共振,主客一体,物我交融,情景结合,从而形成美好的意象,乃至美妙的意境。郭沫若同志在著名的演讲《科学的春天》中是这样描绘“科学的春天”的:“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心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红胜火”、“绿如蓝”的春天可谓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以此来比喻中国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给人以身临其境春风扑面的感受,加之演讲者用诗人的激情对科学春天的热切呼唤,使整个演讲弥漫着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

就像演讲应该有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美一样,演讲也少不了德和识结合的哲理美,演讲的语言仅有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刻的哲理。一次没有闪烁哲理火花的演讲,就像一篇没有中心的文章、一件没有主题的艺术品和一个缺乏睿智的头脑。但是,演讲所体现的哲理美,又不仅仅是观点正确、分析中肯和论证严密,还是深刻、新颖,不但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而且道出了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东西。鲁迅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上作了一次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他依次讲了中国大地上只有打仗的声音、外国人的声音、反对革新的声音,接着要求“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顺势一转要求青年“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拳拳的忧心,切切的忧愤,酝酿于雷电行空般的思维,喷发于金石铿锵样的口舌;鲁迅以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深邃和文学家的才华,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唤惊雷!

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就是演讲语言最完美的美学境界。毫无疑问,这应成为一切演讲者所奋斗的目标,那么怎样在演讲实践中做到三者的统一呢?

演讲离不开各种情感的抒发,而演讲的抒情绝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发作和飞流直下的渲泄。演讲的抒情最好的方式应是借助客观的形象来再现主观的情感,渗透理性的思维来升华感性的情感。193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激情满怀地赞颂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胜利,他说:

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为了抒发胜利者的喜悦、豪迈之情,毛主席连用三个比喻,寓情感于形象,并将这种情感繁荣昌盛为对长征意义的概括;接着用一个反问直抒胸臆,又用描写、记叙的方式将前句直抒的自豪情感具体化,促使人们思索工业红军是在什么精神激励下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

运用这种以情入手,形象再现,理性升华的方法,要注意:①抒发的情感必须是强烈而充沛,必要时也可直接抒情。②展示的形象以描写、比喻、借代为主,也可间之以记叙。③揭示的意义要突出象征意义,或以情入理、情理一体,或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如果说演讲是艺术,它就离不开形象性,而演讲中的艺术形象,绝不仅是描写式的再现,它应该是渗透着演讲者情感的一种主客一体的意境,有了这种意境,其哲理意义便蕴含其中了。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又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他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演讲中这样展示国运的“艰难”的: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形象地描绘,直观地说明,再加上昂扬的气势、激越的情感,给人一种尽管时而境界开阔、时而峭壁逼狭,但江水冲破重重阻拦浩荡而下的崇高美感,构成一种情随景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最后由自然到人文,点明“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从而高扬出了具有悲壮色彩的“雄健精神”的理性美。

运用以形入手,情感渲染,理性开掘的方式,要注意:①展示的形象须是具体直观,生动鲜明,多用白描、铺陈,且突出景物特征。②抒发的情感一定要与景物类型吻合,或缘景生情,或融情入景。③揭示的意义不宜先声夺人,一般是“形象”在前作铺垫,“情感”在后作开掘。

“形者文之容,情者文之经,理者文魂”,演讲亦如是。一次成功的演讲不一定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有二三包含哲理的警句,有一二揭示主题的关键段落,整个演讲亦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其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如此,方能进入演讲艺术的美学殿堂。

运用以理入手,形象衬托,情感激活的方式,要注意:①揭示的哲理语言要精炼而流畅,含义要明朗而深刻。②展示的形象一般不宜铺陈,选取一二含义丰富的物象起好衬托作用则可。③抒发的情感既要与形象的含义有关,又要同揭示的哲理一脉相承,切忌“情”与“理”的分离。

诗歌、绘画、哲学的沟通之处就是演讲语言的美学天堂;

情感、形象、思辩的交融之时就是演讲艺术的美学春天。

5.演讲中的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从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角度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它是辩证法在演讲中的具体运用,并贯穿演讲全过程。如果把演讲智能结构化作花朵的话,又向思维能力就好比花朵的花心。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演讲,无不闪烁着双向思维的光华。因此,对它在演讲中的运用问题应作认真研究。

