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元·无名氏《武王伐纣平话》中记述了这样的故事:
姜太公名叫姜尚,也叫姜子牙。因其先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因怀才不遇,隐居于渭水之滨。姜太公经常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钓鱼,并自言自语地说:“负命者上钓来”。从他身旁路过的樵夫常常笑他,他也满不在乎,还念念有词地说:“短杆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姜尚就这样在渭水之滨度过了若干个春秋。他胡须头发斑白了,身体衰老了,可他内心还隐隐约约地希望总有一天会遇到开明的君王,实现他的抱负。到了八十岁,他才时来运转,遇到了周文王,周文王“上了钩”,请姜太公入朝,任命他为丞相。文王死后,他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大举伐纣,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由于他卓有功绩,被尊为太公。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用来说明自愿地上圈套。
贪贿无艺
《国语·晋语八》中有这样的故事:
春秋时候,有个人名叫叔向。有一次他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为卿,位在国君之下,可是我的财富并不多。”叔向听了马上表示祝贺。韩宣子感到奇怪,他说:“我现在已不能同卿大夫们平起平坐了。位高者身危,我成天为此发愁,你为什么还向我祝贺呢?”
叔向为了劝慰他,便给他讲了一个栾武子的故事:
栾武子做上卿时,只有二百多顷地,家里也没有什么珍贵的祭器。他按照先王之德办事,使远方诸侯都来同他友好,连西方、北方的部族也来归顺他。可是他儿子继位之后,却十分蛮横,挥金如土,“骄泰奢侈,贪欲无艺。”诸侯们都想惩处他,后来考虑到他父亲的德行,才饶恕了他。
叔向讲完了这段故事说:“你现在就象当年的栾武子那样,虽然没有很多财富,但你实行德政,就可免遭灾祸。”韩宣子听了很受启发,连忙下拜,并十分感激地说:“我是个快要垮台的人了,今天得你的帮助,才能维持下去。不然,我就没法安心在这地位上了。”
后来人们把“贪欲无艺”说成“贪贿无艺”(艺:准则,引申为限度)用来表示贪污受贿不择手段,也用来形容剥削阶级对人民无止境地搜刮压榨。
贪天之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的贵族介之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为晋文公回国掌握政权出了很大的气力。
晋文公回国掌权之后,为了感谢跟随他流亡的人员,便普遍给以赏赐和提拔,但随从中唯有介之推不愿接受赏赐。在他看来,晋文公之所以得晋国,“实天置之”,并非他的功劳。他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意思是:偷人家的钱财都叫做强盗,何况把上天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功劳呢?)
后来人们引“贪天之功”比喻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别人的功劳算到自己的身上。
贪小失大
北齐·刘昼《新论·贪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蜀侯,生性贪婪,秦惠王知道他的为人后,便打算去攻打他,只因路途险峻难通,进军困难,未能行动。后来秦惠王的臣子给他出了一个计谋:用石头雕琢一个石牛,在石牛后放些金饼,名之曰“牛粪之金”,意味着这石牛能痾黄金。秦惠王认为此计可行,便同意了。石牛琢好以后,就准备赠送给蜀侯。蜀侯得知此事十分高兴,便令人移山填涧,修筑道路,以迎石牛。路修好后,蜀侯便派五名大力士前往接牛。秦王派人护送石牛,牛后跟随大兵,借机一举灭了蜀国。蜀侯因此“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后来人们把“以贪小利失其大利”缩成“贪小失大”,用来表示因贪图小利而造成了重大损失。
弹冠相庆
《汉书·王吉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朝王吉和贡禹是一对好友,他们二人自幼好学,通晓五经,学识渊博,为人廉洁。由于他们爱好相同,抱负相同,所以关系特别亲密。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意思是:王阳做了官,贡禹就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去做官。)后来,王吉、贡禹都当了官。汉宣帝时,王吉为博士谏议大夫,因他对宣帝的宫室陈设、车服装备太盛,上书劝谏,被宣帝认为是迂阔,因而不得宣帝信任。王吉心中闷郁,就称病辞官归家。与此同时,贡禹也有类似的遭遇,他作河南令也被罢官掉职。由于他们为官比较廉正,汉元帝刚继位就派使臣前往征聘。二人被召之后,做事勤谨,忠心耿耿,因而颇得元帝的信任。
后来人们把“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说成“弹冠相庆”,比喻作好做官的准备或指坏人准备上台做官而互相庆贺。
螳臂当车
《庄子·天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蒋闾葂向鲁国国君提了建议之后,便去告诉季彻: “鲁国国君早些时候叫我给他提意见,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但他不信。我没有办法,只好说几句。我说:‘做一个国君,要态度谦虚,行为俭朴,善于任用公正而有才能的人,不要有丝毫讲私情和舞弊的地方。’我这些话,不知对不对,请你评论评论。”季彻听了,哈哈大笑。他说:“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意思是:一个国君要做的事太多了,你这点意见能起多大作用,这就好比螳螂伸出前腿去挡前进着的车轮一样,那是无济于事的。)
汉·韩婴《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庄公乘车出外打猎,车轮滚滚,人嚷马嘶,好不气派。在行车途中,庄公见一只螳螂举起脚来想与车轮搏斗,齐庄公便问车夫道:“螳螂为什么竟敢与车轮搏斗呢?”车夫说:“这种小虫,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不量力而轻就敌。,(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力量,便轻易地去攻击敌人。)”
这两个故事内容基本相同,都说明了螳螂挡车是一种轻举妄为自不量力之举。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螳臂当车”,来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作办不到的事情,结果必然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汉·刘向《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为了表示他不可动摇的决心,严厉地告诫左右的人说:“有人敢来劝我,就处以死刑!”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劝吴王又不敢直接去进谏。第二天大早,年轻人藏着弹丸,拿着弹弓,到吴王经常游憩的后花园游走,仿佛在寻找什么。晨露湿透了他的衣服也不在乎,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吴王知道此事后,觉得奇怪,便叫他来问:“你衣服都湿透了啊!为什么自寻苦恼?”这个年轻的侍从回答道:“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螳螂委身曲附(腑),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是:大王花园中有棵树,树上有只蝉正喝着露水,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旁弯着身子要想捉它;螳螂贴着树枝,弯起前肢,一个心眼儿要逮蝉充饥,也不知道它后面还有一只黄雀正伸长着颈子想要啄食它;黄雀伸长头颈,瞪大眼睛,想啄螳螂下肚,然而也没有料到我持弓执弹在树下等候着它呢!这三者,都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它们后面的祸患!)
