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17167000000019

第19章 贺州的族群边界与民族边界(4)

【植物】油麻(芝麻)、葵花子(向日葵)、马蹄子(荸荠)、花生(花生)。

【动物】沙牛(黄牛)、鸡头(公鸡)、老鼠子(老鼠)。

【房屋、器具】牛栏(牛棚)、火笼子(手炉)。

【人品、称谓】老头子(父亲,背称)、伯/(父亲,对称)、娘(母亲,背称)、阿婶/阿嫂(母亲,对称)、仔(儿子)、妹子娘(女儿)。

【身体、五官】头毛(头发)、螺(指纹)、手指壳(指甲)。

【病痛、医疗】肚子屙(泻肚)、药(抓中药)。

【衣服穿戴】口水兜(涎布)、头棍(手杖)。

【饮食起居】吃晏(吃午饭)、吃茶/饮菜(喝菜)、吃酒/饮酒/食酒(喝酒)、吃涸(抽烟)。

【红白大事】嫁老公(出嫁)、羞(害羞)、直了(死了)、树头子(棺材)。

【文化、娱乐】藏人子子(捉迷藏)、猜码(豁拳)。

【动作、心理】打(打喷嚏)、打交子(打架)。

【形容形状】龌龊(肮脏)、肥(胖)。

【代词】我(我们)、你(你们)、(这个)、(这里)、(那里)。

【数量、量词】一只(匹)马、一只(头)牛、一(块)石头、一(棵)树。

【虚词】啱(刚,刚才)、好彩(幸亏)。

(3)语法方面

——词尾“子”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

——有“阿”前缀和“佬”、“婆”等后缀。

——动物的性别,在动物名词后面加“公(子)”和“娘(子)”表示。

——人称代词第一、第二人称复数在“你”、:“我”后加,这与粤方言相似,但第三人称复数在“他”后面加“们”,不加,这与粤方言不同。

——时间副词“先”放在所修饰的词语之后。

(4)语言来源

鸬鹚话与湘方言关系密切。二者有以下共同点。

——与湘方言江永话一样,古端母多数字、知母少数字读l。

——与湘方言双峰话一样,韵母有高元音化、单元音化的趋势。

高元音化表现在果、假两极上。

单元音化表现在蟹摄(丢失-i韵尾)、效摄(丢失-u韵尾)、流摄(丢失-u韵尾)上。

——湘方言中词尾“子”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许多在普通话里不用“子”尾的词在湘方言里也加上了“子”尾,例如“老鼠子”、“蚂蚁子”、“八哥子”、“老鸦子”、“星子”等。鸬鹚话也是如此,如可以说“星子”、“老鼠子”、“蚊虫子”、“扫秆子”、“番茄子”、“口水子”、“尾子”、“马蹄子”(荸荠)等。

——湘方言表示动物性别多在动物名词后加“公(子)”、“牯(子)”和“婆(子)”、“娘”(子),鸬鹚话在动物名词后加“公(子)”、“娘(子)”。

因而,把鸬鹚话归入湘方言是可行的。

另外,我们注意到,鸬鹚话与客家方言(当地有客家人分布)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古全浊音声母今读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不同的是客家方言塞音也读不送气清音)。

尽管鸬鹚话与客家方言有这个共同特点,但从整体上来说鸬鹚话与客家方言差别很大。其中以下差别是区别性的,因而把鸬鹚话归入客家方言不恰当:客家方言上声、去声不分阴阳,而鸬鹚话分阴阳(与湘方言同)。韵尾方面,客家方言有-m、-p、-t、-k韵尾,鸬鹚话只有少量的字保留-k韵尾,没有-m、-p、-t韵尾。

鸬鹚话与客家方言的共同点,很可能是由于鸬鹚人人口很少,在其迁徙过程中受到客家方言的影响而出现的(据发音人说,贺州市八步镇压良村的鸬鹚人是从桂林方向迁来的)。

(三)文化边界

1.铺门人的文化边界

铺门人与其他汉族族群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节令。铺门人主要以端午节及祖宗节而区别于其他族群。铺门人五月初三过端午节。他们并不知道端午节的真正内涵,只是认为在这一节日期间是必须划龙船的。据传,古时各族群在临江上自下而上划龙船,当船行到凤鹅塘附近时,正是五月初三,后来,他们便以这一天为其既定的端午节,而外族群则是五月初五。另一大的区别是,同本地人一样,铺门人以十月十六为其传统盛节,认为这一天是其祖宗的生日,要大加庆贺,这是都人、客家人、广府人所没有的。

