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陇原艺术探析
1775800000043

第43章 中国戏剧艺术审美的现代转型(2)

戏剧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其根本的问题还是对艺术的基本特征问题的认识。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对戏剧艺术的本质的理解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戏剧艺术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传统戏剧艺术所强调的“高台教化”、“道德法庭”的认识不同,当代对戏剧艺术有了更全面和更科学的认识,尽可能多层面地展示出戏剧艺术的认识、审美、教育、娱乐的全面功能,而这些都基于理性思考下的人文精神的充分揭示。为了实现这种美学追求,将一种崭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示出来,当代戏剧艺术在观念上更重视人的存在价值,展示社会关系及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对人物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和透视来取代传统戏剧的类型化和模式化。例如,在许多新编历史剧中,就立足于当代意识,对民族文化加以反思和批判,进而探求历史的真谛和追求哲理的深度,将历史反思和人性思考结合起来。如甘肃省京剧团在1994年演出的京剧《夏王悲歌》,就从心灵深处透视西夏王这一形象的命运悲剧,在展示他作为一代骁雄的豪迈的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人性的弱点,这样,人物形象就具有了文化的内涵和深度。再如川剧《夕照祁山》就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诸葛亮和魏延这两个形象,对魏延的背叛重新作出阐释,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这些历史剧中所传达的观念,无疑是对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反思,对人物个体价值的肯定。另外,其他大批观照人生的戏剧中,如川剧《潘金莲》、《巴山秀才》等,就反思了人性和人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这些探索和尝试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加强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内蕴。

2.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突破。

除了在表现主题上实现了转变外,当代戏剧艺术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大胆创新和勇于探索。这些突破注重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的写实主义以外,出现了多种手法并存、各领风骚和异彩纷呈的局面。西方广为流行的各种现代戏剧表现手法,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等都被引进并成熟地加以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在话剧艺术中比较突出,如《狗儿爷涅槃》一开场时狗儿爷划了一根火柴,火光点燃了火把,随着光影,他身后出现了当年地主祁康年的幻影,祁康年从身后吹灭了火把,惊异的狗儿爷与他开始了对话,现实生灵和冥界幽灵出现在同一时空中。这一场景的表现手法中,象征和超现实主义的特征是极为浓厚的。在表现形式上,首先是结构上的突破。如传统戏曲的结构都要求“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单线构成,但在现代戏剧艺术中,则出现了复线、放射、回顾、分切、散点透视、无场次、意识流、散文体、展览式等多种结构形态。其次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如舞台的变化,台中之台、旋转舞台等的出现,背景注重象征性和装饰效果等等。另外,表演语言也大大地丰富了,吸收了电影、电视、摇滚乐、芭蕾舞、自由体操、时装表演等艺术的营养,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其他如音乐、服装、道具也都有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其三是小剧场的出现。小剧场形式的出现,推倒了第四堵墙,打破了观众和舞台、演员的界限,改变了观众和演员的关系,使观众投入到艺术创造之中,也成为艺术形式构成中的一员,这样就使艺术更具真实感,使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和体验。当然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方面还有更多的创新之处,但无论如何,这些创新都能紧紧把握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3.现代性指导下的创新意识。

