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语故事
1709900000061

第61章 S(2)

后来,人们便将张璪这种用两管笔同时作画的情况称之为“双管齐下”,并引以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做某件事,同时采用两种有效的办法,也用来比喻人们为要达到某种目的,同时进行两种事情。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末年大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大文学家陶渊明深知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安定。便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幽美、没有战祸、自得其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文章写道;

东晋太元年间,湖南武陵地方有一个渔人,由于贪恋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桃花园。只见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一 座座房屋整整齐齐,一簇簇桑树和竹林郁郁葱葱,田野的庄稼长势喜人,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不时传来一阵鸡鸣狗叫之声,人们在地里辛勤耕作,孩子们在田头嘻笑玩耍,到处是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人们见到这个渔人,很是惊奇。相谈之下,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秦朝时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他们安居乐业,与世隔绝,连秦朝到晋朝之间几次改朝换代也不知道。后来,渔人回去将此事报告了太守。当太守派人和他一起再来寻找这块“桃源”时,已经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

后来,人们根据陶渊明的这篇记载,引申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逃避社会矛盾的场所。亦有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优美。

四分五裂

这句成语见于《战国策·魏策一》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到后来,秦国逐渐强大,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大的一国,常常主动挑起战争,威胁其它六国。当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便游说六国,用“合纵”的计策,联合起来抗御秦国。六国的国君采纳了他的策略,联合了起来,并请苏秦当了“合纵长”。这样一来,六国之间互相协助、互相支援,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这时,有个名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秦国,针对苏秦的“合纵”,向秦王提出“连横”的主张。被秦王请为宰相。

张仪为了实现其“连横”的计策,跑到了魏国,对魏王说:“魏国土地不足千里,人口不到三十万,国内交通不算发达。而且处于楚、韩、赵、齐四国之间。不管与这四国中哪一国关系搞不好,都会遭到进攻。与他们联合,必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接着,张仪又分析了苏秦的“合纵”不能持久,劝说魏王和秦国结成联盟,以免遭到亡国的危险。最后,终于说服了魏王。张仪凭着他的一张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终于破坏了六国的联盟,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后来,人们便把“四分五裂”作为成语,形容主张不一致,行动不统一。

四面楚歌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期,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刘邦终于扭转了败局,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并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合韩信、彭越、刘贾等各路兵马,乘着项羽军队向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开拔的机会奋力攻击,终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这个地方将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方面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项羽方面不但兵马很少,而且粮草也几乎没有了。刘邦又让汉军唱起楚国的歌子,造成楚军的误会,以动摇楚军的斗志,项羽果然上当。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的汉军都在唱楚国的歌,大惊,说:“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中喝酒解闷,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作别。

当夜,项羽带着八百多名骑兵突破重围。天明,刘邦发觉,派兵追赶,最后,项羽只身逃到乌江江畔,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项羽垓下被围的情节,引申出“四面楚歌”这句成语,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窘迫处境。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出自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谑)》。

唐朝初年,河北枣强县(今冀县)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有一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读lòu 漏)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遭到了人们的鄙弃,有人讥讽张怀庆的这种抄袭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硬地搬用或抄袭別人的言语或文章。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里却得到了胜利。

公元25年夏,汉光武帝刘秀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又把屠刀指向农民起义军,特別是赤眉军。

公元26年春,由于军粮短缺,樊崇不得不带领几十万赤眉军离开长安,向西挺进。但是,由于隗嚣率兵占据天水郡拼命阻击,使起义军难以西进,只得又退回长安。这一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十分困难,不得不于十二月引兵东进。刘秀看到邓禹多次败在樊崇的手下,便改派冯异代替邓禹,率军西进,在华阴一带与赤眉军相持达六十多天,经过几十决战斗,各有胜负。起义军虽然有个别将领带领少量部队投降了冯异,但是,双方兵力仍然相差无几。冯异准备用招抚的手段引诱、分化起义军,但邓禹、邓弘不听指挥,带着配合作战的军队向起义军进攻,被起义军用诱兵之计打得大败,冯异率主力救援,由于士卒又饿又累,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只带领二十四骑逃到宜阳,冯异连战马也弃却了,只带着几个人,逃回营寨。

