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所谓的“爱兵如子”并不是拿来做做样子的,而是要真正从内心去感同身受,从小事上去关心属下,不然的话,不但不能达到激励部下的效果,还可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
有这样一位将领,他时刻都在强调自己十分关心士兵的日常生活,而他也的确经常查看士兵的饮食起居,看起来好像一切都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完美。
不过,在一次对厨房的检查中,这位将军提出要亲自尝一下士兵们的饭菜。他径直来到一口汤锅的旁边,舀了一勺汤。
正当他要把这口汤送到自己嘴里时,旁边的士兵拦住了他,未等士兵开口说话,将领心里已经乐开了花,他以为对方之所以拦着自己,纯粹是因为自己“爱兵如子”的戏码已经做足,让对方感动不已。于是,将领便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什么都别说,我今天一定要尝尝战士们每天都在喝的汤。只有同将士们甘苦与共,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将领嘛!”说着,便不由分说地喝下了这勺汤。
“呸!这是什么汤?那么难喝!”汤刚刚入口,便被将领都吐了出来。吐完之后,将领生气地说:“这汤是谁做的?简直像刷锅水!”
刚才试图阻拦这位将领的士兵小心谨慎地说道:“将军,汤是我做的。可您刚才喝的,的确是刷锅水。”
只将“爱兵如子”作为口号来喊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是关心部下,因此才会闹出把刷锅水认成汤的笑话。相反,那些真正把士兵放在心上的人,常常从细节上关怀、体恤部下,只要是自己能够为他们做的事情,不管再脏再累也毫无怨言。也只有这种真心的行为,才能换来士兵们的爱戴和敬仰,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死心塌地。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真正的爱兵如子,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
吴起是卫国左氏人,对于军事有着过人的天赋。他带兵打仗,往往能凭借出色的才能扭转败局,获得最后的胜利。当然,吴起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因为出色的指挥和战争思想,更重要的在于他拥有一支能够完全贯彻主帅的意志,并且甘愿为了主帅牺牲一切的部队。这样的部队无疑是最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因为他们的脑海中除了获胜还是获胜。
这支部队之所以拥有超高的凝聚力,源于吴起对属下无微不至的关怀。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能够为士兵做的,他都可以毫不计较地替对方解决。有一次,吴起率领的魏军前去讨伐中山国,在行军途中,由于环境恶劣,许多士兵的身上都长了毒疮,疼痛起来十非常难受。得知这一消息后,吴起马上下令原地休息,命随军医师就地医治。但是医师带的草药实在有限,根本无法有效地解决毒疮问题,且他们当时所在的地方十分偏僻,要找草药也并非易事。
看着疼痛难忍的部下,吴起心急如焚,他赶忙召集医师,商讨应对措施。众人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最原始的方法——用嘴将毒疮里的脓血吸出来。这当然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但操作起来太不现实了。试想,谁愿意用嘴去吸对方毒疮中的脓血呢?这恐怕连医师们都不肯,更何况那些只懂打仗的士兵呢?
出人意料的,听到这个方法之后,吴起居然迅速走出帐外,找来一个毒疮发作得最厉害的士兵,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为他吸脓血。要知道,毒疮是又脏又臭的东西,可吴起却全无半点为难的表情,很快为这位士兵将毒疮里的脓血吸了出来。整个过程中,所有士兵无不默默注视着自己将领的一举一动。
为第一个士兵吸完脓血后,吴起随即又找来另外一个毒疮发作得很严重的士兵,准备继续为他吸脓血。这时,其他的士兵纷纷激动地站了起来,找到自己身边长有毒疮的人,学着将军的样子为他吸毒。而那些随军医师则主动出去寻找草药,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足够的草药。尽管回来的时候个个伤痕累累,可他们顾不上自己的伤痛,立刻为脓血已被吸净的伤兵敷药。
就这样,在吴起的带领下,长了毒疮的士兵们及时被医治痊愈。不仅如此,通过这件事,整个部队的士气大振,在后来的战斗中屡屡获胜。
智慧金言
要想表达对一个人的关心,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关键在于体现在行动上;不是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老子曾教导我们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从细节着手,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就做不好大事,也就不能做大事,不是吗?
