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之下,企业的联合适应变化,从而走向双赢,奠定了基础。
3.双赢理念下的企业联合形态
现代市场的规则是赢得利益而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双赢理念下的联合就是这种不断发展的最佳方式。通常情况下,联合的方式主要有:
①有形的合作关系a.确定有形的合作关系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有形的合作关系分为5种:市场、生产、采购、技术和基本设施。合作关系最终是来自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共同之处,如共同的顾客、销售渠道和生产过程等等。
b.市场的合作关系市场的合作关系涉及外部后勤、渠道、促销、价格及顾客等多个方面。当企业拥有共同的顾客或渠道时,就存在着合作的众多机会。
利用潜在市场合作关系结成联盟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瑞典的一家制药公司艾斯特拉之所以要和默克大药厂建立伙伴关系,是因为它想要利用默克在美国市场的优势,进入庞大的美国市场,而它一直无法让自己的产品在美国市场立足。当时,艾斯特拉是一家相当小的公司,但是,这家公司却研发出一系列有力的产品。默克大药厂是全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它在本国市场出尽风头,而且,它觉得艾斯特拉的产品十分具有吸引力。默克于是开始负责艾斯特拉在美国市场12项专案的临床实验、登记注册、营销以及产品销售。这种合作关系真正的成功是在1989年。那时,艾斯特拉和默克在美国推出轰动一时的抗胃溃疡药物普利洛赛。到1994年11月,这种药物在美国的营业额已经高达8.5亿美元,而且,人们预测普利洛赛即将成为全球第一种全球年营业额超过50亿美元的药物。
c.生产的合作关系生产中的合作关系包含在诸如内部后勤、部件生产、装配、检验等上游价值活动以及维修和确定基本设施位置等间接职能方面。
d.采购的合作关系采购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对共同的购置性资本投入量的共同采购。
e.技术的合作关系技术的合作关系就是企业共同参与整个价值链的技术开发活动。
f.基本设施的合作关系企业基本设施的合作关系,体现在财务、法律、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上。
在迈克尔·波特看来,基本设施的合作关系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不是太大,因为基本设施在总成本中并不占很大比例,而且合作对形成特色优势影响很小。
企业一般都较为看中财务合作关系。财务合作关系有两个基本来源:联合筹集资本和共同利用资本(主要是工作资本)。在筹资方面,合作可以创造规模经济,导致理财成本下降。企业也可以向盟友提供过剩的现金,使其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基本设施的合作关系的其他形式对特别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雇佣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一些服务业来说是必需的、不容忽视的。
②无形的合作关系当企业之间转让专门技术时,便形成了无形的合作关系。当转让专门知识或技术能使受让企业降低成本或提高技术水平时,无形的合作关系便创造出竞争优势。例如,米勒啤酒公司从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香烟生意中引入了推销整装消费品的通用技术,使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啤酒的市场推销手段,并增强了广告经费,从而提高了啤酒业的规模经济,最终创出了誉满全球的米勒牌啤酒。
无形的合作关系来自各个企业中的各种同类属性。啤酒和香烟的共同属性在于,两者都是畅销的消费品,都是在凭印象和味道的基础上出售的。卡车运输和废物处理的共同属性也许是,两者都涉及多地管理。同样的通用战略、同类型的买主(尽管不是同一买主)、相同的价值链的结构、同等重要的价值活动(例如,与政府的关系)等,就是企业之间的主要同类属性。
鉴别无形的合作关系对竞争优势产生作用的主要标准是:企业中价值活动有多大相似程度?所涉及的价值活动对竞争有多大重要性?拟转让的技术对有关价值活动中的竞争优势有多大影响?两个企业的同类属性是有效转让技术的函数。被转让技术的重要性是其有助于增强受让企业竞争优势的函数。
如果技术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那么,一个公司就必须把技术转让给其他公司看作是一种风险性决策,并且只应在特别的条件下才能采取这种行为。转让费很少高到足以抵补损失掉的竞争优势的程度。然而,在以下条件下,转让技术从战略上讲是合理的:
没有利用技术的能力。如果一个公司自己不能利用开发出来的技术,向其他公司转让便是合理的。自己不能利用开发出来的技术原因可能是公司缺乏各种资源或建立一种稳固地位的技能,或者是竞争者已牢固地占据了市场。当一个公司不能自己开发市场时,不进行技术转让将促使竞争者围绕该公司的技术开展发明活动。最后,一个或多个竞争者可能成功,这时不转让技术的公司就只能有很小的市场份额。但是,通过技术转让,竞争者可以获得比较廉价和风险小的在其技术方面的投资方案。这样,公司不仅可以防止别人模仿自己的技术,而且可以通过转让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和收取转让费。
