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才能得到,守才是幸福
1751500000005

第5章 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若想人生不变成为地狱,就请牢记这句话:视工作为一种乐趣。高效率工作是一种节奏、一种理念,可以带来高昂的工作情绪,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提升自我,获得成功。

快节奏不等于高效率

积极的职场中人,总是能够将手头的工作理出轻重缓急,从而按部就班,有次序地一件一件解决,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工作速度,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一个培训师在培训课程上给学员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召集全公司的人开了一个会,同时邀请了一位专家旁听,以期能提供一些合理的意见。

结果这个专家只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喜欢让所有人来开会,发表意见。要想这件事情今天做完,交给一个人去做好了;要想这件事情明天做完,交给两个人去做好了;要想这件事情做不完,大家一起做就好了!”

所有人听了,都目瞪口呆。

提高效率,忙而有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遇到问题,很多人会急于行动,累死累活,结果却忙而不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原因后统筹安排,然后再采取行动,才能更好更快速地处理问题。

现代社会,我们的步调被调整得很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要快……随着人们对快的追求,工作中是否忙碌、充实,便成了考量个人工作效率的主要依据,自然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等于高效率的理念。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一下阿尔伯特的一段亲身经历:

阿尔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飞机或者火车到世界各地去采访、演讲。

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去演讲,搭乘大阪往东京的新干线,在快到横滨时,由于铁路出现故障,被迫停驶。车长在车内广播:“各位旅客,对不起,由于铁路临时出现故障,要暂停20分钟左右,请各位旅客稍候,谢谢!”阿尔伯特是个急性子,有一些烦躁不安。火车停驶20分钟,对于一个注重效率,时间又十分宝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20分钟过去了,都快30分钟了,但是火车一点儿也没有要发动的迹象。正当他越来越焦躁时,车内又再度广播:“很抱歉,请再稍候一会儿。”就在这时,他心想,焦躁也无济于事,不如找些别的事做。

阿尔伯特在看完手边的报纸杂志和书后,就去拿备置的《时事周刊》开始阅读。车内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们焦躁地到处走动,向车长询问一些事情。阿尔伯特后来说:“火车的延迟时间由原先预定的2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最后停了三个小时,因此抵达东京时,我几乎看完了那本报道前总统卡特的《时事周刊》。假如火车依照时间准时到达东京,或许我就无法获得有关前总统卡特的详细知识。我是一个没有‘游戏’和‘从容’心态的人,这个三小时,除了焦躁不安,不断抽烟外,就没有什么事好做了。”

阿尔伯特是效率方面的佼佼者,这一点从他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忙碌的身影就可以看出来,然而自从他有了这次电车上的经历之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及时地从社会以及身边的人营造的追求效率的氛围中走出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时刻都让效率之弦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为自己带来过多的压力和挫败感。这样,工作就成了摆脱不掉的包袱,同时也毫无效率可言。

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过:“效率被视为这个时代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效率被视为一种永远追求不完的力量,也是一种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极致。”整天忙碌并不一定有效率,效率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强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的人,只会损耗自己的体力和创造力。

如果你对所有日常运作的事务都过度投入,很可能会迷失方向。所以,为了真正地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尝试放慢脚步。然而,现代人一味强调高效,却忘记了该如何等待,从周一到周日时刻忙碌着,而这些刻意追求的忙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制造慌乱,因为这种要求自己越快越好的压力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多数人认为问题出在时间的紧迫上,但事实上,是速度控制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总是疲于奔命,最终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工作中错误百出,这时才后悔莫及:“要是我当时多花点时间就好了。”

积极与速度并非同义词,速度与效率也往往不成正比,与其在手忙脚乱中浪费时间,不如张弛有度,井然有序地设计好每一步要踏出的距离。一味求快,往往会造成恶果。工作是忙不完的,应该忙中有序,而不要紧张兮兮地抢时间,工作要“赶”,但不要“急”。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向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砌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现代职场人,并不是高速运转的现代机器,倒不如以一种骑士精神尽展潇洒,纵横驰骋于纷乱的生活,却保持一种美丽的心情,采一柱大漠的孤烟映照黄昏的落日,捉一轮浑圆的清月放飞自由的心灵!