后来,冯异重新集结了军队,又让一部分部队改扮成与赤眉军相同的装束,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突然出击,起义军分不清敌我,遭到重大损失。只剩下十几万人,又在宜阳被刘秀重兵包围,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 道诏书,慰劳冯异,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开始虽然在回谿(读xī 西)受到损失,最后终于在渑池一带取得了胜利。初虽有失,而终得成功。”(原文是:“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读máo 毛)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曹髦激动地说:“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读huàn 幻)做了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司空见惯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时,有一个担任过“司空”职务的人,名字叫李绅。李绅被罢免职务以后,心情苦闷,常常借酒浇愁,而且常常喝醉。有一次,因慕刘禹锡之名,他把刘禹锡请到家中,摆下丰厚的酒宴招待他。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和文章写得都很出色,中过进士,并在京城做过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以后,他被贬职,曾任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夔(读kuí 奎)州刺史、和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务,由于官场失意,使他有机会接近社会的中、下层,因而写下了不少的好诗。

这一回,他应邀到李绅司空家作客,畅饮之间,李绅让当地出名的歌妓作陪劝酒,给他们唱歌。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即席赋诗,原文是:“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司空见惯”是指李司空(李绅)见惯了,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便把“司空见惯”引为成语,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有余辜

“死有余辜”出自《汉书·路温舒传》。

西汉时期,有一个法律学家,名叫路温舒。路温舒从小喜欢研究法律,加之他刻苦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当时的各项律令。由于他曾在监狱里当过看守和狱吏,因此,也深知监狱里的黑暗。汉宣帝刚刚即位不久,路温舒就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疏,名叫《尚德缓刑书》。在《尚德缓刑书》中,他引古证今,歌颂了德政,抨击了狱吏的罪恶,希望汉宣帝崇尚仁义,减少刑罚。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现在的狱吏往往滥用酷刑,犯人由于忍受不住严刑拷打,便乱编口供。而审问的人不但完全相信这些假口供,并且还进行诱供。上报时怕上级驳回,便想出种种办法使上级相信罪名成立。这样一来,即使象咎繇(读yóu由 )那样公正的人听了,也会认为判处他死刑还抵偿不了他的罪恶(原文是‘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希望陛下广开言路,推行德政,减少刑罚。这样就能够使国家兴盛,天下太平。”汉宣帝看了路温舒的奏疏,非常称赞他的意见,不久,还提升了他。

人们引用“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出自《史记·韩长儒列传》。

西汉景帝时,有个名叫韩安国的人,曾任御史大夫。后来到景帝的弟弟梁孝王那里任中大夫。有一次,景帝因为听别人报告说梁孝王有不轨行为,心里很不高兴,甚至连梁孝王派来的使者他也不愿接见,以示对梁孝王的不满。韩安国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跑去找景帝的姐姐大长公主,诉说梁孝王对景帝和窦太后的忠心和怀念。大长公主把韩安国的话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立即让韩安国向景帝报告,终于使梁孝王重新获得了信任。为此,韩安国不但受到重赏,也使自己闻名于全国。

后来,韩安国由于触犯了法律被送到蒙县(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南)坐牢。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经常欺侮他,韩安国气愤地对他说:“你以为死灰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燃乎?”)韩的目的是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田甲很不以为然地说:“如果复燃,我就尿一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因为梁地缺少内史官,景帝便决定韩安国去担任。这个消息传到田甲的耳朵里,吓得田甲赶紧偷偷逃走,韩安国发现田甲逃跑后,扬言道:“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自首,我就杀他全家。”田甲左思右想,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赤臂跑到韩安国那里去请罪。韩安国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说死灰复燃后你要浇一泡尿吗?请你现在就浇吧!”田甲吓得连连磕头陪罪。韩安国手下的人要把田甲捆起来治罪。韩安国不但制止了他们,而且还很好地招待了田甲。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死灰复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失败了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或者比喻已经销声匿迹的事物又重新出现和发展了。现在,人们多用作贬意。比喻已经失败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原作“兵出无名”,出自《汉书·高帝纪上》。

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乘项羽领兵北上攻打齐王田荣之机,挥师出关东下,魏王豹不战而降,接着,又打败了殷王的军队,活捉了殷王司马印。然后,乘胜率领军队南渡平阴津,攻占洛阳。新城县的三老董公拦住刘邦,诉说项羽的不仁不义,他声泪俱下地说道。“我听说顺从德行的就能昌盛,违背德行的就要败亡,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必然遭到失败(原文是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项羽无道,杀害了义帝,必然会遭到天下百姓的谴责和唾弃。施行仁义,不一定只依靠勇力。你可以让全军穿素色服装,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遍告诸侯,讨伐项羽。天下的人没有不尊敬你,响应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