挖掘其他市场的潜力。技术转让可以使一个公司从各种市场上得到一些不这样做便不能得到的收入。这些市场包括公司不能或不必打进去的其他产业以及地区性市场。
迅速将技术标准化。技术转让可以加速按照一个公司的技术将产业标准化的过程。如果有几家公司在推进技术的发展,转让不仅可以使这种技术合法化,而且还可以加速它的发展。例如,录相机中VHS带和Beta带的开拓者广泛地转让它们的技术促进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对提高软件的适用性太重要了。
产业结构不好。在产业结构不具吸引力的地方转让技术也可能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公司收取转让费的经济状况可能比在不能产生高收入的市场中投资更好。一个公司在收取高转让费方面具有的讨价还价能力越大,它在技术转让方面越具吸引力,并且能在这个产业中保持适当的地位。
创造好的竞争者。技术转让可以成为创造好竞争者的一个车轮,它可以在促进需求、阻止进入和分担开拓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马格纳沃克斯公司广泛转让它的电子游戏专利,充分说明这样做可以通过鼓励竞争采用各种产品而更快地扩大市场。
相互转让。一个公司可以通过转让自己的某种技术换取另一个公司的技术转让。
此外,有必要指出的是,企业只应当把技术转让给非竞争者或好竞争者。由于非竞争者可以很快变成竞争者,技术转让者必须通过转让条款加以限制。为了确保受让者是一个非竞争者,转让方必须考虑它所服务的现有市场或细分市场,而且必须考虑它将来可能进入的市场。
如果将技术转让给竞争者,这个竞争者应当是一个好竞争者,而不应是任一竞争者。当把技术转让给非竞争者时,企业也应当把技术转让给那些即使后来决定进入这个产业时也可能成为好竞争者的非竞争者。
4.强强联合,赢得市场主动
90年代的联合狂潮,使美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大公司时代。今天的联合和80年代的恶意收购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是美国公司的领导们操纵着这次联合,目标是获取在美国及海外竞争所需的规模和资源、投资于新技术和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及保证进入市场的机会。
1993年后,美国的兼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兼并的目的不同于80年代,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控制市场。
在医疗业,制药厂、医院的所有相关部门都在兼并。如:美国厄普约翰公司(UpjohnCo)与瑞典制药公司(Pharmacia)的60亿美元的合并。大多数医疗业的兼并发生在供应商和大的客户之间。
在消费品业,大多数兼并是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和对世界消费市场的争夺。如:金伯利一克拉克公司收购斯科特造纸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绵纸生产商。
在交通业,放松管制使每一部门都受到震动,公司兼并的目的是分提管理费用和关闭重复线路。在铁路业,联合太平洋公司将出资54亿美元兼并南方太平洋公司;北方伯林顿公司出资40亿美元兼并太平洋圣菲公司。
在娱乐业,人人都想操纵这一热门出口行业。大家认为纵向联合在信息时代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结果,迪斯尼、西格拉姆、西屋公司都在从事大型兼并。
在金融服务业,兼并旨在减少支出,获得规模经济。这是化学银行收购大通银行和第一联合银行收购第一忠诚银行的动机。
在公用事业,美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缓慢及放松管制刺激了电力公用事业的兼并。PECD能源公司出价38亿美元购买PP&L资源公司。
据统计,自1995年伊始,美国已宣布了价值超过2700亿美元的兼并与收购。这可能标志着兼并浪潮的开始。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的合并、迪斯尼与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时代华纳与特纳公司的合并,仅仅是整个产业界迈向联合的开端。
这些兼并的目的各不相同,一些是为了扩大美国公司与全球性对手较量的能力。如化学银行和大通银行兼并后,其资产在美国居第一位,但在世界上仅居第21位。1995年8月20日美国厄普约翰公司与瑞典制药公司合并创建的大公司在全球制药商中仅居第9位。
另一些如:媒体业为争夺像电视和有线网络等主要传播渠道愈争愈烈,而操纵市场的需要促成了制药业如默克公司(MerckCo)收购梅德科治疗服务公司(MedcoContainmentServicec)。“随着对手变得更为强大,为了抗衡,你也不得不扩大”。
除扩大规模外,打入国外市场也是兼并的一个理由。费城的金伯利最近宣布将购买法国的卡尔诺公司(CarnaudMetalbox),建立起一家全球性大包装公司。其原因在于卡尔诺拥有欧洲的人力,而金伯利短于此。
