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保卫列宁格勒
17838600000015

第15章 生命线之战(1)

在这种情况下,波罗的海舰队及守岛部队在德军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是很正常的事情。苏军从汉科半岛经海路撤向列宁格勒,芬军进驻汉科半岛。从此,德芬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的出海口。

11月下半月,城市居民普遍陷入被饿死的状态,燃料也快用光了。从11月14日至28日,苏军向该市空投了1200吨高热量食品。除了空中运输外,列宁格勒依靠的主要是拉多加湖上的一条运输线,这也是惟一的一条运输线。

突破阵地上的“骷髅”师官兵真的变成了骷髅:有些士兵被炸断了手腕还在战斗,有些士兵打光了子弹就用牙咬,咬到后来,满嘴的牙没剩下几颗。甚至有些士兵在战斗时疯了,不管是谁,胡乱进行扫射。

屈希勒尔并不惊慌,他指挥杰米扬斯克的德军各师坚守阵地,并命令外围德军加强对苏军的攻击,以减轻合围圈内的德军压力,同时出动航空兵给予支援。在他的指挥下,守在杰米扬斯克-热勒夫的德军击退了苏军一次次的攻势。

早在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利耶帕亚沦陷后,塔林基地就开始告急了。塔林在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南岸,它是爱沙尼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波罗的海惟一的不冻港,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1940年7月,苏联海军把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从喀琅施塔得搬到爱沙尼亚的塔林。

波罗的海舰队放弃里加后,舰队主力都转移到塔林。若塔林失守,舰队只能再撤往喀琅施塔得,舰队会被困死在那里。

塔林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防御正面宽120公里。7月22日至8月15日,波罗的海舰队工程处修筑了50公里长的防御工事,并在所有桥梁上布设了地雷。

1941年8月5日,德军第18集团军抵达塔林远郊,两日后,抵达塔林东面的芬兰湾沿岸,切断了塔林至列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苏军第8集团军第10步兵军(第10、第18、第22师)撤回塔林,第11步兵军撤到纳尔瓦。

塔林基地的陆路交通被切断后,沿岸航道受到了德军火炮的轰击。当时,塔林守军的实力不弱,拥有2.7万人,都投到了第一梯队,其中海军1.6万人。苏军拥有舰炮、岸炮和高炮280 门,其中97门为舰炮和岸炮,苏军海军航空兵拥有85架飞机。

8月20日,德军发动了进攻,苏军炮火对德军进行了猛烈的轰击,双方展开了激战。

8月25日,德军突破了东段防线,直接威胁舰队基地。苏军司令部马上派第10军在市内修建街垒,以保障各部队向上船地点集结,舰队相应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8月27日,塔林港内的1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6艘潜艇、9艘扫雷舰、35艘扫雷艇、4艘鱼雷艇、10艘猎潜艇、8艘护卫艇、12艘警戒船和82艘商船向喀琅施塔得方向突围。

为了尽快把部队撤走,舰队把运送守军的舰船编为4个护航运输队,而舰队兵力分为3个机动队:主力舰队、掩护舰队和后卫舰队。主力舰队负责护卫第1、第2护航运输队通过尤敏达尼纳角—戈格兰岛;掩护舰队负责护卫第2、第3护航运输队从克里岛安全到达瓦因德洛岛;后卫舰队负责从后边护卫第3、第4护航运输队。

两艘苏军潜艇被派往赫尔辛基以南海域隐蔽,一旦发现敌舰,马上发起进攻,这两艘苏军潜艇的任务是拖住德舰。另外,苏军航空兵负责在戈格兰岛以东空域掩护舰队的撤退。

为了欺骗德军,8月27日午后,苏军第10军发起了大反攻。下午16时,各部队纷纷登船。

8月28日14时,苏联第1护航运输队出发了。50分钟后,第2护航运输队驶离港口。接着是第3、第4护航运输队。16时左右,3支战斗舰队起航。晚22时前,3支战斗舰队与护航运输队在海上形成了编队,所有舰船排成15海里长的纵列驶向列宁格勒。

从护航运输队驶离芬兰湾的那一刻起,直到夜幕降临,苏军舰艇和运输船不断遭到德军的空袭。18时,运输船“埃拉”号触雷沉没。

18时25分,“瓦尔德马斯”号破冰船被德机几枚炸弹击中后沉没。“维罗尼亚”号运输船也遭到德机轰炸。夜色降临,塔林附近海域出现了一片火海,几艘苏军舰船燃起了大火。不久,又有几艘舰船被德机炸沉。

晚上,舰艇上的苏军不敢松一口气。来自水中的危险更加可怕:德军布设了大量锚雷,苏军很难在晚上发现漂在水面上的锚雷。有时,舰艇在两枚锚雷的缝隙中驶过,水兵们用手把锚雷从舰舷推开。扫雷舰因水雷多次爆炸经常需要修理扫雷具,这耽搁了舰队的航行速度。