掌握好时间的节奏

珍惜每一分钟,最大化时间的价值,几乎是每一位成功者必修的一课。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才能保证做事的效率。

掌握好时间的节奏,首先要明确工作的主次。没有工作计划是浪费时间的首要原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让时间服务于绩效。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掌控你的时间。”金钱可以被储蓄,知识可以被累积,但时间却不能被保留。要造就高效的工作效率,就要有管理时间的意识。只有善于掌控时间,才能摆脱忙碌紧张的状态,使工作高效有序地得到落实,成为工作和辛勤劳动的受益者。

著名的设计师安德鲁·伯利蒂奥曾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工作狂。

每天,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设计和研究上,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很多方面的事务。他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每一件工作都要自己亲自参与了才放心。时间长了,他的设计受到了很大影响,常常到最后关头才拿出作品,并且因为时间紧凑,作品的质量常常不尽如人意。其实,在他的时间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费在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反而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

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呢?”他笑着说:“因为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但他没弄明白,其实原因在于他没有分好工作内容的主次。

后来,一位教授见他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的,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便对他说:“人大可不必那样忙!”

就是这句“人大可不必那样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在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醒悟了。他突然发现自己虽然整天都在忙,但能产生真正价值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这样做实在一点好处也没有,反而会制约目标的实现。

大梦初醒的安德鲁从此调整了时间的分配,有了时间管理的意识。他除去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小工作,把时间的主力用在方案的设计上。因为时间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不久之后他出版了传世之作《建筑学四书》,此书成为建筑界的“圣经”。

被人们称为时间管理大师的哈林·史密斯曾经提出过“神奇三小时”的概念,如果我们在晚上10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的话,睡眠时间是7个小时。而一般人如果在午夜12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的话,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同样是7个小时。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倡早睡早起,运用“神奇的三小时”这一概念,将休息和工作的时间对调一下,将晚上10点至午夜12点这段本是用来看电视、看报纸、娱乐、应酬的时间用于睡眠,而早上5点到8点这段本应用来睡眠的时间,则用来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注意快慢适度,把握好时间节奏。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节奏,高效率地运用每时每刻。对每个成功的人来说,时间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时间是最重要的资产,每一分每一秒逝去之后再也不会回头,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时间。

曾经引起微软和谷歌两大公司争讼的杰出华裔人才李开复博士,在他的励志书《做最好的自己》里头,写了自己的一则往事:

他在念大学时,该大学法学院院长想要为该院的成绩查询系统设计一套新软件,以便和旧的系统接轨。本来想要委托校外的软件设计公司执行,但听说李开复是个程序设计高手,就聘请他当工读生,付他相当高的暑假工读费。

李开复很开心,心想,这样简单的要求,根本难不倒他,满口答应:“我八月初就可以大致弄好,开始运行,到九月开学时,一定可以正式运作。”

由于他认为此事难不倒他,于是并没有马上开始设计工作,一放假先昏天黑地地和同学打了三个礼拜桥牌,开始工作后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有许多烦琐的东西要处理。院长问他做到哪里了,他改口说:八月底可以大致弄好,应该不妨碍开学以后系统的运作吧。

院长发现他前期进度很缓慢,大为恼火,说自己根本不该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一个学生,马上叫他不要做了,请校外的公司接手。

李开复马上低头认错,并且把已经收到的工读费还给院长。院长并没有要他还,只是告诫他,希望他从此事中得到教训。

李开复由于没有掌控好时间的节奏,导致完成不了工作,让院长大动肝火。如果李开复每天白天工作六小时,然后开心地去打桥牌,也许他能按时完成工作。时间节奏的掌控很重要,如果做一件事,一开始进度就慢了下来,老板对你是绝对不会有信心的,如果你能够主动跟他报告进度,他就会对你另眼相看。

在精力最旺盛时做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想享受更轻松、更简单的工作和生活,就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节奏,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身体,这是不二法门。

平时,我们总说自己“累死了”、“忙死了”,可是我们在忙碌、受累之际,又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成果吗?没有。

看看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懒言少语。可是当别人问他们在忙些什么时,他们却回答不出来。其实,这就是瞎忙,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