倘若没有1993年以后的宽容氛围,此类兼并大多不可能实现。现在公司再也不惧怕反托拉斯警察了。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的态度是:“许多兼并不是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而是代表着对行业有益的调整,尤其是那些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预计1995年通过的电信法案将会促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并,尤其是老贝尔体系。
兼并热潮证明了IBM董事长路易斯·格斯特纳的正确性。他于1993年4月接管这家巨型企业时没有将蓝色巨人分成若干小公司。这有利于那些只想与数量更少,规模也更大的供应商打交道的客户们。
今天的兼并和80年代的恶意收购和融资购并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是公司领导们操纵着这次兼并风潮。他们的目标在于,获取在美国及海外竞争所需的规模和资源;投资于新技术和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及保证进入市场的机会。“我们将进入一个特大公司的阶段,在此阶段,特定经济部门中将只有几家全球性公司,”莱曼兄弟公司的高级投资战略家说。
一些曾强盛一时的公司在蜂涌而上的热潮中不可避免地将被搞垮。只占有个人计算机10%市场份额的苹果计算机公司会发现软件商们将集中于规模更大的Windows软件市场。
由于各公司都试图节省开支,兼并不可避免的后果将是新一轮的缩减规模和解雇员工。此外,大公司可能会面临市场优势的诱惑,利用它来抬高价格。或许更大的威胁在于,兼并的益处到头来只不过是幻想,经理们无法消化他们新收购的公司。
尽管这样,由于联合而给双方实力的壮大从而强化对市场的控制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有了这种控制力,才能争取主动,赢得更多的机会。
5.世纪之盟:微软与英特尔
从1978年开始,视窗和英特尔正式走到了一起,最后形成了震撼世纪的Wintel联盟。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与微软的比尔·盖茨建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商业联盟。天才与狂人的合作铸就了世界计算机产业的软件之王与硬件之王。
从Wintel联盟形成之日开始,在他们之间互相合作,默契配合,开始进行争夺这场世纪浪潮领导权的角逐:英特尔的386、486、奔腾、奔腾Pro、奔腾MMX、奔腾二代系列微处理器所向披靡,而微软基于英特尔芯片的DOS操作系统,视窗3.0、视窗3.1、视窗3.2及视窗95、视窗98则确定了软件产业的工业秩序。在近20年内,二者之间通过竞争与互补的崭新商业合作方式,从曾经称霸世界的苹果、IBM手中夺得了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地位。
他们事后如此描述这段称霸史。盖茨说:“微软与英特尔一起努力,开发出了更为简单和快速的处理器。80年代以前,苹果电脑是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IBM在80年代初开始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因而取代苹果成为个人电脑的工业老大。英特尔和微软此时也已成为电脑产业的巨人。”格罗夫说:“1986年IBM失去了对个人电脑业的控制地位,因为他们不愿意采用英特尔的386微处理器,这时,康柏公司闯了进来,然后迅速崛起。从此,我们两个新手(英特尔、微软)陪一个老手(IBM)的游戏结束,微软与英特尔成为平等的竞争对手,那位老手不再出现。”
关于这场合作经历与详细情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安迪·格罗夫说:
在1990年,微软正式与IBM分裂,并推出自己的视窗3.0系统。当这些发生的时候,原来的一个高级合作伙伴和两个低级合作伙伴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都是平等的竞争对手,没有高级合作伙伴的存在。如果你把这当作一个分子,那么对分子里的原子的束缚消失后,导致我们两个公司的重建……让我专门解释一下我和比尔是怎样一起合作的。我们之间正式会晤在理论上是每季一次,实际上我们一年会晤两至三次。这几年我们在他那儿或我这里一起交流。首先,双方的下属职员讨论安排议程,然后,比尔和我按此会晤。会谈一般持续4至5个小时。
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分工,例如英特尔公司主营芯片,而微软公司则专门生产软件,每个不同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现在我们不仅了解被广泛接受的行业标准,因为各个部件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协调工作。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可以发电子邮件,进行电子浏览,使很多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比如说电视会议就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流行起来。人们还可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目前它仍处于尝试阶段,不过很快电子商务站点的建立将会变得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