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说到两者,不能不先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分析。我们之所以要先简介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因为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往往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脉络中观察,才能彰显出其独特性及价值所在。就像中国绘画中的泼墨画,如果想要表现月色之静好柔美,并不是拿圆规画一轮高挂天空的圆圈就算了事,往往是先画几朵幽兰,旁边还衬着清逸的长竹、嶙峋的石头,在这些地上美好景物的烘托下,我们自然可以感受到天上月亮散发的柔美光泽,也自然就能烘托出月色之美。同样地,如果先将孟子放置于历史环境中,分析此一历史背景中的孟子,在时代背景的映衬之下,孟子的特性??代表性便跃然纸上。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举例言之:“拿刀子切割人的身体”这件事,究竟是美德还是恶行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够脱离背景进行思考的。医院的外科医生在手术房内以手术刀切掉病人的手指,则是为了救人,是值得称赞的行为。可是,绑匪拿起刀子剁掉人质的手指,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恶行。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我们要放在背景当中才能进行思考判断。我们只有把孟子和孔子放在历史当中,才能得到真正深层的认识与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变动最为激烈的时代之一。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2年)实在是个“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的时代,这有点像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在社会变动方面,各阶层之间剧烈的流动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于各国之间激烈的军事竞争,各国国君无不求贤若渴,积极招揽人才,许多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凭借本身的才能取得权力,并上升至较高的阶级。社会各阶层间互有升降,激烈流动的结果渐渐使原来上下严明的社会阶级趋于泯灭。在经济方面,主要的变动在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长足发展,大城市的兴起及人口的激增等。牛耕及铁器的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交通条件的改善及各国统一地区扩大等因素,也为工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农业及工商业的进步又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大城市林立,土地私有制度亦逐步形成,最后终于瓦解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战争的频繁也是战国时代的主要特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在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中,百姓无疑有如俎上之肉,任人宰割。当时的思想家都对人民所承受的巨大苦难寄予无限的同情,也都不遗余力地挞伐战争的罪恶,希望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身处于这样一夕数变的时代中,对于他身处的世界有三种强烈的认识:一是认为当时弥漫着浓厚的急功近利之风;二是对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堕落具有相当深刻的体察;三是深切地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痛苦。有鉴于此,孟子奋起而大力批判他所处的时代,并提出许多有力的建议,希望通过他的学说,引领时代步入理想的正途。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隐者相较,孔子和孟子都是怀抱着强烈的救世之心的人,他们建立了儒家的典型风范,也确立了此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风范。战国时代被孟子直言批判的国君并不算是凤毛麟角,而是时有所闻。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风格孕育的人物,一个如微风般和煦、温馨的人格典范。相对于孔子温如玉般的谦谦君子,及不疾不徐的生命情调,孟子的人格特质是刚烈,特立独行,棱角分明,这自然也是他的时代所造就出来的,正是狂风暴雨、诡谲波澜的战国时代所酝酿出来的典型。
战国时期孟子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相当突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