吴王听了年轻人的话,深有领悟地说:“好哇!好哇!”于是他就不出兵攻打楚国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来比喻只看到眼前有利可图,不知道后面还有灾害要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的一位有名的将领,前后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建立了不少战功。他为人谦恭谨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都拿来分给部下;行军时碰到粮食和饮水供应不上,他绝不自己先享用。因此,部下对他十分崇敬。作战时,只要他一下命令,士卒无不奋勇当先,死战沙场。当他去世的时候,全军士兵皆痛哭流涕,远近与他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都为他伤感叹息。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谚语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它不用向人们打招呼,人们自然会在树下往来,以至走成了一条小路。)”
后来人们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只要为人真诚,脚踏实地地干,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满天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的宰相狄仁杰很受武则天的信任,他为武则天推荐了姚元崇、张柬之等数十人为官。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极有才能的名臣。当时,有人就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意思是:天下的人才,都在您门下了。)狄仁杰回答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满天下”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元·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涉及这样的故事;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一次,登上石头城瞭望四方,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因填《念奴娇·登石头城》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
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
惟有青山如壁。
这几句词的意思是:登上石头城的高处,遥望吴楚一带,天向下垂,空荡荡的一片,什么也没有。长江中下游,历来是豪杰争斗的地方,而今豪杰不知何处去了。指点汉魏六朝以来的形胜地方,而今就剩下如壁的青山了。
后来人们引用“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来讽刺反动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可耻结局。
天花乱坠
梁·释慧皎《高僧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传说,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云光的法师天天讲经。由于他讲经讲得好,感动了天上的花神。由于花神高兴便把鲜花从天上撒下来。鲜花纷纷落地,五光十色,耀人眼目。(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天花乱坠”,用来比喻夸夸其谈,说得十分漂亮,但都不切实际。
天衣无缝
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神话:有一个暑天的晚上,皓月当空,银光四泄。郭翰在庭院中的躺椅上乘凉,忽然看见有个仙女冉冉从空中下降,自称她是织女。郭翰见她身姿袅娜,美貌无比,她所穿的衣服更为奇特,既美丽又合身,全身不见一处有缝纫的痕迹。郭翰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仙女道:“你穿的衣服为什么没有缝儿呢?”仙女笑嘻嘻地回答道:“我是天上的织女,所穿都是天衣,‘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当然无缝。”
后来人们就用“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细致周密,无痕迹可寻。
天有不测风云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瑜与曹操大战于三江口。曹操兵多,防守又严,要进攻,困难不小。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以火攻取胜。一 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时至冬日,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用火攻,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病倒在床。诸葛亮去看他,他又不愿说实话,只是应付孔明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保住不生病呢?”而孔明却故意神乎其神地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觉得孔明话中有话,便连忙问有何药方可治他的病。孔明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孔明早已知他的心事,只得以实情相告,并请孔明告之以解危之法。孔明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周瑜听了大喜,便令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后来人们引用“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
田父之功
《战国策·齐策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子卢是天下最善跑的狗,东郭逡[qūn ]是四海之内最狡猾最会跑的兔子。有一天,东郭逡出外寻找食物碰见了韩子卢。东郭逡看见韩子卢,回头就跑,韩子卢发现东郭逡就拼命去追。他们围绕着一座大山追了三转,一个感到难得跑脱,一个感到难得追上。东郭逡想:“我的技能是善于爬山,为什么不赶快往山上跑呢?”于是它振作精神,又纵又跳地往山上跑去。韩子卢见东郭逡上了山,立即追去,一上一下,来来往往,跑了五次。这两个长跑健将谁也不肯服输,一个急跑于前,一个紧追于后。开始都疾跑如飞,稍后就显得有些吃力,后来就气衰力竭,最后兔子累死于前,狗也气绝于后。“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意思是:农夫看见累死了的兔子和狗,没费一点劳力,就得到了兔子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