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1718000000009

第9章 语言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训练孩子留意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甚至噪声,让孩子学会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区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更精确地留意语言这种声音。

听觉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因为它与讲话的感觉器官密切相关。因此,训练孩子留意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甚至噪声,让孩子学会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区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更精确地留意语言这种声音。老师必须做到发音清晰,对孩子讲话时要完全准确地发出单词对应的声音,即使老师可能在低声讲话,音量好像在耳语一般,发音也必须准确。儿歌也是帮助儿童学习准确发音的一个好方法。老师教导孩子时,要慢慢地发音,把所说单词的音节拆开来读。

想要进行清晰而准确的语音练习,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感官训练,在训练中也包括学会对物品进行命名。在每个语音练习中,孩子先识别不同物品的差异,老师再用单词表达出这一差异。因此,孩子们在反复多次搭建粉色积木的时候,老师可以找合适时机接近孩子,拿着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积木,展示给孩子看,并且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大”和“小”这两个词要特别多重复几次,并且要用非常清晰的发音强调“这是大的,大的,大的”,之后进行短暂停顿。

然后为了确认孩子是否理解,老师可以进行下面的测试:“把那个大的给我。把那个小的给我。”然后再说:“给我那个大的。”“现在,给我那个小的。”“给我那个大的。”然后再停一会儿。最后,老师可以轮流指着大小积木进行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所学内容,就会正确地回答出“大”“小”。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重复单词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发音清晰,并且尽可能准确。

——(老师)这是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老师)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老师)清楚地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教学时使用的大小物品在形状上要相同,仅仅是在大小尺寸方面不同,也就是说,两个物品的三维结构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说一所房子是“大的”,一间小棚子是“小的”。如果两张图片以不同大小代表相同物品,我们可以说其中的一张是另一张的放大版。

然而,如果物品长度保持不变,只在截面上发生了变化,那么物品就有了粗细之分。对于这样的两个物品,我们可以说,其中一个是“粗的”,另一个是“细的”。不过,老师在课堂上教孩子区分棕色棱柱粗细时所使用的方法,与教导孩子区分积木大小时所使用的方法一样,我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命名。“这是粗的。这是细的。”

第二阶段:识别。“把那个粗的给我。把那个细的给我。”

第三阶段:单词的发音。问孩子:“这是什么样的?”

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辨识物体尺寸的差别,并且按正确顺序摆放物品。在进行完我所描述的课程之后,老师可以把棕色棱柱散放在地毯上,然后对孩子说:“把最粗的那一个给我。”之后把孩子挑出来的棱柱放在桌子上。然后,老师再让孩子从散放在地板上的棱柱中选出最粗的一个,每次都把挑出来的棱柱紧挨着之前的棱柱按次序摆放好。这样,孩子就会习惯性地在剩余的棱柱中寻找最粗或者最细的,这也帮助孩子学会按次序摆放物品。

当一个物品只有一维变化时,以木棒为例,它在长度方面发生变化,我们可以说它是“长的”或“短的”。在高度方面产生变化,我们称这一物品是“高的”或“低的”。宽度方面变化,就出现了“宽”“窄”。

在物体的以上三种变化维度中,我们只选择长度变化作为孩子的入门课程,并且运用我们通常使用的“三阶段”法讲授这种区别,之后让孩子从成堆的物品中每次选出“最长的”或者“最短的”。

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非常准确地学会使用单词。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用很细的线条画上格子。一个孩子说:“多小的线啊!”“线不能说‘小’,”另一个孩子纠正他说,“线是细的。”

假如老师要教孩子关于颜色或形状的名称,就没有必要强调两个极端物体的对比。老师可以一次性给出两个以上的名称,比如:“这是红色的。”“这是蓝色的。”“这是黄色的。”或者,“这是方形。” “这是三角形。”“这是圆形。”但是,在进行按次序排列练习时,比如,如果课程是关于颜色的,老师就要选出两个极端颜色——“深色”和“浅色”,然后总是在“最深的颜色”和“最浅的颜色”中做出选择。

这里所描述的课程都可以在教学片中看到,内容包括触摸平面几何图形木板和矩形板的不同表面、沿线走、辨识颜色、识记积木和长木棒的名称、组合词语、阅读和书写等。

通过这些课程,孩子彻底掌握了很多词语,比如大、小、粗、细、长、短、深、浅、粗糙、光滑、重、轻、热、冷等,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颜色和几何形状的名称。这些词语并不涉及具体的物体,因此孩子实际上的收获在于精神层面。孩子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这些词语,在训练中他们全神贯注于物体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推理,得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辨别能力。总之,孩子“精炼”了自己的感觉,他对事物的观察是彻底而又本质性的,在整个过程中,孩子自身发生了改变。

因此,孩子们发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时,表现得更加敏捷、思维更全面。孩子的观察和辨别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一步而言,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头脑中所建立的图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分门别类的——形状与维度不同,维度分类的根据是维度变化的不同组合。

所有这些与等级次序又有些差异。颜色区分根据的是色调以及饱和度,宁静与不安静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噪声与一般声音也有所不同,每个事物都有着各自准确而恰当的名字。孩子自身因此培养了特定的观察和判断力,同时他根据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秩序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各归其类,并且这些事物在其精确归类下各自拥有了合宜的名称。

实验科学的学生在做好准备观察外面的世界时,不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吗?他可能发觉自己仿佛是一个从未受教的无知者,置身于种类纷繁的自然事物当中。但是与无知者有所不同的是,他在观察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他用显微镜工作的时候,双眼因为训练有素,就能看到常人无法分辨察觉到的显微镜视野内的诸多细节。如果他是个天文学家,那么在使用同一个望远镜进行观察时,与满怀好奇的临时观察者或者业余天文爱好者相比,他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对于同样的植物,专业的植物学家和平常的路人在观察后,他们的头脑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植物学家观察每株植物时,会特别留意观察那些已经在自己头脑里分门别类好的植物特性,并且按照编排好的顺序把所观察到的和头脑里的储备相对应,并赋予其恰如其分的名字。正是这种从复杂门类中识别植物的能力,把植物学家和一般园丁区分开来。同样的道理,也正是精确和科学的语言,把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凸显出来。

只有已经培养出特殊的观察能力,并且掌握了对外部事物分门别类的能力的人,才会在科学方面有所发现。缺乏秩序和没有准备的人是不会有所建树的,这样的人整日闲逛,空做白日梦,盲目游走于花草间或星光月下。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一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就是:在他们所处的周遭世界里不断“有新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他们从这个世界所获取的知识是秩序井然的,这也激励孩子产生极大的热情。在孩子的头脑里建立的是“有序的杰作”,而不是“混沌杂乱”,这样孩子的内心深处会充满极大的喜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