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陇原艺术探析
1775800000013

第13章 试谈陇剧艺术

段建成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宋元大成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明代昆腔至清代的乱弹,特别是徽班进京,京剧的诞生,更是达到了全盛的时期。在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一朵艳丽夺目的艺术奇葩盛开在新中国的陇原大地,她以独有的芳姿和魅力,倾倒了喜爱她的观众,折服了追随她的戏迷,她就是流行在甘肃陇东一代的陇剧。对于陇剧,只是记得1965年在兰州新兴剧院看的由几个小戏拍摄的电影,那时只有十来岁,戏名大都不记得,只记得一个戏叫《这不是小事》,当时什么也不懂,只是说去看电影,就很高兴,看完后,觉得还好听,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陇剧。

陇剧作为我国博大戏曲艺术殿堂的一个剧种,不过也就40多年的历史。陇剧原称陇东道情,早前由流行在甘肃庆阳地区一带的皮影戏发展而来,1958年搬上舞台后正式命名为陇剧。说到陇剧,我们不得不首先谈到陇东道情,陇东道情的历史比较久远。早在唐代,陇东地区的观、院就盛传《九真》、《承天》等道曲,当时是用于传播道家的思想教义,因此称它为道情。到了宋代又发展成为有歌有白,歌、白相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因此也称为渔鼓道情。到了明、清,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逐渐吸收了本地民间音乐的一些特点,增加了二股弦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衍变为成熟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的题材非常丰富,剧目数以百计,主要有《照明珠》、《乐毅伐齐》、《孝廉卷》、《葵花镜》、《郑重和番》、《罗通扫北》、《假银案》、《俱家福》、《三春馆》、《镔铁剑》、《双报恩》、《追风骥》、《飞龙剑》、《三月会》、《报复楼》、《竹林会》、《玉山聚将》、《斩张会》、《避尘珠》、《紫霞宫》、《征金川》、《牡丹图》等,主要以皮影的形式在陇东的环县、华池、庆阳一带进行演出。清朝同治年间,著名的陇东道情艺人解长春带领他的皮影戏班在宁夏、内蒙、陕北一带流动演出多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赞赏。解长春毕生至力于研究演唱道情和皮影戏的改革出新,他将原来道情演唱音乐中用作伴奏的乐器二股弦改制成为四弦,这就拓宽了乐器的音域,并且在音色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提高,他又在木梆子上加了个小铜铃,每敲一下,梆铃并响,称作“水梆子”。这一时期陇东道情进入了兴盛时期。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再加上艺人们的辛勤创造,陇东道情和其他剧种一样,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演唱流派,如道情艺人史学杰、敬廷玺、敬乃良、马如川等演唱的环县南部道情,唱腔委婉细腻、清新流畅,长于表现抒情的题材;而解长春、徐元璋、魏元寿、梁世仓等演唱的环县北部道情,唱腔高昂激越,质朴纯厚,长于叙事。这对陇剧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陇剧是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经过继承和创新发展建立起来的。早在1956年的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汇演上,甘肃代表团以坐唱形式演唱了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1957年,庆阳县秦剧团借鉴皮影戏的表演程式大胆创新,以真人在舞台上试验演出现代戏《刘巧儿》和传统戏《杀庙》首获成功,受到好评。1958年环县秦剧团又实验演出了《金碗钗》、《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湾》、《杀庙》等剧目。1958年深秋,西北三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甘肃省秦剧团演出了陇东道情传统剧目《二姐思春》、《吵宫》和现代戏《六姑娘》,张掖地区人民秦剧团演出了陇东道情现代戏《最后的钟声》,庆阳县秦剧团演出了陇东道情现代戏《新媳妇不见了》,都受到了专家的好评,群众的欢迎,领导的肯定。1959年由甘肃省陇剧团演出的大型历史创作剧《枫洛池》进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演出活动,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艺术界和知名人士对道情剧的诞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年它被命名为陇剧。