(2)生活习俗。铺门人原来用澡巾洗澡,不冲凉;而本地人、客家人、都人、广府人等则冲凉不洗澡。

(3)服饰。铺门人女子出嫁前头上系一条红带;出嫁后则系青(或者蓝)带;服丧期间又改为白带;新娘的嫁妆平时不穿,只穿新婚三朝,然后收好,死后带进棺材。这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4)婚姻习俗。女子临出嫁时,要由哥哥背上花轿或背出门。这也是其他族群没有的。

(5)建筑。铺门等本地族群房屋门上有一个窗,颜色为红色,为“文”式;而客家入门上有两个“虎眼”,中间是黑色,边带为绿色或蓝色,为“武”式。

(6)丧葬。首先是语言不同。铺门等本地族群做斋时请本地道公,用桂柳话(即西南官话)唱;客家人做斋时也请本地道公,但用客家话唱。其次是铺门人等本地族群做丧事时棺材放在两条长凳子上;客家人则放在地上。本地族群两公婆都死后不能葬在一起,即不能合葬,称之为“不葬风流地”;客家则否。

2.本地人的文化边界

本地人与其他汉族族群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节令。车田寨本地人主要过冬至节,有“冬至大过年”之说,而平安寨都人主要过三月三和五月十八;点灯寨族群则过三月三和八月十五。同为车田寨本地人,梁姓与陈姓也存在节令上的边界。梁姓如前所述主要过冬至节;而陈姓则主要过八月初三,据说这一天是其太公生日。另外,陈姓以前还过二月二.现今过七月半,不过端午节。

(2)建筑。本地人的建筑边界主要表现在与客家人之间的差异上。本地人住房房檐无“三叉”,客家人则有;本地人房屋门前无“虎眼”,客家人则有;客家人房屋门厅两侧各有一个炮眼,本地人则无。

(3)婚姻。客家人嫁女第3天,女方家人一定要去男方家“探望”,本地人则否;说亲过程中,客家人多帖、多包,仪式繁杂,本地人则简单,用嘴说说就能解决问题;客家人送亲用伴娘,本地人以前用伴郎,现才改为伴娘。

(4)饮食。在本地人家,客人进门不喝茶水.只喝粥,而客家人则相反。

3.客家人的文化边界

三加村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族群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饮食。客家人和都人饮食传统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客家人三顿都吃干饭,而都人一般只有到晚上才吃干饭。这并不是说都人比客家人穷,而是传统习惯。现在粮食都不成问题了,但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人白天还是吃稀饭,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更是以稀饭为主。

(2)居住。客家人与都人传统的住房结构相差较大。客家人的房子一般是上下二进,中间有天井,是一个封闭的小系统。都人的房子一般只是一排三间,再加上厨房、牛栏、猪圈等附加建筑,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建筑。只要到村中一走,看看房屋,哪里是客家人的村落,哪里是都人的村落就一目了然。当然,现在新房都是小洋楼就难以区别了。

(3)姓氏。在三加村内只要看他写出名字。就知道他是属哪个族群。因为曾姓全部是都人,而且只有曾姓是讲都话的,其余的都是讲客家话的。

(4)节日。都人与客家人相比,节日比较多,而且节日来客也较多。特别明显的是,客家人不重视冬至节,而都人和本地人一样,对冬至节十分重视,有“冬至大过年”之说,这天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亲戚朋友来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

(5)丧葬。客家人戴的孝服短而都人的长;客家人实行二次葬,而都人是一次葬;客家人的祖宗牌位一行最多写12个字,而都人的为17个字。

(6)婚姻。除婚姻的习俗有些不同外,客家人与都人婚姻上的不同还反映在都人的婚姻是比较开放的族际通婚,客家人则是比较封闭的族内婚。以相近的2个村子为例,萝卜滩都人嫁入的女子族群结构为都人60%,本地人25%。客家人10%,其他5%;下糖寮嫁入的女子中则只有1个为本地人,其余全部是客家人。

4.八都人的文化边界

厦良村八都人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田头立社主。八都人不仅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爷,旧俗还在田头立社主,一般用石头塑一个人头为社。开春时上香烛,用三牲或鸡蛋祭拜。

(2)生产习俗。八都人种黄瓜出名,旧时种黄瓜时在地头点三支香,并插上草纸,播种人须戴雨帽,不得与任何人打交道、讲话,种子不能让鸟吃掉。八都人种田,可提前一天,也可推迟一天,但绝不插满月秧,至今如此,问及为什么有这个规矩,老人们说“天机不可泄露,自古如此。”

(3)生育。八都人小孩出生三天后报生,报生时用甜酒冲姜,生女切二片生姜,生男不切。外婆可在外孙出生12天后来看望,届时送几十个红鸡蛋、一只鸡,以及糯米甜酒和猪脚。八都人给小孩做满月酒,但不做周岁。做满月酒时外婆及吃过结婚酒的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外婆给外孙送背带、衣服、小被子、帽子、鞋子,谓之“从头送到脚”。过去还要送柿饼,现在送白糖和奶粉。其他送红包,过去一般1~2角,或1~2元。

