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千日元一杯的高级咖啡的广告刚打出来时,连东京的许多富豪也大吃一惊。不过正因为贵得离谱,因此引起了人们的特别注意。一些好奇的人蜂拥而至,都想看看这种昂贵的咖啡到底因何这么值钱?
当人们走进“TOMSON”咖啡屋,立刻会发现这里果真不同凡响——每杯咖啡都是由名师现场调制而成,独特的味道十分可口;天价咖啡的用料独特,就连盛咖啡的杯子也是从法国进口;咖啡室更是装饰得富丽堂皇好似宫殿,女招待们穿着古代宫女服饰,笑容可掬,殷勤侍候,顾客在这里得到了帝王般的享受。当顾客用完咖啡后,店员就将这只价值四千日元的名贵法国杯子包好送给顾客——这才是一杯五千日元的真正原因。当顾客来过一次之后,常常就很难忘却店内奢华高贵的气氛,自己不但下次还会光临,而且更会广为宣传,引来更多的顾客。
其实,因太高成本,这种天价咖啡是无法赚到钱的。而这家咖啡店的收益却如此之高的奥秘在于:利用天价咖啡的噱头来吸引顾客,由于店内还有许多价格不高的普通咖啡和其他饮料,这些才是真正的利润来源。而大多数顾客光顾这家店,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事实上喝的也只是这些普通的咖啡和饮料而已。
智慧金言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只有奇特的创意,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企业才会有说发展。怎样打破常规,出奇制胜,是经营者应该思考的经营之道。
便宜十、策赏罚
题解
人是经济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有利可图,就会不惧危险、不顾辛劳去获取利益;反之,当处罚重于所获,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奉公守法。因此,赏罚就成了激励人最有效的手段。
原文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①,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②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③。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④,赏罚不明,教令不常⑤,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
赏罚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⑥;政教\+⑦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⑧,廉平⑨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杀弟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注释
①兴功:建立功业。
②楚王:这里指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
③将专持生杀之威:身为将领掌握着生杀大权。
④详:审慎。
⑤教令不常:朝令夕改。
⑥劝功:建立功业。
⑦政教:政令教化。
⑧理狱:审理案件。
⑨廉平:廉洁公正(的人)。
齐桓: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不计管仲前嫌而任其为卿。
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
周公:见第四章注释。
《书》:这里指《尚书》。
译文
所谓赏罚,就是赏善罚恶。奖赏目的在于鼓励臣下建立功业,惩罚目的在于杜绝佞奸邪恶。行赏不能失去公平,惩罚亦不能丧失公正。奖赏目的明确,将士就会勇往直前,在所不惜;惩罚目的明确,奸邪就会畏惧胆寒。因此,奖赏不能形同虚设,惩罚不能肆意施加。奖赏虚设会受到有功者的抱怨,肆意惩罚则会导致正直者的嫉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因羊羹分配不均而亡国,楚怀王因听信谗言惩罚无辜而国破,必须引以为戒。
将帅掌握生杀大权。杀不该杀之人或该杀之人不杀,喜怒无常,赏罚不明,朝令夕改,假公济私,这是国家的五大危害。赏罚不明,政令就会失去权威,导致有令不行。若当斩者被饶恕,邪恶奸诈就会屡禁不止;若不该杀之人被错杀,兵士就会四散逃逸;将帅喜怒无常,就不能树立威信;赏罚不明,兵士就不会竭力建功立业;政令不合理,就无人服从;将帅假公济私,兵士就会心生异志。
邪恶奸诈不止,国家社稷就不会长久;兵士逃逸,则将少兵寡;将帅没有威信,士兵遇到敌人也不会去奋力拼杀;属下不努力建功立业,朝廷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辅佐;有令不从,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状态;臣民心生异志,国家离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
因此,杜绝邪恶奸诈,政治上就要清廉;戒除奢侈,就要倡导节俭。要让忠诚正直的官员司法断案,让那些廉洁的官员执掌赏罚。赏罚公平,则人心悦服。
若路上有人饥寒交迫,而厩中马肥猪壮,这是不顾百姓安危,只顾个人享乐的损人利己之表现。
因此,作为国君,必须先招募人才,然后论功行赏;先明令法纪,再实行赏罚。这样就能得到臣民的归顺诚服,臣民既害怕其威严,又真心对其爱戴。这样,即使不对其发号施令,他们也会自觉行动。若赏罚不公,忠臣就会死于无辜,而奸臣无功也可得到重用。