美国一位成功学家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好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但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几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就是在这样的来回摇摆中,贾金斯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而他的情形每况愈下,越来越糟。

事情不怕多,而是怕乱;工作不怕忙,而是怕无序。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跑去做另一件事,结果第一件事情又要重新来做,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把身体搞得疲惫不堪。相反,如果我们能把工作计划好并条理化,使自己在琐碎而繁多的工作中把有限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运用,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情,不仅我们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还能做到忙而不乱,重而不累,或少受累。

另外,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一定的周期内,不仅自身的能力状态会有规律性的波动,身体的某些机能也是有一定节奏的,有低潮也有高潮。在低点周期和临界日,我们养精蓄锐,放松休息,多做一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与此相反,在高点周期则要大干一番,这时候适宜作重要决定,多做一些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做到忙而有序,这样工作效率才会提高,自己也会少受体力之苦。

做好分类,重要的事要优先做

遍布全美的都市服务公司创始人亨利·杜赫提说过,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白手起家的查理·鲁克曼经过12年的努力,升任派索公司总裁一职。他把成功归功于杜赫提谈到的两种能力。鲁克曼说:“就记忆所及,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因为这一时刻我的思考能力最强。我计划好当天要做的事,并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要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全力以赴地行动,这样才能轻松达到目标。然而,现在很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知道把工作按轻重缓急来组织和行事。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一样重要,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直都很忙碌,没有稍事喘息的时间,也没有得到预想的成绩。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使要务优先,才能保证每一项工作有序进行,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理查斯·舒瓦普曾经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忧虑,就去找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李能卖给他一套思维,告诉他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艾维·李说:“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50%的方法。”

“把你明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以此类推。早上一上班,马上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直到你下班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

“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舒瓦普认为这个思维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李。舒瓦普后来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那套方法,5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钢铁生产企业。舒瓦普常对朋友说:“要事第一,与各种所谓高深复杂的办法相比,是我学到的最简单最得益的一种,我和整个班子坚持拣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的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要务优先,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重要的事情往往也比较复杂,需要投入相对多的精力去解决,这样的事情最怕中断,中断就等于半途而废,需要从头来过。所以,对于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预留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才能确保一次做完一件事情,这样才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重要的事情不在于你有没有去做,而在于是否投入最有效的时间去做完它,能否保证重要的事情不被其他事所影响和耽误,这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容易陷入事务性细节,从而忘记最重要的事情。处理事务时,分不清轻重缓急是一种不良的工作习惯,它常常会把辛勤劳动的成果弄得乱七八糟,掩盖你出色的工作能力。所以,在对待每一项工作时应该先做好检查分类:重要且紧迫、重要但不紧迫、紧迫但不重要、既不紧迫又不重要。重要且紧迫,这是优先要处理的重要事情,是必须立刻或近期内要做好的工作。

找到问题的关键,让工作轻松高效

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一样,不能一味靠决心和蛮力,要找对关键点,抓住问题的实质。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则,即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重要的东西只占了很小的部分,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集中精力处理比较重要的那一小部分,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然而,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整天生活在匆忙中,还有些人经常把忙挂在嘴边。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没有一点空闲,但当你仔细回想,又觉得自己这一天并没有做什么事,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泛滥的忙碌让我们失去自由。

事实上,这样的忙只是一种假象,虽说辛辛苦苦,但没有忙到点子上,忙了半天也只能算是瞎忙。有个成语叫“碌碌无为”,就是瞎忙者的最好写照,“碌碌”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无为”,也就是没有什么成绩。这是很多人存在的一种情况。

而一些取得成功的人已经培养出一种习惯,就是找出并设法控制那些最能影响他们工作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他们比起一般人来生活会更轻松愉快。他们已经懂得秘诀,知道如何从不重要的事情中抽出重要的事情,这样等于为自己的杠杆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只要用小指头轻轻一拨,就能移动原先即使以整个身体和重量也无法移动的沉重事情。

