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教育之方让曾氏家族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成为了百年而不衰之家族。其长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成荫出仕,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清代末年,在与沙俄谈判中,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和谈判艺术,从沙俄手中夺回了伊犁城。其次子曾纪鸿是着名的数学家,还精通天文、地理,着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并且计算出了第100位的圆周率。其孙辈则多出国留学,成为了着名的学者。曾国藩的教育之方,直到今天还给我们以非常重要的启示。
八字家训
曾氏名言
家中兄弟子侄,唯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译文:家中的兄弟子侄,应该谨记祖父的八个字,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曾国藩的祖父总结了“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家训,要求儿女们严格遵守。“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扫”是洒扫庭院;“考”是诚修祭祀;“宝”就是要善待亲戚邻里;“书”就是教育子女要多读书;“蔬”
就是指的种菜;“鱼”就是养鱼;“猪”就是养猪。
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祖上的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儿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
曾国藩长期在外为官,很少回家,无法监督子弟的言行。但曾国藩自有曾国藩的方法,那就是写家信督促。他曾写信给次子曾纪泽,要求他每天起床,穿戴整齐后,必须先向伯叔问安,把家中所有房子亲自打扫一遍,然后静坐读书;且每天必练1000个字,千字中“俭”字是必练之字。
在信中,他还会把很多生活细节教给孩子们。比如读书之法,他告诉孩子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现在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有一千多封,加在一起洋洋一百多万字。他写给子女的信件也有几百封。每一封信都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曾国藩还为子女们制定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在养心,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养心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日课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仁”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对父母的爱,为“孝”;对兄长的爱,为“悌”;对他人的爱,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为“忠”。“习劳则神钦”则是“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国藩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在为人治学方面,曾国藩则教育儿女要虚心。曾国藩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并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着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曾国藩一生饱读诗书,然而他非常谦虚,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不夸耀自己,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付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当其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的做法,为子弟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言传身教皆而有之
曾氏名言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之自读自思。成败勤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焉。吾与诸弟唯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译文: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因此读书就不必死记硬背,只将《左传》、《礼记》在今年秋季点完,以后便听凭他自由阅读、独自思考。对于成败勤惰,儿应当经常反省以图自立。我与各位弟弟只想以自身的示范行动去教育子侄,而不在于话语的恳切。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此种见识,诚非普通人所能及。曾国藩有见于此,不但躬行实践,而且要传给他的后代人。普天之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变凤。
从道光十八年(1828年)曾国藩被点为翰林以后,他鲜有回家的机会。教育子女全赖他在家书中殷殷教诲。从咸丰二年(1852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的二十年中,他写给两个儿子近二百封信,教子如何读书、作文、做人。在家书中,曾国藩不厌其烦地教育儿子,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曾国藩对于古训“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解十分深刻。他虽十分重视读书、做人的教育,可他却避免了高高在上、夸夸其谈的督责。他从自己学习的亲身体会出发,以商量的口吻、研究的态度,中肯地指出儿子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因此收效十分显着。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无论出自于何种理由,人们都不能不承认曾国藩的学问和能力。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
其教子成功的经验,时至今日也颇具借鉴意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普天下的父母,除了埋儿的郭巨、杀女的王玉辉(借用吴敬梓创作的典故),大约无不愿子女能成龙变凤,或乘龙跨凤,至少也得攀龙附凤。而少爷小姐却往往不争气,甚至“甘居下游”,蜕化成夜游鸟和懒蛇。老爷太太花钱费心,结果却只能造就一辈又一辈的高衙内和孔二小姐。可是,在封建社会晚期的达官贵人中,至少也有一个例外。此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可以说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末着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材,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称:“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曰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曰习子傲矣。”又说:“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共戒之,至嘱至嘱。”从信中可见他绝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他的儿子可算是“正牌高干子弟”