不久,德军在尤敏达尼纳角炮击苏军舰队,还在芬兰礁区用鱼雷艇袭击苏军舰队。舰队强大的炮火彻底压制了德军岸炮,并击退了德鱼雷艇的袭击。

因为苏军缺乏夜晚航行所需的扫雷网,这给航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当舰艇减速航行时,苏军的破雷自卫具竟成了“捕雷具”,将水雷都拖到了舰船附近。为此,舰队司令被迫下令所有舰船抛锚停泊。8月29日天亮后,舰船继续向东驶去,德机不断进行空袭,舰队防空火力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的德机。

对于运输船和辅助船只来讲,他们既没有防空炮火,又没有战斗舰艇的高航速,更没有战斗机的掩护,一天内竟遭到100多架次德军飞机的空袭。几天后,舰队船只才艰难地抵达喀琅施塔得。

苏军共运出官兵2.3万人,死亡4000多人,舰船损失53艘,其中被德国空军炸沉18艘。这是战争期间波罗的海舰队的紧急撤退,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仍保全了三分之二的舰船:战斗舰112艘、运输船与辅助船21艘。

然而,塔林基地的失去意味着苏联海军失去了波罗的海,使芬兰湾全部落入德军之手。11月21日,苏军被迫解散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海军基地。

塔林的失陷使列宁格勒的苏军中央阵地和芬兰湾东部各阵地左翼暴露了,德军进抵伊尔别海峡南岸,苏军在该海峡的布雷失去了意义。原先苏军布设的水雷障碍反而被德海军纳入了防潜阵地配系中,苏军舰艇从西驶向戈格兰岛的航线宽度大大缩小。

此后,苏联海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开始检讨撤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苏联海军认为,塔林突围中最大的障碍是水雷。波罗的海舰队的扫雷舰艇太少,这给舰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在未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波罗的海舰队会被水雷困住。

苏联海军军事委员会决定抽调一切船只在列宁格勒附近海域扫雷,或者抽调15-20艘远洋拖船或者内河拖船扫雷。

由于德芬海军布置的水雷障碍越来越密集,苏军潜艇在敌方交通线的活动更加困难,从8月28日至9月25日,苏军潜艇被迫停止了活动。

在奥涅加湖上,苏海军不是芬兰海军的对手,苏军的表现十分糟糕。8月份,芬军在湖岸线上夺取了一个据点,打捞并修复了14艘小船,缴获了苏军6艘拖轮。芬军很快调来17艘摩托艇,建立了基地。

更糟糕的是,塔林城的失守使蒙群岛与汉科基地陷入敌方战线的大后方,尽管基地的苏军仍坚守着蒙群岛和汉科半岛,但是对于战争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蒙群岛地处芬兰湾入口,群岛面积为4000多平方公里,由4个大岛(萨烈马岛、穆胡岛、希乌马岛和沃尔姆西岛)和约500个小岛组成。蒙群岛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相望,东隔穆胡海峡与爱沙尼亚相望,群岛海岸线为820公里。

早在6月23日,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就下达了指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负责萨列马岛(厄塞尔岛)陆地防御,列宁格勒军区负责希乌马岛(达戈岛)陆地防御;波罗的海舰队负责海岸防御。”

直到德军攻克利耶帕亚和里加后,蒙群岛防御才由要塞司令海军少将叶利谢耶夫统一指挥。6月29日,海军命令波罗的海舰队:“不管陆地战局怎样,都应守住萨列马岛和希乌马岛。”

7-8月,苏军在蒙群岛修筑了260个火力点,布设了2.3万余枚地雷,修筑了防登陆障碍140多公里。

苏军在蒙群岛的守军约有23663人,其中陆军主要为第3独立步兵旅,守军装备着6艘鱼雷艇、17艘扫雷舰等,还有陆军的16个火炮与岸炮连(共213门火炮),飞机12架。

9月,德军制定了“北风”计划,就是想占领蒙群岛。德军计划出兵5万,陆军主要是第61、第217步兵师,第61步兵师作为预备队使用(它在塔林之战伤亡75%),德国海军出动巡洋舰3艘、浮动炮台6座、炮舰6艘、登陆驳船34艘、其他艇船20多艘,芬兰海军出动2艘岸防战列舰、2艘破冰船。

9月7日,德军攻下只有2个连防守的沃尔姆西岛。9-10日,德军向穆胡岛(蒙岛)发射了15000枚炮弹,投掷了3000枚炸弹,岛上工事遭到严重破坏。9月13-17日,经过连日激战,苏军1个步兵营和2个工程建筑连大部分被德军消灭,剩余苏军从奥里萨雷大堤撤到萨烈马岛。

9月14日,德军在2艘巡洋舰、2艘岸防战列舰、4艘巡逻艇、5艘武装拖网渔船、8艘小型船只的支援下,进攻萨烈马岛,苏军岸炮火力给德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德军急需攻下萨烈马岛,因为苏军轰炸机多次从该岛机场起飞轰炸柏林。

与此同时,9月13日20时30分,芬军岸防战列舰“伊尔玛林嫩”号(排水量3900吨)触雷沉没了,它是芬兰海军在战争中损失的最大一艘军舰。

激战至9月底,瑟尔韦半岛(萨烈马岛南端)的苏军只剩下15000人了,苏军决定放弃该半岛,并用鱼雷艇和汽艇把守军撤到希乌马岛。由于德军阻挠,苏军派出的艇船无法靠近半岛。10月4日下午,德军占领了瑟尔韦半岛。