陇剧从它诞生到现在,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这40年里,陇剧从仅仅只是流传于陇东一带的道情,发展演变为有影响,并为广大群众接受欢迎,且取得辉煌成就的戏曲剧种,它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程式,放射出奇特的光芒。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倾倒众多戏迷,乃至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剧种,我们对它的艺术理论的研究,却是远远落后于艺术实践所达到的水平,更谈不上研究的高度。

我们研究一件事物,可以指出许多现象上的特点,作许多并列式的论述,但要涉及事物的本质,却必须作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揭示并掌握事物的本质现象,然后找出贯穿一切特殊现象的红线。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分析概括出特定对象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也要揭示对象的各个历史形态,研究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丰富的现象,从而找出它的发展衍变规律,以便更自由地掌握、驾驭它。我们研究陇剧,就是遵循以上规律来进行研究。人们常说,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作为甘肃地方剧种的陇剧也不例外,比如陇剧音乐中大量运用帮腔合唱,还有陇剧中的“太平鼓”表演,就综合了歌、舞、造型等艺术门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陇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剧种,它是具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一般特征的。这个一般特征就是我们常说的——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

陇剧由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成,因此她比起代表中国戏曲最高成就的京剧,和中国戏曲最古老历史的秦腔,以及中原大地最有影响的豫剧来说,虽然同属戏曲,但在内容和形式上确是不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陇剧和京剧、秦腔、豫剧有明显的区别。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美学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西方表现派的理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是内容压倒形式,西方美学中常说到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但我们看到,真正的表现艺术,则形式的因素常常重于直接描写的对象的内容,或者并不表现一种具体的对象,而其内容就凝结在形式之中,如京剧、秦腔、豫剧就是以形式直接取胜。而陇剧确不同,因为它由皮影戏改编而来,1958年以搬上舞台后才由真人扮演,因此作为表现内容的形式,也就是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对于陇剧来说,实际上等于是没有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程式化是一切表现艺术的共同特点,凡是动的艺术,都有一定的程式,所谓表现艺术的程式,实质上是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但是,陇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的程式确有不同,它是表现与再现结合的程式,它的程式既有一定的表现因素,又有一定的写实因素,故它的程式化是有一定的生活根据,是生活的程式化,因此像京剧、秦腔、豫剧等中国戏曲原有程式对于陇剧来说限制相对较少,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演起来就比较容易,演出的比重相对传统戏来说也多一些。京剧、秦腔、豫剧由于它们原有的程式,因此在内容上常常是比较通俗的,而且常采用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所以它们的剧本改编的多,创作的少,如像《三国戏》、《水浒戏》等。观众在很快地掌握了内容以后,主要是领略欣赏戏曲艺术本身的意境,说的确切些是需要结合形式来欣赏内容的。因此,京剧、秦腔、豫剧等中国戏曲艺术内容是为形式让路的,而陇剧则不同,因为她受中国戏曲程式化的限制较少,因此它是以剧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取胜的。

陇剧由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来,因此在表演上有很多皮影的动作,比如“风摆柳秧歌步”,它是在陕北秧歌步的基础上,模仿皮影戏演出的动作,演员在前进中每走三步,上身向前后微微摇摆一次,似轻风摆柳。再如“侧身摆”也来自皮影戏,演员在亮相时,身体呈侧面站立,双手前高后低,前手手心向上为阳,后手手心向下为阴,在演员身体前后摆动时,或两手上下交替摆动,或双手前后伸缩,或单手摆动请安、下跪或摆动侧身拭泪等。又如“地游子步”也是模仿皮影戏,演员在走圆场时先坐腰,后提身,脚尖着地,稍一停顿,用碎步走S形,身体随S形的转弯,起伏弯曲,此步法可前进亦可后退。还有陇剧中的睡式,也是模仿皮影戏,就是小生、小旦在睡觉时坐在椅子上,上身从右向左成圆圈状微微摇摆,摆动时不得塌腰、耸肩。