了,但却没有一点骄气和傲气。正如有人所讲:“百年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从‘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相隔有如天壤。但谁都不能不承认他教子确实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曾国藩对于子孙,无论是读书或是做人方面,要求都极其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处之以讨论研究的态度,所以指导切实中肯,收效也就格外显着。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浚,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凡做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钞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以弥吾之缺感矣。”这是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曾国藩给其子曾纪泽信中所言。由此可知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对于子孙,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这一点在信中亦有体现,他说:“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
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光阴难得,一刻千金!以后写安禀来年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
曾国藩于咸丰九年九月初七日写给他的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尔外祖母九月十八日寿辰,兹寄去银三十两,家中配水礼送去。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我应送礼者,尔写信禀知,其丰俭多少,大约之数,尔禀四叔及尔母酌量写来可也。此次寄丸药两瓶,一送叔祖,一寄尔母。服之相安否,尔下次禀知。”
曾国藩咸丰九年九月初六日日记里说:“写家信一件,寄参茸丸二瓶,每瓶重八两。一寄叔父大人,一寄内子。”初七日记里说:“又专人送家信。”可知他初七日给曾纪泽的这封信是与他日记的记载相吻合的。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他对岳母、叔父的寿辰、身体如此关心,且亲备礼物,遣子送上,叮嘱儿子“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我应送礼者,尔写信禀知”,这一方面表现他作为晚辈的人子之心,并身体力行,使得晚辈亦能像他那样知仁尽孝。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确是这样,作为长辈,为人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像阳光一样洒向子女,像春雨滋润子女,使子女后辈更健康、更美好地成长。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啊!为人父母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一代新人。
量力而行,教之以礼
曾氏名言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译文:对后辈子侄,总是应当以礼义教育他们。出门应当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以助长他们的骄惰之气。如果一次姑息,二次姑息,三次姑息,以后骄气惯了就难改了,因而不能不慎重对待。
曾氏家法从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那里就流传下来。星冈公是一个最讲家法的人,这对曾国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家法共计四点,每一点都不难,难的是年年、月月、天天都要去做。这四点是:
一、起早。起早床,对养成了这种习惯的人,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对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人,那可比登天还难。起早床,意味着你必须理智地去生活,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对有的人而言,做一两天还可以,甚至几个星期也不难,但要他成年累月这样做,那无异于要他的命。现在,由于夜生活丰富了,人们更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电视放得很晚,甚至是通宵,除非瞌睡得不行,人们总是信马由缰地看下去。还有麻将,那实在比电视更厉害,这既损害身体,也影响工作和学习。起早床,对现代家庭简直是一个大问题,那要放弃很多诱惑和娱乐。
二、打扫清洁。恐怕这是家庭中最不起眼的家务活儿了,但如果要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做祭祀。不仅要做,还要诚心诚意。心不诚,就不必做,否则做了也白做。祭祀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是为了自己。为了祭祀而祭祀,神灵大概也不会高兴的。当然,现在讲信仰自由,对不信神、不信教的人家就大可不必了。
四、善待亲邻。这一点,曾国藩印象很深。凡是亲戚邻里到家来,星冈公无不恭敬款待。有急事的,必定设法周济;有争吵的,必定帮助排解;有喜事的,必定表示祝贺;有疾病的,必定慰问;有丧事的,必定吊唁。
从曾国藩家规的四点上可以看出,“礼”占了重要地位。注意卫生,是对家人之礼,祭祀是对祖宗之礼,“善待亲邻”是对外人之礼。
《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已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并且它仍将世世代代流淌下去。它不仅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也蕴含着对自己的尊重。
曾国藩在信中说:“六月初四接到你五月二十四日来信和纪泽的一封信。详情悉知。南坡五舅母去世,纪泽吊唁后,不知你去吊唁过没有?在这种事上,我们兄弟中应有亲往吊唁者为宜。从前咱祖父星冈公对彭家并没有厚礼厚物,而情意非常殷勤,亲自去彭家的次数很多。我们兄弟应该以此为楷模。大致富贵人家习气,亲戚交往礼厚情薄,派人相往来的多,亲自来往少。我们兄弟如能以此相互规劝,必有裨益。这里军事平安。我的疮疾也渐愈,已经能够写字。安庆军情,九弟常有信说明,不再赘述。寄银二百两,是去年应该还袁家的款项,查收。”可见讲求礼仪,不是靠厚礼来维系的。
曾国藩在评价他祖父时说,星冈公对祖宗、对后代、对宗族、对乡里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讲求礼仪,讲求庆吊。星冈公常常说:“人待人友善,便是无价之宝。”在与亲族邻里交往时,有喜贺喜,有丧吊丧,有病探病,有难相帮。曾国藩的父亲完全继承了他先父的传统,曾国藩的叔父在祭祀方面也十分诚恳、恭敬。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谨守家道,还希望他的各位弟弟都能在“礼”字上下大功夫,以医治平常的粗率之气,从而成为先父的孝子。如果能在宗族庆吊方面时时留心,那就可以表率一方了。
不过讲究礼仪,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礼仪而礼仪,不要为了面子而礼仪,也不要为了利害关系而礼仪,这样你才能轻松起来,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与自己。讲究礼仪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情到意到,心中有一个他人。为什么有人给人送了一大堆礼品,而别人并不买账,或者并不在意呢?这就是因为他的“礼”中无情无义,而只剩下赤裸裸的利害与交换关系。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曾氏名言
吾家门第鼎盛,而居家规模礼义,未能认真讲求。历观古来世家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织酒食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