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日战争的细节
1710100000009

第9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8)

这个声明在当时搞得沸沸扬扬,西方国家第一次感觉到日本的无耻,外交抗议一个接一个,搞得东京很被动。广田把天羽叫来质问:阁下是外务省的关东军么?天羽说不是。广田说,阁下想跳槽到军部上班么?天羽说不是。广田说,那好,你去再发表个声明,把这事说清楚。

于是,天羽又搞了个声明,说大家误会了,日本还是赞成门户开放的,中国那边儿,有利益大家均沾。

广田很着急,觉得必须拿出一个对中国的基本政策。但他也明白,对华外交必须得到军部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所以他一次次地往军部跑,说咱作为一国政府,总得有个国策吧?不能想起一出是一出。你们不去外务省,我来三宅坂行不?咱们大家一起商量。

陆军说:OK。

海军省说:慢着!我们也想掺和掺和。广田说,也好。于是外务部、陆军省和海军省搞了个联席会议。就这样,到1935年秋,“广田三原则”终于出台:

中国停止反日运动,放弃依赖欧美的政策,两国一起提携;

南京政府承认满洲国,并与其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日共同防共,尤其是在北部边境提防苏联。

三原则一出,广田特高兴,认为是自己外交生涯的杰作:你瞧,中日间所有的关键点,我都找到了。

三原则飞到南京,蒋介石抓过来一看,顿时冷汗一身。这三条看似平常,其实水很深,他第一反应是:接受即灭亡。

但对广田抛过来的树枝又不能完全不搭理。

蒋介石召集幕僚商讨,最后拿出对策,回复广田:在第一条上,要说明中国没利用英美对付日本的意思。中日间的纠纷,造成原因,主要是两国“不亲善”。怎么才能亲善呢?先废除《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第二条,对满洲国,让它先放在那里,我们不会用和平之外的办法,但我们也不会承认它。

第三条,南京政府其实一直在防共,是你们眼神不好,没看到。至于在北部边境的苏联问题,等你们接受了我们提的条件后,我们也不会不考虑。

这个回复软中带硬,以退为进。

就这样,蒋介石接见了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

作为首任驻华大使,有吉明在日本外交圈也算老人了,到南京上任时他已近七十岁。有吉虽上岁数,但头脑还算冷静,一直不赞成军部的冒进和外务省的强硬路线。他认为过度压迫中国只会让日本失去中国,为此在满洲问题上与中国谈判也是可以的。但当时的内田康哉外务大臣特别强硬,“即使日本化为焦土,也不能放弃在满洲的权益”。内田一直站在军部那边,否定了有吉的构想。

见面后,蒋介石告诉有吉:这是非正式接见,一切谈话都是带有私人性质的,你的明白?

对广田三原则,有吉的看法是,承认满洲国对中国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其他两条基本上没问题。所以,他主要解释另两条。

蒋介石说:三条中,两条涉及华北问题,所以中央派官员去华北主持军政后才能商讨。蒋介石把华北问题拉进来,实际上是给广田三原则设置了门槛儿。

最后蒋说:个人意见赞同,无有对案。

这是原话。

有吉也许是老糊涂了,认为蒋介石接受了三原则,眉毛胡子都笑开了,一路小跑回了大使馆,就差道上绊个跟头了。有吉向东京报喜,说中日亲善、共同提携的局面指日可待!

有吉马不停蹄,又拜见了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张群,说咱下一步得谈落实了吧。中日媒体这时候也纷纷报道,说蒋介石接受了三原则。

张群是1934年底接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前几年,这个职位一直由行政院长汪精卫兼着。

民国时代的外交家:顾维钧、王正廷、王宠惠、施肇基、罗文干、王世杰等,大多是一些民族主义者,为国争权的干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至于张群,跟军中的何应钦一样,被很多人认为是亲日派。在这个问题上,好像人们不是反日的,就是亲日的,非此即彼。历史要是这样简单,那倒也好了。

张群是四川华阳人,早年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取得留日资格,在东京振武学堂结识了蒋介石,所谓“本来准备学步兵的,可是与蒋先生一见如故,于是不学步兵而学炮兵”。在东京,两个人一起参加了同盟会,又一起被分到第13师团实习,然后一起考入陆军士官学校,武昌首义后又一起偷渡回国。

有这样的底子,张群可谓从一开始就是蒋介石的人。后来,在蒋巩固政权的道路上,精明强干的张群又忙前忙后,为蒋拢住了不少人。在中日关系走向不可知的时候,蒋介石急忙从湖北省主席的任上调张群出任外交部长。

张群一上任就要求:从今以后,各地方把所有涉日事件,都推到中央政府这边来。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蒋介石决定打开中日政府间的谈判大门。前面说过,九一八事变后,在外交上,蒋介石定了一个调子:不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关于这一点,蒋后来也反思过,认为这个办法未必上佳,只是弱国所采取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面对有吉的风风火火,张群问:落实?

有吉说:你们的蒋委员长已经答应了,赶快落实三原则吧。

张群笑道:不会吧。据我所知,蒋委员长的回答是:“个人意见赞同,无有对案。”您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

有吉问:什么什么意思?

