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党的宗旨和任务,努力体现先进文化应具有的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在涌动的西部大开发的热流,也激起了我们甘肃文化工作者的激情。我们要借助这个东风,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狠挖潜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艺传统,努力凸现“敦煌、丝路、多民族”的浓郁特色,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敦煌舞、陇剧、花儿剧、南木特藏戏等为代表的甘肃艺术品种,是我们甘肃的“艺术家珍”。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艺种家族,为我国艺术百花园增添了一笔重彩。陇原的各种艺术,正像她们的名字那样古朴、亲切、直率而豪放,尤其是敦煌舞的发掘、整理、创新,举世震憾,我们更应该加倍地爱惜这个“家珍”,使之继续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敦煌壁画中记载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她们是西部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的音乐舞蹈遗产的凝固记录,如何使壁画中那凝固的动态韵律复活于艺术舞台,一直是艺术工作者的一个梦想。新时期初始,我们甘肃的艺术工作者真正涉’足到浩如烟海的敦煌壁画之中,以壁画中众多的舞蹈化动作场面为素材,构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戏剧故事,创作了一部颇具中国气派、中国风采的舞剧《丝路花雨》,从而真正树立了敦煌舞这一艺术奇葩。它使千百年来凝固的舞姿变得鲜活,使凝固的韵律变得流动,并以特有的服饰造型特征,产生了与以往任何古典舞蹈均不相同的舞蹈样式。敦煌舞的产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培育出来的最直接的成果,是对祖国艺术百花园的一大杰出贡献。其后,《敦煌古乐》的成功上演又使敦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走向得以深刻和丰富。乃至近年来连连创作的大型舞剧《苏武牧羊》、《悠悠雪羽河》、《情系万佛峡》、《扎西德杰》、《大梦敦煌》等等,使敦煌舞的繁荣更具有了璀璨的前景。
陇剧艺术也是我们当代甘肃艺术工作者在发掘整理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一次巨大创立。陇剧在创作过程中,在整理发掘原有陇东道情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立新板式,丰富伴奏音乐、打击乐的工作,在创立自己的表演程式上,除了继承和借鉴其他剧种各行的表演外,创造了风摆柳、地游子步、侧身摇摆系列动作等新的程式,使其在表演时具有了自己浓郁的特色。50年来,陇剧渐趋成熟、定型,并产生了一大批的剧目,如《枫洛池》、《草原初春》、《万家春》、《旌表记》、《天下第一鼓》、《胡扬河》以及最近创演的《敦煌魂》等等,扩大了陇剧的影响,并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了陇剧艺术。
《花儿剧》也是我们甘肃新诞生的剧种。它在甘肃民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花儿”基础上,博采其他民歌小曲形成,唱词多以“花儿”的结构方式为主。音乐以花儿曲令为基础,道白采用临夏的方言土语,在表演程式中吸收回族舞蹈的“摇头”、“垫步”等语汇,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从小戏《试刀面》开始,我们甘肃的艺术工作者就一直尝试如何将“花儿”搬上舞台,由单一的演唱变为能载起一定故事情节的戏剧载体。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近十多年来,创作上演了大型花儿剧《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雪原情》,大大拓展了花儿剧这个新型剧种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渐渐走向成熟。但其在戏剧程式化的路子上,似乎还要走完一大截子,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需要我们甘肃的艺术工作者去继续努力、创作、拼博。
“南木特”藏戏是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语剧种。20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于夏河拉卜楞,曾被称为“甘南藏戏”,因为所演剧目、唱腔、表演、舞台美术均与西藏藏戏不同,成甘南藏族地区的一个独特剧种。1954年,夏河南木特藏戏队来兰州参加西北五省区民族民间文艺会演,演出《智美更登》,受到热烈欢迎和重视,从此,南木特藏戏流行于甘南藏区。1958年,南木特藏戏被视为迷信活动遭到禁演。1962年后又有过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很快又因十年浩劫再度陷于停滞。粉碎四人帮后,南木特藏戏重见天日,并从寺院走出,在民间得以演出和流传。新时期以来,甘南藏戏进入了长足的发展时期,现在甘南已有州藏剧团等专业、业余演出队伍20多个,上演了十多个南木特藏戏的代表剧目,如《松赞干布》、《降魔》、《达巴丹保》、《努达美》、《朗萨雯波》等。这些藏戏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区,以丰厚的藏文化为基础,表现形式多方吸取了藏民族所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如歌舞、曲艺、说唱,同时又大胆地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甚至加入了一些特技性的表演,大大增加了戏剧的可视性、观赏性,已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势早已为人们所关注、所赞赏。但南木特藏戏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还存在许多局限,需要做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此外,我们还有别具特点的西部京剧、西部歌剧、西部秦腔,我们甘肃三个特有民族的文化艺术等,这些也都是我们甘肃的特色文化,是我们陇原的艺术家珍。
我们知道,艺术所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电视机信息网络等的普及,任何艺术品种都不可能再充当“白马王子”了,它们已失去了文艺市场的大部分,而舞蹈、戏曲只能与歌舞厅、游戏厅及其他兄弟艺术竞争那剩余的市场份额。这种激烈的竞争主要靠的是各自的艺术特色。这好比各地的风味食品,无论麦当劳、肯德鸡怎样火爆,终究不能代替我们甘肃的手抓羊肉、牛肉面一样,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我们文艺工作者肩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使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而更要强化我们的自觉意识,努力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佳作,写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章。
我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全体专业和兼职(特聘的)研究人员,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视觉放在甘肃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史料文献和历史遗存上,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我省独有的艺术品种和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剖析,在此基础上编选了这个集子,也算是我们一次小小的成果展现吧。当然,其中每一篇文章,不能说就是尽善尽美,难保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正虚怀以待,期盼着中肯的批评和指教。
马自祥
2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