四十六、威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①,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法,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②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注释
①重足俯听:并足战立,垂头听话。
②穰苴:古代军事家。
译文
将领统率千军万马,士兵们拢肩摒息、并足垂听,没人敢仰脸看将领,这是因为法令制度严然。若将领没有刑罚条令,士兵不讲礼节仁义,即使地位显贵而拥有天下,且财力雄厚称四海,最后仍不可避免灭亡的,是夏桀、商纣这样的人。尽管是平民,但发号施令、进行奖赏和惩罚,而人们不敢违背命令的,是孙武、穰苴这样的人。所以法律制度不能轻视,将领的威严也不能违背。
活学活用
素有“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美国第一勇士”之称的巴顿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驰骋于北非沙漠,立下累累战功。但是,与他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不同的是,他近乎无情的军纪和训练,则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
那么,巴顿将军究竟制定了哪些苛刻得令人难以接受的军纪呢?例如,他规定士兵的床前不能挂女人的画像;规定每个士兵必须戴钢盔、扎领带、扎绑腿;规定每天早上七点半开饭,晚一分钟都不行;规定每位士兵都不能掉扣子……为此,不少士兵在背地里大发牢骚,痛骂巴顿冷血无情,然而,巴顿仍旧一如既往地执行他铁的纪律。在他看来,军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有顽强的战斗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平时一旦有丝毫松懈,在战争中丧命的几率就会变大。正因为巴顿严格的军人作风,他所带领的军队成为二战期间美军伤亡最小的军队,士兵们也因此慢慢理解了巴顿将军的良苦用心。更何况,巴顿并不是只单纯要求士兵如何如何,而是以身作则,和士兵们一起遵守各项军纪。士兵们眼见身为将领的巴顿都能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的牢骚就都变成了无言的服从。
1942年3月,巴顿被调任美国第二军当军长。因为第二军是由新兵组建的部队,军纪十分涣散,在整个美军中都是出了名的差。巴顿一上任,就从严格军纪抓起,制定了种种近乎苛刻的纪律,其中一项就是戴钢盔。他要求每个士兵包括护士在内,都必须戴钢盔,哪怕是上厕所,也不能摘下。当时,不少官兵认为这一规定是“无理取闹”,也就没把它放在心上,平日依然我行我素、衣衫不整。没想到巴顿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只要是他下达的规定,就一定要严格执行!
既然官兵们不自觉执行,那就强制实施。于是,巴顿每天都抽出时间到军队中转悠,专门抓那些不戴钢盔的人。他检查得相当仔细,从军营到食堂,再到厕所,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一天,他走到厕所附近时,刚好发现一个没戴钢盔的人走进厕所,他就在厕所外“守株待兔”。等到那个士兵出来后,他让士兵领他到自己所在的军营,结果在那里一口气抓了二十五个没戴钢盔的士兵。巴顿让这些士兵一字排开,厉声训斥道:“任何一个不严格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令我无法容忍。我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要么罚款二十五美元,要么把你们统统送上军事法庭!我郑重警告你们,送上军事法庭是要被记入军事档案的,这将成为你们军人生涯的一个污点!”士兵们听了,立刻乖乖地戴上钢盔,并交出二十五美元。如果因为没戴钢盔就被送上军事法庭,未免也太小题大作了,但大家此时已知道巴顿将军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谁还敢冒那个险呢?
没过多久,此事便在全军上下传开了,大家再也不敢散慢了,整个军容焕然一新。艾森豪威尔将军前来视察第二军时,他难以置信。他饱含赞赏地对巴顿说:“曾经有人向我告你的状,但我现在不相信他们,只相信你!”这无疑是对巴顿最大的肯定。
巴顿将军对士兵的严格不仅体现在军容军纪上,还有对士兵精神面貌的严加管教。他对在前线战斗的士兵关爱有加,时常到前线的医院看望受伤的士兵。一次,巴顿来到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医院,和那里的伤兵愉快地聊着天,在整个军队中,巴顿最敬佩的就是这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士兵了。正聊着,巴顿偶然瞥见一个窝在角落里的伤兵一直不声不响,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
巴顿把他的主治医师叫来,向他详细了解了这位伤兵的情况。原来,这位伤兵名叫查尔斯·库尔,刚刚当兵八个月。严格来讲,他并没有负伤,但总对医生说感觉不舒服,医生在给他做了详细检查之后,在他的病例上写道:中等忧郁型精神病。
巴顿听后,马上火冒三丈,他用凌厉的目光注视着库尔,问道:“你年纪轻轻,得了什么精神病?”库尔被巴顿这么一问,吓得连话都说不好了,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害怕听到炮响,一听炮响……我的腿就发抖。”此刻巴顿已经愤怒到极点了,他抓住库尔的衣领,并把手上的白手套摘下来,一边抽打他的脸一边骂道:“胆小鬼!我这里躺的都是伤痕累累的士兵,没有像你这样的蠢货!”说完,他用力把库尔推出帐篷,用命令的口气向院长吼道:“我不允许像他这样的狗杂种在这里鬼混,不管他受得了受不了,你马上把他派往前线!”之后,他又直视着库尔的眼睛说:“现在最适合你的岗位是前线,而不是这里,像你这种没出息的孬种,应该去前线好好磨炼一下!”