张群说:“个人意见赞同”说的是赞成中日政府间开始协商这件事,而非说赞成三原则;“无有对案”是因为三原则没有具体的东西,无从提出对案。何况,上次你们的谈话,是私人谈话,是非正式的。

老有吉差点没背过气去,但又找不出理由反驳。

有吉又提出处理华北问题的办法,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张群回绝了。张群说:你提到的办法,是你们针对华北行政长官提出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们反对我们的何应钦到北平上任,所以这些办法也就无从谈起。

有吉无话可说,只好卷着铺盖卷回东京了。

有吉走了,有田来了。后来长期担任日本外务大臣的有田八郎,在1936年3月16日、17日、18日、19日连着四天,堵在外交部门口,跟张群谈判,这在中日外交史上非常少见。

日本有点急。

在第一次谈判中,有田说:中日关系如果不调整,很可能会发生不幸的事啊!调整的话,三原则是躲不开的。话语间带有威胁的味道。他说:现在中日间的悬案越来越多。

张群说:最大的悬案是满洲问题吧?那就从这个问题谈起。

有田见有点自挖陷阱的意思,于是忙说:现在谈这个问题,还不是时机吧!

张群说:那也好,从华北谈起。中国在华北的主权必须保持。中日谈判时,华北那边的日本驻屯军必须停止一切行动。有田说:华北的事,可否叫宋哲元跟我们谈?

张群说:他没这个权力。

第二次会谈主要是张群说,有田听。

第三次会谈是有田说,张群听。

第四次谈判基本上是各说各的。

有田出任驻华大使,任务就一个:让南京接受三原则。结果没谈成,所以他也可以走人了。有田出任驻华大使一个多月后,返回东京担任外务大臣,在一次谈话中称:中日关系的调整,也许不一定完全按三原则进行。东京有点乱。1936年7月,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对外侮的最低限度和“最后关头”进行了说明:“中央对外交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扰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会议前后“两广事变(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系: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利用抗日运动之名义,反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该政治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爆发。起因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猝死,蒋介石趁机想把一直半独立状态下的广东统一到南京这边,于是粤系实力人物陈济棠(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广东防城人)联络广西的李宗仁(广西陆军速成学堂,广西临桂人),打起抗日反蒋的旗号。

在对付新军阀上,蒋介石自有绝招。这绝招就是一边打,一边拉,先从内部瓦解开始,所以他一边派军入湘阻击叛军,一边把粤军大将余汉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高要人)拉了过来。陈济棠不战自败,李宗仁硬撑着,最后跟南京达成和解。桂系起事是打着抗日的旗号,所以再次归顺南京后,他们表示:一旦中日开战,即率军出桂。

但实际上,这个事变背后有日本人的影子。在当时,日本人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宋哲元家,另一个就是李宗仁家。日本人认为,在中国各路军阀里,最具有反蒋实力的,就是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广西临桂人)二人,所以一个个日本高官打着拜访李宗仁的名义,去那里进行反蒋策动,这些人里既有土肥原贤二,又有日后率兵进攻上海、南京的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9期,爱知县人)。而去的次数最多的,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和知鹰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6期,广岛县人)。和知开出的允诺是:在倒蒋事变中,日本将向桂军提供所有武器装备和弹药,支持两广脱离南京政府。

李宗仁接见和知鹰二时说:我们倒蒋,打出的旗号可是抗日!

和知笑道:你们打什么旗号都行,只要你是颠覆南京政府,我们就支持。

李宗仁看了看身边的白崇禧,两个人大笑,他们当然没上日本人的钩儿。

再说南京这边,有田八郎悻悻而归,东京派驻天津总领事川越茂为新任驻华大使,东京似乎注意到自己有点急,所以川越来南京后,以静制动,没急着找张群。但成都和北海又出事了。

日本提出要在成都设立领事馆,南京那边批了条子,但成都人不干,理由是:讨厌日本人,而且成都不是通商口岸,没什么日本侨民,设啥子领事馆?日本坚持往成都派人,对他们来说,领事馆的另一个称谓就是谍报机关。在成都搞了领事馆,日本人在西南腹地就有了一个谍报据点。于是一个日本小组打着旅游的旗号先期到了成都,四个倒霉鬼一住进饭店(大川饭店,8月23日),就被成都民众包围了,结果是两死两伤。

“成都事件”余波未平,广西北海又有涉嫌间谍的日本商人被刺。

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小小的一个事件都有可能造成旷世大战。

而有时候,一个事件的爆发,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比如说,1934年的“捉迷藏事件”。当年夏天,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有个职员叫藏本英明,此人性格内向,有事喜欢闷在肚子里,因为一点破事儿受同事讥讽,于是从总领事馆出走,一个人钻进明孝陵附近的紫霞洞,想要自杀。日本那边认为藏本被反日分子干掉了,认为中国必须负责,军舰也跑到下关江边示威。没想到,四天后藏本在洞里被找到了。

此时,中日两国实际上已如脱缰野马,冲着一个明朗的方向去了。虽然谈判还在进行,但这仗迟早要打了。“务令京沪汉各地立即准备一切,严密警戒,俾(bǐ)随时抗战为要。”这是两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发出的密令。在1936年,中日间每有一个突发事件,南京这边就有战争预案作出。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中日政府间的谈判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