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星上天弹着地
1760100000009

第9章 任新民,中国放卫星的人

发射任何一种航天器都必须用不同推力的火箭把它送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卫星、飞船都是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其实,这种长征系列火箭还有一个名字——任新民,中国火箭之父!可以说,那些矗立在发射场上的长征系列火箭,都是他的孩子。这位世界级的火箭发动机专家,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们的小火箭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航天科学家。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家庭虽然贫寒,可当教师的父亲,对任新民学习一点不含糊,专制的家长教育方法,一点没有使任新民少吃棍棒之苦。小小的他,十一岁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小学毕业。接着,父亲又带他去考取宣城中学。那时,中国战乱频频,十四岁的任新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发现,光是跟着热血青年喊口号,不能拯救中国,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实现救国理想。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45年6月,考取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研究生。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1949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远在大洋彼岸的任新民欢欣鼓舞,经过种种艰难险阻,于1949年8月回到了祖国怀抱!

年轻的共和国多么渴求人才呀!不久,任新民派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火箭武器教授会主任。接着,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从此,他与中国火箭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穷二白!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人民生活一穷二白!科学技术一穷二白!许多中国人连火箭导弹什么样都不知道,好说歹说,苏联答应借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导弹头看看。

一个深冬的夜晚,满州里火车站冰天雪地!任新民和他的学生,站在凛冽的北风中,期盼着苏联那列火车的到来!

直等到后半夜,一列黑色的军列,哐哐当当!徐徐驶入人们的视线!

列车一停,大家迫不及待地上去打开蒙布——一颗小小的P-2导弹头!别看这个小小的家伙,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兴起的一门新的军事应用武器,有了这玩艺,外部列强就不敢欺负咱。

任新民如饥似渴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

能把弹头送多远?击中什么目标?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火箭把它送出去。所以说,火箭发动机就是导弹的“心脏”,是导弹仿制中的重要关键技术。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的任新民,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仿制成功P-2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1960年12月,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两枚近程弹道导弹。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长征运载火箭光荣地载入了中国航天史册!

我们的大火箭

中国是个大国,领空领海无比广阔,近程导弹不能担当保卫国防的任务,我们必须掌握中、远程弹道导弹技术。要实现这一突破,火箭推力是关键,任新民又进行加大液体发动机的试验。

两年后的一天,中国第一枚中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开始!

人们屏着呼吸,随着口令员的报数:·····5、4、3、2、1——起飞!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火箭没有随着“起飞”的命令跟着起飞,而是炸成了满天的碎片!

试验失败了!

任新民捡起导弹碎片,流着眼泪,默默地回过头去!

大家望着这位年迈的科学家,想起他为中国火箭所付出的艰辛,怀着崇敬和沉重的心情,默默地跟在他后边。

任新民把导弹残骸一直抓在手里,脑子里始终是那一团冲天的火光!问题到底出在哪?······是不是液体加注过量,告成这次试车失败?中远程弹道导弹到底用什么做推进原料呢?他想到了液氢液氧,特别是火箭的第三级,采用常规推进剂还是采用液氢和液氧?任新民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氢氧方案的关键技术多,难度比较大,研制周期长,但能提高运载能力,而且又是今后航天技术发展必须要走的路,这个台阶迟早得上。”

经过反复论证,最后领导决定: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采用液氢液氧,并将这一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三号”,1983年5月,全系统试车获圆满成功!

长征三号的重大技术关键和纵向耦合振动问题(国外文献称为POGO)的解决,标志着中国在大型运载火箭结构与液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它把试验通信卫星送到距地面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不仅为中国今后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积累了新的经验,还带动了国内相关技术学科的发展。

这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晚上,任新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他是“中国放卫星的人”。

这位中国放卫星的人,不仅将中国卫星放得越来越高,1990年4月,用他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而任新民本人并没有把这些赞誉当回事,问:“前三十年我们走过来了,后三十年干什么?如何干?”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巍巍眺望的不是自己那美丽的夕阳,而是中国航天的未来!

——致敬!火箭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