就这样,害怕炮响的库尔被巴顿硬逼着奔赴前线,开始了枪林弹雨的生活。但自从这件事后,库尔反而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战士,并获得了一枚紫心勋章。此时,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没有巴顿的严加管教,或许他现在还窝在帐篷医院,做那个害怕炮响的可怜虫呢!
智慧金言
所谓“严师出高徒”,巴顿将军带领的军队之所以能成为美军中伤亡最小的军队,和他严格军纪、执法如山的作风紧密相联。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候,对自己严格要求都不会错!如果你要求自己达到一百分的水平,即便做得不够好,也能达到八十分以上的程度;可是,如果你仅要求自己达到八十分,那么,你兴许刚刚达到及格线。孰好孰坏,相信大家心里已非常清楚。
四十七、东夷
原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②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③,问起则隙④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注释
①东夷:东边的少数民族。古代将四方边境之少数民族统称夷狄,除东夷外,西边的称西戎,南边的称南蛮,北边的称北狄。
②堑:天然形成的险阻。
③行间:遣派间谍进行颠覆工作。
④隙:误会。
译文
东边少数民族的特性是:轻视礼教、缺少道义,剽悍急躁、擅长争斗,依靠着高山并凭借着海洋,倚仗险要的地形来保护自己,内部上下团结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无法图谋攻打。如果上层有叛乱而百姓离心,就可以进行颠覆,使他们产生纷争,再用仁义道德来招抚他们,或用强大的军队去攻击他们,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活学活用
夷夏之防,历来是古代中央王朝治国方略之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4篇,都是诸葛亮对怎样制佚当时给蜀国造成不安定因素的少数民族所制定的策略,对东夷要乱中求胜、对南蛮要速战速决、对北狄要以逸待劳、对西戎要等待“鹬蚌相争”的时机,这在军事中同样有可以借鉴之处。
公元前314年,燕王受到相国子之及其党羽的愚弄,将王位传给了相国子之。相国子之执政3年,燕国大乱,各宗族的人都非常痛限子之,燕国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决定进行谋反。此时,有人劝训齐宣王攻打燕国,可是齐宣王并未起兵,只是派人转告太子平,说自己愿意为太子效力。于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纠集党羽包围了王宫。可是谋反却以失败告终,太子平及将军市被殉难,同时也造成燕国数月的内战,死伤无数,燕国百姓怨声载道。看见时机成熟的齐宣王马上发兵10万攻打燕国,而燕国的百姓早就对此深恶痛绝,齐兵一到,就开城迎接,燕国的3000里疆士就这样被齐宣王得到了。
诸葛亮所提出制伏东夷的策略,其实和齐宣王智取燕国是异曲同工,其中之精髓就是“乱中取胜”4个字罢了。
四十八、南蛮
原文
南蛮多种①,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②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③也。
注释
①多种:多族,意谓繁多。
②失意:与自己的意愿不符合。
③久师:长时间作战。
译文
南边的少数民族数目繁多,其本性不能被教化,常纵横联合而结成利益团体,失去利害关系就相互攻打。他们居住在山洞中依靠着山峰险阻,一些聚集在一处,一些分散在各处,西方至昆仑山,东方则到达大海,大海中盛产奇货,因此人性贪婪。春夏之时多疾疫,快速作成有利不可长期作战。
活学活用
建安三年,诸葛亮兵伐南方不毛之地,虽然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至今,但险山恶水、毒蝎狼虫这些恶劣的条件也使蜀军损失不少,加之远离本上作战,军饷粮草消耗巨大,诸葛亮才总结出了“利在疾战,不可久师”的经验。
汉武帝曾发起对匈奴的讨伐战争,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一直到公元前119年,历时15年之久,尽管最后获得了“漠南无王府”的战争胜利,使匈奴远逃,不再来犯,可是为了支援旷日持久的战争,汉武帝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征募了过量的兵役,耗费了过多的军费,最终导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惨烈局面。尤其是农民的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