在日本,20世纪初的脚踏车的照明灯,要么价格太贵,要么亮度不够,要么寿命太短。当时松下幸之助对车灯进行了研究后,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电池灯泡,这种灯泡可以连续发光50个小时以上,相当于原来持续时间的25倍多,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第一批电池灯下线的时候,松下幸之助欣喜若狂。他对这种灯的销售前景信心十足,认为一定可以卖得很火。但是,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一个多月过去了,电池灯一个也没有销售出去。

此时,上游的材料商已经开始催款,如此下去,要不了几天,工厂就要倒闭了。于是,松下幸之助的几个手下纷纷主张降价促销,把价格压到比改良前的电池灯还低,借此回收一部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但是,松下幸之助坚决反对这样做,因为问题的关键是以前的电池灯厂家已经把市场做坏了,人们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产品,与价格高低并不相干。人们内心拒绝的也并不是自己的产品,而是劣质的产品,只有让人们亲眼看到产品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局面。

于是,松下幸之助决定采用以试促销的方法打开市场。他在每家店里都放几个电池灯,点亮其中一个,并且叮嘱店主一定要让灯一直点下去,看它能坚持多久。如果持续时间太短,可以不付钱;如果能超过30个小时,那就表明产品的质量过硬。如果顾客要买,可以把剩下的卖给他。

这一招果然灵验。不到三天,所有的店主都一致叫好:“你们的灯还真不错,亮的时间比说明书上说的还要长,这样的灯从来没有见过。这是货款,希望下次再送货过来!”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库存的6000个电池灯就销售一空了。此后,电池灯在日本持续热销,这不仅为松下幸之助带来了滚滚财源,松下电器也因此在业界声名鹊起。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能够在危急时刻扭转乾坤,就在于他紧紧抓住客户不了解产品质量这一关键,从而一举实现了事业的腾飞。

所以,如果不能准确地界定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即使我们再努力打拼、奋力抗争,也可能不得要领、收效甚微。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就只能盲目地从一个事务的漩涡进入另一个事务的漩涡,就只能在职场上蹒跚而行,永远也不可能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

只有拥有一种对繁冗事务的透视力、一针见血的洞察力,我们才能透过种种假象,抓住问题的关键,从源头上、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更加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姿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效率出自简单,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做事。然而,现实常常是: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美国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恐惧简单,唯恐一旦自己变得简单就会被人说成是大脑简单。而现实生活中,事实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做事高效的人们正是最懂得简单的人。”

生活中,人们习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一件简单的事,几经反复,就变得复杂起来。

一家杂志社曾举办过一项奖金高达数万元的有奖征答活动,内容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氢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着人类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一名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外星球上,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粮食作物,使人类彻底脱离饥荒。第二位是一名医学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的人,使人类彻底摆脱诸如癌症、艾滋病等绝症的困扰。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去一个人以减轻重量,使其余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出去哪一位科学家?

征答活动开始后,因为奖金数额巨大,很快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引起了某电视台的关注。在收到的应答信中,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他们认为必须将哪位科学家丢出去的“妙论”。

最后的结果通过电视台揭晓,高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重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性地将一个问题复杂化,所以在孜孜不倦追求这些复杂解题方法的时候,却看不见简单的方法,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单位招聘,面试时,他们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0减1等于几?

有的应试者神神秘秘地趴在面试官的耳边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还有的人自作聪明地说:“10减1等于9,那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20,那就是金融;10减1等于100,那是贿赂。”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9,但有点犹豫。招聘人员问他为什么?这位应试者说:“我怕照实说,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然后,他又小声地补充了一句,“对获得一份好工作来说,诚实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武器。”

结果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招聘者说,我们公司的宗旨就是:“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

做事情,最忌将事情复杂化。简单就是简单,太多的顾虑反而会让我们走弯路。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聪明人的做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人的做法。追求简单,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效率也会随着提高。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当注意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利用简单的手段解决复杂的问题。学会把问题简单化,不钻“牛角尖”,是职场智慧的最高体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工作的要求,工作的质量就是事业的生命源泉,只有坚持把事情一次就做对的职业理念,工作效率才会得到提升,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我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反驳说:“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忙要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错。如果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而是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就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会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有位广告部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把服务部的电话号码打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他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并靠加班来弥补。同时,他还让上司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事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早,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步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令人难受的。我们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一旦你养成了这个良好的习惯,你就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次翻箱倒柜,寻找一份两个月前看过的数据;又有多少次,我们因为需要找寻一位联系人,而不停地将名片盒反复查看……这都是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所引发的后果。