陇剧是由皮影戏发展搬上舞台的,中国戏曲原有的表演程式陇剧本身并不具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陇剧中的诸多表演手段,大都是从京剧、秦腔、豫剧等剧种的表演程式中经过筛选,根据陇剧的特点而择用的,但它最基本的表演手段还是保留了皮影戏的特点风格,如以上提到的“风摆柳秧歌步”、“侧身摆”、“地游子步”、“睡式”等特殊身段与技巧,都是借鉴模仿皮影戏的演出而来。陇剧在借运用其他剧种的表演手段时,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特点,它是在充分考虑到自己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采用别家的表演手段的,它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手段是为了丰富、突出、完善自身的表演风格,对于不适宜自己表演风格的手段陇剧是不采纳的,如秦腔中的“抖马”、“拉架子”、“吹胡子瞪眼”,在陇剧表演中就没有吸收。这种围绕自己的既定中心,择各家之长于一身的做法,是陇剧表演走向成熟的主要途径。

中国戏曲在表演技巧中讲究唱、做、念、打,称为“四功”,陇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新成员同样也讲“四功”。比如唱功,讲究咬字、行腔、用气,在咬字上,要求演员要有口劲。中国戏曲比较大型的剧种,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如昆曲用“吴音”、京剧用“湖北音”、而陇剧用的是“陕西话”。在做功方面,陇剧没有京剧、秦腔模拟性的动作比较多,而是根据剧情需要设计动作。念的方面,京剧中严肃的人物全用韵白,而陇剧的念白是用方言,给人以活泼亲切之感。武打方面,陇剧中的武打是借鉴武术表演,是从武术中衍变而来,但它是艺术化了的武术,实际上是把生活美化了。此外,陇剧还把民间鼓乐搬上了舞台,如“太平鼓”,丰富了陇剧的表现力,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肯定,拓宽了陇剧再现生活的舞台。

中国戏曲艺术在从前没有“导演”这个概念,中国戏曲艺术中导演的任务,演员在科班中已经完成了。在科班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学来了唱、做、念、打,一招一式,了解剧情,直到学生掌握了几十出戏并且随时都可以演出时,才能出科。因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演员对剧本不仅是忠实体现原作的关系,而且由于中国戏曲内容与形式、再现与表演的关系,演员对剧本有相当大的主动权,所以,中国传统戏曲导演的权威是很难建立的,要在演员的表演中显出导演的艺术是困难的。而陇剧则不同,由于它是由皮影戏发展而来的,原有的表演程式基本没有,因此,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所以从开始起就确定了导演制,每部戏的排练、上演,都要由导演来执导。导演制的确立,对陇剧的刻化人物以及演出的完整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陇剧比起京剧、秦腔、豫剧来善于刻化人物、突出性格、表现时代气息,这是陇剧表演艺术的特点。

当构成戏曲的诸要素具备以后,戏曲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演出之中,不论是文戏还是武戏,唱做念打俱全的戏,还是以打为主的戏,首先与观众发生情感交流的是音乐。音乐关系着剧目演出的质量,关系到剧种的兴衰。陇剧作为甘肃新生的大型地方剧种,它是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借鉴秦腔、眉户等北方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兼收当地部分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的音阶是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它有“花音”和“伤音”两类不同腔调,唱腔为板腔体,属柳子腔系。陇剧音乐中使用的陇胡、水梆子、渔鼓、尖板等乐器和在演出中大量运用帮腔,构成了陇剧音乐的音乐体系和组织形式,也是陇剧独特的风格。

陇剧从她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陇剧从皮影戏和陇东道情发展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一枝深受群众喜爱且又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它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早在1959年,一出《枫洛池》誉满京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近年来的《天下第一鼓》又载誉香港、鼓震羊城,给甘肃人民争了光。我们说,陇剧是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经过继承、创新发展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表演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具体说来,主要是它的行当不齐全,所以在剧目选择上主要以小生、小旦、小丑的戏为主,像袍带戏、扎靠戏、武戏就不能演出。当然对于一个年青的剧种来说,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的过程,我们坚信,随着戏曲改革的发展,陇剧一定会在现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取得突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舞台上看到陇剧演出的袍带戏、扎靠戏、武戏。让我们展开双臂,迎接这更加辉煌灿烂的陇剧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