戏剧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首先要继承传统,但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创新。只有立足于现代化指导下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才是戏剧艺术不断发展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因素。对现代化的追求是当代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一个基本趋向,这和社会大环境是一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催生了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也带来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也就呼唤着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变革。约翰·加斯纳在全面观照西方现代戏剧的各种主张与创作走向时说:“卓越的剧作家对于现实主义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加以反对,其目的则亦无二致,都是为了创造出卓越的戏剧。”这里所谓卓越的戏剧,也就是在内涵和形式上结合完美的作品。但要达到这一基本的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剧作家和戏剧工作者要树立新观念和现代意识,以此为艺术革新的指导思想。如“巴山鬼才”魏明伦所表白的“我辈不下地狱,戏剧怎上天堂”的探索决心。他还说:“探索作品是大胆与苦吟的并蒂花。”这也说明了创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艰难程度。我们之所以强调现代化指导下的创新意识,也就是为了阐明创新的根本就是观念形态的变化和革新。这不但要求戏剧艺术要突破任何禁区,敢于创新,同时也要求在创新中要充分接受和思考观众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使得创新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效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如北京青年话剧团排演的法国喜剧《居里夫人》,就是一出与传统风格和意识大相径庭的剧作,但它还是得到了广大的观众的接受,主要原因就是该剧将主人公真正地还原于生活,使我们看到了去掉光环的更真实的人。这其实就是把戏剧艺术从抽象的理性教化和政治、伦理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戏剧艺术更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因此,立足于现代化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现代转型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4.多元化的追求和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的交流的增多和加强,人们在观念上更趋向于相互认同和接受,这样,在审美上也就主张不拘一格、多元并存的局面。从艺术来看,更是如此。那么,中国戏剧艺术在审美上也必须要不断地要保持着多元化的追求和发展,以真正实现现代转型。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表现手段的多元化。关于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提及。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必须要充分利用和吸收各种艺术方法和艺术语汇。如从基本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或沉雄、或悲壮、或婉约、或清丽;有的如史诗般宏大,有的如散文般抒情,有的如泼墨般写意,有的如油画般细腻,等等。这些多元并存的风格和手法,自然会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其次是各类剧种的多元化。中国古典传统剧种以及各种地方剧种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虽然各种不同的剧种因长期以来各自不同的发展已大相径庭,但是各类戏剧艺术之间总是有其基本的相通之处,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是戏剧多元化所必需的。如越剧《孔乙己》就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色,使其显得更加丰富和饱满。此外,同一种剧种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样也就可以互相借鉴和提高,如京剧内部的京味、新海派、卫派以及西部京剧等就各有特色。其三是不同的艺术媒体的多元化。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各种艺术媒体也相继应运而生,如目前对传统戏剧艺术冲击比较大的电视、网络等新的艺术媒体,尤其是电视艺术,对传统的戏剧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提高戏剧艺术本身的审美品位,有效地利用电视这一传媒手段,以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电视、网络虽然以方便快捷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艺术享受,但和场面逼真、气势宏大的舞台效果相比,毕竟有它的不足。所以,真正的问题也就在于提高戏剧艺术自身的审美内涵,以吸引观众。我们所强调的多元化,归根结底是各种因素的结合、互相利用和沟通,这样以来,也就形成了对传统的戏剧意识格局和特征的突破,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地审视这些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5.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掘。

我们强调戏剧艺术审美的现代转型,但也不否定对传统的借鉴和继承,在充分吸收传统戏剧艺术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以创新和改进,这是戏剧艺术的现代审美特征中尤为重要的问题。对于戏剧艺术的发展而言,新的创造总是要受到自身传统的制约,但是,所谓的对传统的继承,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反思为前提,不断发现自身的缺陷,以便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相协调一致。实际上,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因为对自身传统的反思,也只有放眼世界戏剧的广阔视野,在比较和对照中正视自身的缺陷,并能广泛吸收其他国家、民族戏剧艺术的精神,使得自己传统中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得以发扬光大。在这一问题上,值得一提的是影响深远的甘肃歌舞团的舞剧《丝路花雨》。这出戏无论剧情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传统的,但它的魅力也正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展现了出来。其取材的背景敦煌文化、艺术就享誉世界,而将这样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用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其无穷的魅力。它使人仿佛回到了那富丽堂皇的时代,使人感受到了那繁华的文明的气魄。这是新时期以来,在戏剧艺术现代进程中难得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掘同样是戏剧艺术现代审美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上我们对中国戏剧艺术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社会文化和戏剧艺术审美以及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在这些分析中,我们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戏剧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了基本的思路。但问题在于,戏剧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因素,它牵涉到艺术本身的问题和艺术之外的更多问题。存在于中国戏剧艺术之外的很多“硬件”,恰恰是限制其发展的根本的因素。所以,要真正实现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现代转型,仅仅考察到艺术审美的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从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具体的戏剧体制等各个方面加以全方位的考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一使命。所以,我们的这一探索和研究只是作了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我们热切地期望有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