很多人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个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了,他们就停止对机器做一次彻底的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了,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态度如果不转变,将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正确的做法是把问题想透彻,找出合理的方案,将问题一次性地彻底解决。

重复作业是造成一个人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在忙乱中又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不仅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返工检讨,也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懂得为效率忙的道理,要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我们的工作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高效

专注具有神奇的力量。它是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神奇之钥,能打开财富之门,也能打开荣誉之门,还能打开潜能宝库的大门。

法国作家莫泊桑刚开始学写小说的时候,他的老师对他讲,你不要跟我学什么技巧,你到大街上去坐着,然后看着驾驶马车的车夫,专注盯住一位。如果你能把这个马车夫描述得和其他马车夫不一样的话,那么你的写作就过关了……

电视上曾经播放过一个节目,节目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说书人。有人问说书人,为什么他的眼睛特别明亮?他回答说,每天晚上在黑夜中点一炷香,然后每天盯着那炷香看半小时,几年下来眼睛自然就有神了……

莫泊桑成为一代文豪,说书人的眼睛特别明亮,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专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专注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主要是因为它首先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著名的思维研究专家、全球著名畅销书作家德·波诺曾经在自己的《六顶思考帽》当中谈到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实验者在大街上观察一分钟内过往某一个路口的车辆,并要求他记录下这一分钟内过往车辆当中黄色汽车的数量,等到实验者观察完毕并把答案递交上来之后,他又让实验者回忆一下刚才经过路口的黑色汽车的数量,结果没有一位实验者能够回答上来。

这个实验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果有人一定要同时思考或者是关注几件事情的话,他最终很可能得不到任何真正准确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他的心理能量就能够更加集中地投入到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当中,从而使思维在特定的问题上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最终使人脑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加工和解决问题。

盖尔克是西门子中国区第一任销售总经理,他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电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也因此赢得名誉,取得巨大的成功。

有记者采访他:“你可以透露一下成功的秘诀吗?”

盖尔克说:“秘诀谈不上,我从1983年开始在西门子工作,用中国人的话说已经有19年工龄了。我始终有一个座右铭,工作要专心致志,要在从事的工作中寻找乐趣,要有改变现状的决心,要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实际的行动。近20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并在西门子的市场部、产品部、产品销售部都工作过,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绩,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成功人士总是在接手新的任务或请求时,首先尽力完成手头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受到很多来自外界的干扰。

要保持高绩效的工作状态,还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使精力集中起来。为了使自己注意力更集中,不妨试着做这样的训练:在街上、月台上、车里、吵闹的人群中来培养自己的意识,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不需要任何工具,甚至连书也不需要。不过,这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你一走出家门,就要开始集中精力想着某件事(可以随便从什么事开始想),也许还没走出10米,你的思维就开了小差,想到别的事去了。你只好再把它揪回来,继续想。也许当你到达车站时,你就已经这样重复40次了,但不要灰心,坚持下去你会成功的。

只要你不懈地坚持,就不可能一直失败。如果你以自己不能集中精力来思考问题为借口而放弃努力的话,那就只能说你太懒了。

做事到位不折腾

用心地努力工作,注重每一个细节,不因为质量问题返工而来回折腾。不折腾,就可以减少工作的无效忙碌。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本分的工作中去,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干正事”是“不折腾”的唯一选择,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把“干正事”作为自己的目标导向,将“不折腾”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要专心发展“不折腾”,最终一定会干出成果。

1998年4月,海尔集团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了向洗衣机本部住宅设施事业部卫浴分厂厂长魏小娥学习的活动,学习她“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精神”。

为了发展海尔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1997年8月,33岁的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学习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体卫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

“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

“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3个月后,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

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魏小娥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魏小娥紧绷的质量之弦从未放松过。在一次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时无意间落入的。一根头发丝就是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白帽,并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又一个可能出现2%废品的原因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时隔半年,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