10月12-21日,德军在巡洋舰“科隆”号和4艘鱼雷艇和7艘扫雷舰的支援下,攻下希乌马岛,1.5万苏军投降了。当时,苏军只有570人撤出了该岛,德军也损失了3000多人。

蒙群岛保卫战最大的意义就是迟滞了德军的推进速度。

在战争前几个月,因为苏军在西北战线的形势逐渐恶化,使得波罗的海舰队被迫转移,德军在波罗的海海域的行动相应地方便起来。总的来说,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机场数量较少,距离德军主要航线较远,而且苏军舰队航空部队中的老式飞机占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波罗的海舰队及守岛部队在德军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是很正常的事情。

12月3日,苏军从汉科半岛经海路撤向列宁格勒,芬军进驻汉科半岛。从此,德芬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的出海口。

二战时的苏联海军属于地区防御性力量,难以单独与强国海军作战,主要用于近海防御和保卫交通线。苏联海军拥有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4个舰队,还有平斯克等5个区舰队。

战争初期,苏联海军损失较大。1941年8月上旬,库兹涅佐夫组织海军航空兵轰炸了柏林,北方、黑海、太平洋舰队继续作战,波罗的海舰队撤到喀琅施塔得。波罗的海舰队控制了列宁格勒沿岸附近海域。9月,舰队的岸炮、舰炮、水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

10月18日 ,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组建25个海军步兵旅。库兹涅佐夫从海军抽调4万人作为海军步兵旅的骨干。在此后的战事中,12个海军步兵旅、团有力地支援了莫斯科保卫战。

1943年,苏联海军重新组建了亚速海、奥涅加等7个区舰队。海军航空兵取消了混编航空兵旅,组建歼击航空兵师、轰炸航空兵师、强击航空兵师和水(鱼)雷航空兵师,苏联海军的兵力不断壮大。

1944年初,苏军取得了列宁格勒战役的胜利。战后,库兹涅佐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荣获1枚列宁勋章和1枚金星奖章。

1948年,库兹涅佐夫被人指控在战时把一种鱼雷图纸交给了盟国,不久他被解除职务,改任太平洋舰队司令。

1951年,库兹涅佐夫出任海军部长。1953年他出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海军司令,1955年3月晋升海军元帅。

1956年,库兹涅佐夫蒙冤退役,军衔降为中将。他著有回忆录《前夜》、《海军的战斗警报》、《走向胜利》等。

1974年12月6日,72岁的库兹涅佐夫逝世于莫斯科。1988年,戈尔巴乔夫为他洗清冤屈,恢复了他的海军元帅军衔。

2.围困与反围困

从1941年9月4日至11月30日,德军炮击列宁格勒272次,持续时间为430小时。9-10月,德军飞机空袭列宁格勒近百次,投掷几万枚燃烧弹和爆破弹。德军的轰炸和炮击使列宁格勒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城市的工业用燃油和原料日益短缺,发电量下降,军工和生活用品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列宁格勒很快发生了大饥荒,从1941年10月1日起,列宁格勒市内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工人每天仅领到395克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每天领195克。尽管如此,列宁格勒军民并未被德军的封锁和轰炸所打垮,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41年10月,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大增。街道上尸体到处可见,没死的人还不如死了的人舒服。9-11月居民面包定量先后下降5次,11月20日降到最低量:高温车间工人每人每天领375 克,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每人每天领250克,公务员和儿童每人每天领125克。

列宁格勒军民的忍耐力很强,他们宁死不屈,一边加强防空和反炮击斗争,一边加强反围困斗争。

列宁格勒的防空兵力由防空第2军统一指挥。其兵力有防空第2军、歼击航空兵第7军和波罗的海舰队高炮师。另外,波罗的海舰队的歼击航空兵和舰艇防空炮也参加了防空战。

从1941年秋开始,列宁格勒的防空力量就得到了加强,共有歼击机470架、高射炮1300门、对空探照灯300部、拦阻气球数百个、雷达8部。

根据上述防空兵力,苏军在列宁格勒地区建立了立体环形防空体系:在距离市区120-140公里处建立了外层防空情报哨;在市区附近20-60公里处建立了歼击航空兵部队负责的掩护区;在市内建立了高炮、高射机枪和拦阻气球掩护区。

为了增大芬兰湾的防空纵深,苏军建立了8个驳船高炮连。苏军还组建了大量地方防空部队,在9月初地方防空部队就已经达到27万人。

9月份,德军空袭该市23次,出动2712架次。在苏军防空火力的打击下,仅有480架次德机突入市区,其中272架德机被击落。12月,当苏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发起冬季反攻后,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密集空袭暂时中断了。

在海军方面,为保卫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舰队改编成两个战斗群:由战列舰“马拉特”号、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未竣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驱逐舰“老练”号组成了西群;由驱逐舰“整齐”号与“严峻”号等组成了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