论功行赏应不计前嫌,因此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的辅佐;惩戒处罚也不应论亲疏,所以周公处死了他的亲弟弟而受到世人的赞颂。《尚书》上说:“不偏爱,不袒护,国君治国之路就会平顺无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活学活用之一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韩非子说:“夫赏罚之道,利器也。”即是说,赏罚是最厉害的治国工具。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公司,都必须有现实利益的驱动。恰当地施行赏罚,可以有效地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会使得众人不辞劳苦,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也不用监督,就能使下面的人自觉遵守制度、法令,做到令行禁止。同时,恰如其分的赏罚制度让人做到不令而行,管理成本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善用赏罚双刃剑
汉高祖刘邦登上帝位后,第一批封赏了二十多位功臣。其余的一些文臣武将都自恃有功,唯恐封赏不公,因此长期议而不决,封赏之事就停下来了。
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闲游时,远远看见一群将领围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见此情境,刘邦心里顿生疑虑,便召来张良询问。张良说:“当初起于平民百姓,依靠这些部属夺得了天下,今天陛下已贵为天子。但所分封的对象都是故交旧友,遭到诛杀都是以往与陛下有仇怨的人,将军们心中不平,因此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刘邦感到非常不安,问张良有何对策。张良说:“陛下平时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雍齿曾多次让我难堪,他是我最讨厌的人,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张良说:“臣以为陛下首先就要封雍齿为侯,那么其他大臣自然就会心安了。”
于是刘邦马上下诏,封雍齿为侯,群臣们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如果奖赏使用不当,不仅无法激励大家的积极性,反而会引起抵抗情绪,甚至产生反叛,这时奖赏就成了毒药。老子说:“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奖赏不能离开公平的原则,只有功赏相当,标准恰当,得到大家公允的奖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作出奖赏的决定前,对属下的工作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任何疏漏都有可能引起不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管理者的主观评价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并且无任何疏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明确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在公开、公正的条件下,以可衡量的标准作出的评估,其公平性就不会产生质疑。
当然,光有奖赏尚不能解决激励的所有问题,同时还需要有处罚手段来配合。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有一次,鲁国国都附近的山林失火,当时正在猛刮北风,火乘风势迅速向南面蔓延,眼看就要烧到都城了。鲁哀公十分着急,想要亲自带领大家去救火,可身边的人却都没有。
原来,大火把山林里的野兽都烧了出来,大家就乘机去追逐猎物,而就要发生的火灾,却无人来火。
情急之下,鲁哀公急忙召见孔子商量对策。孔子说:“捕猎野兽有趣又不会有惩罚;救火却是又辛苦又天好处。这就是没人来救火的原因。”哀公恍然大悟说:“对呀!”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如果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奖赏很快就用光了。目前这种情况,只有下令不救火者一律问罪。”
于是哀公下令说:“有意不来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论处;出外打猎而躲避救火者,比照私人宫禁之罪论处。”此命令公布以后,来传遍都城,大火已被扑灭了。
智慧金言
没有赏罚措施之前,鲁国人见火不救,而在处罚命令公布以后,却能不令而行。救不救火完全是利益使然。能清楚个中缘由,孔子确实是个洞悉人性的圣人。并且,孔子熟知赏罚转化的玄妙,在奖赏有困难的情况下,他能灵活运用处罚达到同样的效果。他的办法,十分值得研究管理技巧的人深思。
别出心裁的奖励
在IBM有个非常受员工欢迎的传统:每年都会为业绩突出的销售人员举行隆重的颁奖活动。为了表示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活动通常安排在著名的旅游胜地,比如神秘莫测的百慕大或情趣盎然的马略卡岛等。
在颁奖活动中,工作业绩列前85%以内的销售人员都将受到表彰,而业绩名列前3%的销售人员还将荣获“金圈奖”,颁奖仪式的隆重程度可以与电影金像奖媲美。对于那些有幸多次荣获“金圈奖”的人而言,就更能增加荣耀感,他们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热情。有几个“金圈奖”获得者就曾在以往的工作中二十次被评选进入“100%俱乐部”。
在颁奖活动期间,还会分几次放映获奖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纪录片,片长约占五分钟左右,制作水平赶得上专业影视公司,让获奖者们体会到了明星般的待遇。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颁奖活动中,自始至终公司的高级领导一直参加,对员工更是无形的鼓励。
智慧金言