“有几个问题我曾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没有成功。日本卫浴产品的现场过于脏乱,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已经是合乎标准,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有这样一种说法:“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我们要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虔诚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电影《青春制造》是根据一汽职工王洪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王洪军究竟是谁,他是中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企业的一名高级技工。参加工作数十年以来,一直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一线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大作为。

王洪军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1990年毕业后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做钣金整修工。钣金整修工的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最初,企业的钣金整修主要由4个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练“手”。他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专业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经过几个月的苦练,终于修好了一台车。经检测,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

接着,王洪军琢磨着自己做工具,先后制作了Z型钩、T型钩、打板、多功能拔坑器等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要求。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

可以说,王洪军不折腾,一心只为“干正事”,以踏实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一长串荣誉足以证明王洪军的辉煌: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12月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从王洪军的例子可以看出,只有不折腾,才能“干正事”,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实际上,无论对于谁而言,以“不折腾”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将“干点正事”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才能在工作中进步,在进步中开创佳绩。专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只要“不折腾”,就一定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制订计划,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进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情全局上的一种把握与规划,那么等待你的结局大半是失败。

著名作者拉金说过:“一个人做事缺乏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有些人每天早上预订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遇事靠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

IBM公司的总裁托马斯·沃森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我的助手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替换他的主要原因。他有一本形影不离的工作日记,每天早晨,他都会把前一天写好的工作计划再翻看一遍,而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要对这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把第二天的计划再做出来。”

迈克尔19岁在休斯敦大学主修计算机,他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同时也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对于他来说,成为一个音乐家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目标。因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投入到他热爱的音乐创作上。

由于写歌不是迈克尔的专长,所以他又找了一个名叫凡内芮的年轻人来合作。凡内芮了解迈克尔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但是,当面对那未知的音乐界及整个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时,他们却发现自己竟一点儿渠道也没有。

在一次闲聊中,凡内芮突然问迈克尔:“What are you doing in5years?”(想象你5年后在做什么?)

迈克尔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又抢着说:“别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确定了再告诉我。”

迈克尔思考了一会儿说:“第一,5年后,我希望在市场上能有一张得到大家肯定和欢迎的唱片;第二,5年后,我要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音乐家一起工作。”

凡内芮听完后说:“好,既然你已经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过来看。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要有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的第二年,很棒的作品要开始录音了。”

“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好。”

“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你自己可以一一筛选。”

“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要先列出一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凡内芮一口气说完了上述这些话,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你看,一个完整的计划已经有了,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按照这个计划认真地执行每一步,一项一项去完成,这样到了第五年,你的目标就能实现了。”

结果,到了第五年,迈克尔的唱片真的在北美畅销起来,他一天24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在一起工作了。

试问一下自己,如果你不再是拥有整整二十几年的时间,而是只有二十几次机会,那你打算如何利用剩下的这二十几次机会,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呢?许多人心里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然而,没有计划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计划——你正在计划自己的失败。

你并不能保证做对每一件事情,但是你应该保证做对最重要的事情,计划就是一个排列优先顺序的办法。成功人士都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知道自己要实现哪些目标,并且拟订一个详细的计划——把所有要做的事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并按这一顺序来做。当然,有的时候没有办法100%地按照计划进行。但是,一旦有了计划,便给一个人提供了做事的优先顺序,让他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做的事情。

马克·吐温说过:“行动的秘诀,在于把那些庞杂或棘手的任务,分割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然后从第一个开始下手。”所以,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进展,如果今天没有为明天做好计划,那么明天将无法拥有任何成果。

合理安排,忙出成效

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一忙起来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要懂得排序,懂得用最快、最聪明的办法来安排工作进程。

在前面我们谈过顺序的问题,如果把田忌赛马这种排序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其效果与不懂得应用排序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避免混乱的忙碌、低效率的忙碌。

阿敏和小佳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同一办公室里做着相同的工作。这天,她们面临着同样的事情:1.作出下季度的部门工作计划,第二天上午交给老板;2.约见一个重要的客户;3.11:30去机场接五年没见面的大学同学,并把他送到酒店里;4.去一趟医院,诊治花粉过敏症;5.去银行办理相关的手续;6.下班后和先生约会,因为今天是个纪念日。