那么,双向思维用于演讲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退有进,欲伸先屈

要使演讲取得好的效果,就不能作“直头布袋”,有退有进,欲伸先屈更能造成情感波澜,抓住并感染听众。

(2)左提右挈,对比成趣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毛泽东也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对比术这种双向思维用在演讲中可表现为纵比、横比、不同领域的对比等。用得好,可起到鉴别剂、催化剂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把“国之老少”同“人之老少”作不同领域的对比,为更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又把老年人同少年人作横对比:“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用11组对比句形象说明了“人固有之,国亦宜然”的道理。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为了阐明“乐哉教育”的观点,更是左提右挈,多处设比。他把“诲人的快”同种花卉的快乐作比,将“东边邻舍张老三”如何升官发财,“西边邻舍李老四”如何出门坐汽车,同教育家钱少、吃不饱、弄不好要挨骂作比,接着又把那些人物质上的享受同教育家“精神上的快活”作正反对比,比出了教育者的乐趣和信心,令人由衷叹服。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要有明确目的,并要从本质着眼,可比者比,应比者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3)重“弹”轻“点”,详略得体

双向思维虽是从相对或相反的方面认识和反映事物,但并非主次不分、轻重并举。为了让听众接受并理解演讲主旨,应当如弹奏《十面埋伏》那样,重“弹”轻“点”,轻重为之,主次为之。切不可平均用力,像开中药铺似的甲乙丙丁罗列。

(4)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演讲是口头表达,听众理解它全凭听觉,要使演讲人耳入脑,有吸引力、感染力,就不能忽视语句的变化。邵守义在《演讲学》中指出:“一个欲想成功的演讲者,应该调动起一切不同的句型,巧妙搭配,就像一个高超的琴师一样,弹动不同的键钮,奏出一曲优美动听的乐章。”而语句的长短搭配、整散结合就是形成这美妙乐章的不同音符。

整句,是指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等,这种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讲起来富有节奏感;散句,指不受字数、韵律的束缚,表意上不拘一格,可自由运用的句式。演讲中光用整句会显得干巴、做作;光有散句就会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只有整散结合才能使演讲语言产生斑斓多姿的错落美、音乐美。

(5)台上台下,交流呼应

要获得演讲成功,还取决于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借助双向思维才能完成。演讲者同听众是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俗话说“孤掌难鸣”,演讲者如果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在台上唱独角戏,听众就会不买帐。为此,演讲者除了设法用语言、表情、手势等方式同台下听众交流呼应外,有时还要设身处地地现身说法。

当然,用这种思维方法要注意演讲者与听众在职业、年龄、思想状况方面的不同,差别太大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双向思维在演讲中可涉及多方面,上述以外还有声音的抑扬、布局的分合、语速的缓急等方面。总的来说是要讲究辩证艺术,使演讲呈现出对比美、波澜美、错落美,增加演讲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

6.演讲中思路的激发

谁都知道,演讲时只按讲稿照本宣科,一定会失去听众,因为他只“讲”(实为读)而不“演”,无法调动听者的情绪从而达到共鸣。演,主要指情绪调动下的表情、神态、动作及至音频声韵,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在不受讲稿拘囿下的灵活思维和清晰思路。面对听众,如何在现场激活思路呢?

(1)扣一词而发挥

好的演讲,能抓住听众心弦的演讲,主要靠中心的明确、内容的实在和环环相扣,至于形式方面,都得服从于此。

(2)引一言而发挥

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成功之果的。事业如此,演讲亦不例外。引名言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实依据自己讲的中心,引名言而发挥,也可于“疑于路”时“柳暗花明”。记得我接管一“农村班”(城市中学从农村招拔尖生)时,第一次主题班会“相信自己”的开头语,我即引用台湾著名歌星赵传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一传诵一时的名言:“赵传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要替各位说——‘我很土,但我很充实’,‘充实’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一纲而各目张,此次班会,鼓舞了士气,打消了他们在城市生面前的卑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