相比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则显得更大。IBM以隆重的活动形式.让优秀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被尊重、受重视等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积极、更加尽力,为企业的发展奉献源源不断的动力。尽管精神激励的方法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要达到激励目的,就一定要重视人的深层心理需求,充分去满足这种需求,会起到激励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学活用之二
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
赏罚的唯一依据是功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除此之外,毫无任何理由和条件可以充作赏罚的依据。同时,赏罚必须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以保持其严肃性。诸葛亮把不恰当的赏罚视为危害国家存亡的五种祸患,绝非危言耸听。
坚守法律的大理少卿
唐朝的戴胄,品行正直,精明能干,善于理顺各类文书簿册。贞观初年,大理寺缺一名副职,唐太宗说:“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戴胄清廉正直,就用他吧!”于是当日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
有一天,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太宗召见,匆忙之中,忘记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出门时方才发现。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提出:“监门校尉失职未发觉,应当判死罪,长孙无忌为功臣,处以相应罚款即可。”
这个案子转到了戴胄那里,他见封德彝审判不公,便上书太宗:“监门校尉未发觉与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性质是一样的。臣子在帝王面前都不能有什么失误。法典明确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要是考虑长孙无忌的功劳,那也没什么不可。但如此大罪,无论怎样也不是仅仅罚款就能了事的。”
唐太宗觉得戴胄言之有理,便下令对二人重新论罪,在戴胄的努力下,最终赦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维护了法律的公平。
不久之后,朝廷大兴选贤纳士,有的士人假报出身家世或假造资历,希望获得委任。唐太宗为了严肃考场纪律便下令对于这些作弊者处以极刑,自首者除外。不过,在立法上,作弊者罪不当斩,于是很多作弊者被查出之后,戴胄并来按照皇上的意思处以绞刑,而是直接选择了流放。他的这种做法尽管符合法律,但让太宗感到脸很无光彩:毕竟自己曾经昭告天下,一旦发现作弊者立即处死,如今戴胄却选择了流放,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大大损害了皇帝的威严。
于是,太宗找来戴胄责问道:“朕下了命令,作弊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但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不是有意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戴胄见皇上很气愤,并不害怕,而是坦然地说道:“对于这些人,陛下若自己决定处斩,那微臣无话可说。但既然这些案子如今是微臣在审理,那微臣唯一能够遵守的,便是法典而已。”
太宗见他拿法典来压自己,更加气愤:“你是恪守法典了,但朕的颜面何存?”
戴胄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据臣所知,法律是管理天下人的工具,因此必须有其必要的威严,才能令人信服。如今假如陛下的一句话就要违背法律,令其丧失公信,那天下如何管理?况且,陛下下此命令只是一时激动而已,冷静过后也认为这样不妥,故才把案件交由大理寺依法处理,这恰是陛下的圣明之处啊!而微臣也不过是在按照陛下的意图,真正替陛下珍惜法律的公信力。”
唐太宗一听,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对戴胄笑道:“爱卿啊,你说的没错!是朕运用法律有失误,你能把它更正过来,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智慧金言
作为唐代“最高法院”的法官,戴胄坚持以法典规定为判案的原则,不惜顶撞太宗,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戴胄不是一个愚忠的臣子,这样的出发点,缘于他深明大义,懂得法律的严肃性,懂得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将带来的后果。正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只有保证了赏罚的公平有效,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公平,更要有效
日本电机公司的情报科长一向成绩卓著,但有一次居然将一份错误的市场调查报告上报给了领导阶层,公司领导者以此为据,作出了错误的决策,由于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这样严重的错误该如何处理?总经理思来想去,觉得在这件事上,确实难以认定是由于情报科长失职,还是因偶然的疏忽造成的。若情报科长根本不称职,处罚他是理所当然的;但也许是一时大意而判断错误,如果这样把他撤职的话,一个人才就会因此而消失,况且立刻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来接替这个职务也并非当事,势必会影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