面对这些问题,先来看看阿敏是怎么做的:因为前一天晚上睡晚了,所以阿敏早晨起床有些迟,她匆忙打车到公司,还是迟到了5分钟。一进办公室的门,就听到电话响,是老板,提醒她明天一上班就要交计划书。她打开电脑,开始一一回复客户和公司的邮件,不停地打电话答复分公司的问询。最后一个电话结束,已经11点了,她向上司告假一小会儿,匆忙赶到机场,还好刚过十分钟,打同学的手机看看,原来是飞机晚点。12点见到同学,送到酒店,一起吃饭。这顿饭有点心不在焉,因为14:30要和客户见面,所以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和客户约定地点。14点跟同学告别,赶到约定地点。因为花粉过敏,和客户约见的时候一个劲儿打喷嚏,连说sorry,真是狼狈。回到公司,刚刚坐定,想写工作计划,银行打电话来催了。赶到银行,银行突然需加一份文件,气得她跟银行工作人员理论了半天,又返回公司。这时差一个小时就下班了,她觉得太累了,不想再写那份计划书了,先给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聊聊天感觉好了许多。放下电话,看到满桌堆着的文件,忽然觉得特烦,决定整理已拖了几个星期的文件。整理完文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18:00跟老公约会,一起吃晚饭庆祝纪念日,有点累,不断打哈欠。回到家,老公休息了,她却不得不泡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坐在电脑前,继续完成工作计划。

看完忙乱了一天的阿敏,再来看看小佳的工作情形:小佳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把第二天要做的重要事情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准时上班后,开始打电话。先给各分公司打电话,请他们将相关材料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过来,并且告知上午不再接受他们的其他询问,下午她会给予答复,然后给客户打电话约时间、地点,将客户约见地点安排在同学预订酒店的楼下咖啡店里。再给机场打电话,确定班机到达时间。最后给银行打电话,确定相关手续及要准备的材料。打完电话后,抓紧写工作计划,因为前一周已经零星敲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快完成,并上传给老板。中间除了几个要接的电话,其他工作全部暂停。11点离开公司,顺便拿上到银行的一切资料。因为知道飞机晚点半小时,所以路过医院看花粉过敏症。从医院出来,直接到机场接同学,在酒店吃了一个快乐的怀旧午餐,然后直接到旁边的咖啡店和客户谈事情。去银行办完手续后,回到公司,将上午各分公司的事务集中处理完结。17:30,接到老公打来的电话,到洗手间把自己重新打扮一番,漂漂亮亮地约会吃晚饭,过了一个有情调的纪念日。

同样的问题,阿敏忙得焦头烂额,而小佳却能从容应付,还给自己留下了不少休闲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佳用排序的工作方法,根据工作的规律、性质以及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科学排序。

定期总结,边干边想胜过埋头苦干

在工作中,勤奋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是一味埋头苦干,不懂得总结经验和方法,只能让你付出大量辛苦却没有太多的收获。

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讲述了都市白领杜拉拉从草根阶层蜕变成精英的故事。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杜拉拉是个很善于总结的人,就像书中说的“拉拉本来就有总结情结,她的身上总是潜伏着强烈的总结愿望和冲动”,与玫瑰之间,她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总结出了相处之道;与李斯特之间,她也总结出了干了活还受气该怎么办的方法;给李都的邮件中,她总结了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详细过程;面试时,拉拉总结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十道里面她能猜到九道……

不能不说,杜拉拉的这种“总结情结”是非常可贵的,也正是因为她遇事喜欢总结,所以在职场可以飞速成长,擅长总结对于杜拉拉成功跻身于“中产阶级”绝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像杜拉拉这样。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之后,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这只蚂蚁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

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开始。

简单的故事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只有勤奋是不行的。第一只蚂蚁毫不气馁的勇气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之后,它应该停下来想想,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或许远比只拥有勤奋的态度要来得有效。没有对失败的反思,只是一次次重复失败,最后只能白费力气。

职场中我们也经常见到类似于第一只蚂蚁那样的人,他们工作很勤奋,每天都忙个不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正确,效率很低,还常常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绩效也平平;而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但因为工作方法正确,能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工作,绩效相当好。对于前者,或许最初上司会因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赏你,但是长期下来,由于工作获得的结果始终不佳,你的努力几乎都是白费。