(4)婚姻。八都人男女订婚后,给聘礼钱时不能给足,俗规要抽回10元或100元。新娘出嫁时要找两个命好福好的好命妇送出嫁,不能见天,由好命妇打伞接送方行。

(5)丧葬。死者入殓后,八都人要将棺材遮盖上,而客家人不盖,要让吊丧者见到亡人的脸。棺材放在堂屋中间,不分男女左右。男人死了其长辈要拿锣鼓敲三下,然后才开始做道场,由道士带其子女在灵堂前拜祭。盖棺前由长辈及子女围棺看一圈告别,然后再盖好棺材盖,不再打开。女的死由外家人看过才盖棺材盖,然后由舅或叔发白布条。八都人要由本村年纪大的命好的人来发白布条。

5.鸬鹚人的文化边界

鸬鹚人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婚俗。鸬鹚人娶媳妇入门时只打伞、过火,不过筛;女子出嫁才过筛。

新娘、新郎一起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后一起入洞房。新郎的小妹拿凳子进去新娘才能坐下,并给小妹一个封包。新郎的小弟或小妹送茶给新娘也得一个封包。

吃了饭后闹洞房,新娘发烟、瓜子和糖给亲朋好友,众亲友吃上新娘认亲茶,送红包给新娘。

(2)丧俗。鸬鹚人请客家人做道场。在打醮过程中无“散花”,有“游棺”,念十月怀胎经历2个半小时,劝人为善,并把十碗米放在棺材上,唱念一段拿去一碗米。

(3)育俗。同八都人一样12天办满月酒,又同客家人一样做“百日”。

(4)节日。鸬鹚人与广府人、客家人的节日风俗相近,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节、冬至。

清明要拜祖。拜祖时代三牲、酒、茶、水果、香烛、烧纸钱、放炮。鸬鹚本来有4个宗祠,一房一个,“**********”时被毁,现在复建了两个。

(5)建房。鸬鹚人建房要请地理先生选日子。本村有一个地理先生叫黄亚有,1911年出生,现已88岁。

地理先生定好房屋的坐向后,在建房过程中回安门、上梁都要选日子,放炮。并书“世代昌荣”、“百子千孙”、“荣华富贵”等红帖贴在门上和梁上。放炮时主人向在场者发封包。

(6)进新屋。鸬鹚人进新屋除一般的请客,客人送礼以示祝贺外,凡搬进新屋的东西三天内不能搬出,三天后才能扫地。

(7)青龙庙。鸬鹚村建青龙庙有一个说法,即旧时在建庙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青蛇,遂建一青龙庙,以求青龙保佑风调雨顺。青龙庙内立有一尊同土地爷的形象差不多的塑像,全像为青铜色。墙壁上画了两条龙,左边一条为金龙,右边一条为青龙,中间是一轮太阳。青龙庙1995年11月19日建成时曾请道士打醮开光。

6.船家的文化边界

船家的文化边界主要表现在:

(1)多神信仰。船家人敬神的原则是谁的威力大就敬谁,因而其信仰的神灵较多,除一般本地人信奉的盘古大王外,他们还、敬奉具有灭火威力的陈后大王,其次还有龙母娘娘等。

(2)以船为家。船家以船为家,吃、穿、住、行靠的就是一条船,一船载着全家老少,载着全部家当。

(3)入学讲吉利。船家的孩子入学那天要吃煮鸡蛋,并伙同葱花、大蒜、芹菜来吃,意即上学后聪明上进,勤学、能写、会算。

(4)丧葬风俗。船家办丧事时孝子不能上餐台坐吃饭,每餐只能跪在船板上吃。孝子在办丧过程中手中必拿一条“孝棒”。若死者是母亲孝棒由舅爷制作,死者若是父亲则由叔伯制作。孝棒的长短视儿子平日对待父母是否孝顺来决定,孝者做长一点,不孝则做短一些。故观者视孝棒长短可见此人对长辈孝否.拿着短短的孝棒的人脸上无光,被世人所鄙视。

船家的葬身之地从无选择,人死后船到何处即将死者葬在何处。船家没有固定的墓地,也不知祖坟何在。他们祖上的灵魂随着他们世代的船走水流到处飘零。死者埋葬后,一般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为祭日,到时面对死者所在方向烧些纸钱,摆点食物,水酒、烧香烛以祭。

船家办白丧事,本族亲戚或好友要前来贺白喜,祝福老人西归。客人走时丧家以挂红回赠。用柚子叶扎上红纸,让客人回到自家船上按死者性别,分男左女右挂在船头,以避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