所以,在工作中不妨学学杜拉拉,定期做工作总结,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总结一番,可能困扰你很久的难题就能在总结中找到解决方法。

在一家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李,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小李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不善于总结,工作能力一直没有太大的提高。

这是一个重视结果的年代,艰苦的过程与漂亮的结果相比,人们更欣赏的是后者。所以,在工作中要善于边想边干,带着思想去工作,或者每工作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做一个总结,看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这样你的工作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及时调整出现偏差的计划

外部世界纷扰多变,我们要顺利达成自己的目标,就必须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自己的目标,忙于要事。

公元一世纪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许修改的计划就是坏计划。”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两句话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

近代史上,有一群人特别成功,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而幸存的人。赫姆瑞可博士在一本著作中,拿这群人和战前即迁居美国的同龄犹太人作比较,结果发现,平均而言,这批幸存者的教育程度较低,但日后的事业成就较大,收入较高,热心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赫姆瑞可探究原因,发现这些历经苦难折磨却颇有成就的人,具有若干共同特质,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随时准备主动展开新任务,且能针对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与调适。

富兰克林认为,不变的计划比没有计划更糟糕。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制订目标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必须明白的是,你的工作目标永远都不能完全提前计划出来;其次,你必须具备调适能力,要能够随时修正、改进自己的计划。

你要允许自己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有突然的事情发生,并且还把它看作是突如其来的幸运,而不是你完美的方案突然出现了问题。用一位效率专家的话说,工作效率高的人,总是准备好了要幸运。

这里的关键词是“准备好了”和“幸运”,它们是不可分的。你没有准备就得不到幸运,如果你没有对辉煌灿烂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就没有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的感觉。

所以,要取得出色的业绩,除了矢志不移地推动自己的计划之外,还应当随时保持一种开放的心志对待自己的计划,要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和工作中反馈过来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事实上,我们着手做事,不论对错,都会得到反馈。而这些反馈的信息,大多是我们追求成功最初阶段时所无法获得的资讯,必须实际行动之后才产生的新资讯。这些资讯不仅充实我们既有的计划,而且还为我们调整目标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约瑟夫·基尔施纳德认为,“预期发生预料之外的事”是绝佳的人生格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既复杂又动态,不断会有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准备面对出乎意料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引我们走向未曾计划之处。我们必须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迂回曲折,一定要预先做好准备。从出发点A到终点Z不可能是完全笔直的线,我们时而偏左,时而偏右。如果目标订得足够清楚明确,在进行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一切迂回曲折,统统纳入到我们的计划中。

死板地执行计划和根本不做计划同样是有害的。查斯特·菲尔德爵士认为,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灵活性,以备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与调整。你将发现,如果你立下的目标更加灵活,那么一些美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你会觉得更放松,同时这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因为你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在焦虑和烦恼上。你会很轻松地达到绝大部分的目标,并且完成你的责任——尽管事实是你可能必须轻微地改动你的计划(甚至是完全地变更)。最后,你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更加轻松。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那么,调整目标要遵循哪些步骤呢?

1.修正计划,而不是修正目标

如果更改目标已成为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大目标一旦确定,不可轻易更改,尤其是“终端目标”。可以修正的是达成目标的计划,包括达到“终端目标”之前各个“路标”——过程目标。记住英国人的一句谚语: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2.修正时限

如果修正计划还无法达到目的,可以退而求其次,修正目标达成的时间。一天不行,用两天;一年不行,花两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将成功。

3.修正目标的量

如果修正目标的时限还不行,只好对目标的量进行改变。做这一决定时,请“三思而行”,并千万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压缩梦想以适应残酷的现实。应有的思维模式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寻新的方法以改变现实,达到目的。

4.万不得已时,放弃该目标

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此时你一定能准确地品尝出“成功很难,不成功更难”这句话的滋味。但是,如果你身上流淌着的是成功者的血液,那么你绝不会悲观,绝不会气馁,也绝不会自责。因为即使“屡战屡败”,我们仍可以“屡败屡战”。对于成功者而言,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有成功。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绝不会是定局,这种修改、调整目标的目的,仍是为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