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7885900000043

第43章 近代史(15)

1845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农业最先受到破坏,土豆由于霜霉病的流行而歉收,导致了1845年至1849年爱尔兰的大饥荒,工业不久后也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低收成(小麦、大麦、黑麦供不应求)给农民(占当时法国人口的75%)造成巨大损失,消费锐减。

法国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1847年形势有所好转,但必须承认的是,最为贫困的农民成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受害者。数十万的农村人口过着艰苦的生活;羊毛与棉麻纺织业濒临崩溃。工业生产过剩,各类工厂,特别是中小型工厂纷纷倒闭。

法国银行结构的脆弱性也在这次危机中暴露无遗。由于大部分银行无法保证充分的资金周转和必要的投资盈利,企业家很快处于资金不足的窘迫之境。资金运转减少使大金融中心如巴黎和里昂的银行业感到恐慌。

在这次危机中,市场行情的极大不确定性以及现状的不稳定性使得城乡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失业人口骤增加剧了农村人口贫困化,大量失业工人迁入大城市寻找工作。就这样,经济危机推进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难民现象),后果是小市民政治力量的壮大(尤其是巴黎)。因此,二月革命有了阶级保证,为推翻七月王朝奠定了基础。

日本民主最后的守护者是谁?

西园寺公望(1849~1940年)是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他与山县有朋的弟子桂太郎在20世纪初期交替出任首相,史称桂园时代。西园寺公望是日本帝国最后的元老,他一手推荐了达正时期的首相,是日本民主最后的守护者。

1882年(明治十五年),西园寺随伊藤博文出访欧洲,此行目的是考察欧洲的宪法,在欧洲得到伊藤博文的赏识,并在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参与创建立宪政友会,1903年就任总裁,大正天皇即位时被列为元老。

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西园寺,认为由议院多数党组阁是宪政之常道。作为唯一一个元老的他秉持着此原则向少帝推荐首相。由于他曾到法国留学,受影响成为亲欧美派,被军部等国家主义者责骂为“世界主义者”。

西园寺作为松方正义死去后的唯一一位元老,政治影响力不断飙升。他调整宫中、国务、军部,持续主导日本的政治,在任文部大臣时,尝试更改“教育欶语”,在昭和前期反对军部的扩大,但并没有阻止日本发动战争。

明治、大正、昭和期间,在日本的政治舞台前沿一直能看到西园寺公望的身影,他的人生经历与近代日本政治历史相关联。日本政治的重要内容也包括西园寺公望个人的政治行为。十年的法国留学经历,使其思想体系的基调上刻印了自由主义理念的痕迹,他的思想是皇家中心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思想的矛盾结合体,这促使了西园寺公望力图实现其立宪君主构想。

西园寺公望在政治实践中,一生追求两大梦想,即立宪政治与“世界的日本”。

作为资深的元老,推荐后续首相的权力一直掌握在他手中,监护着政党政治;外交上西园寺始终坚持国际协调主义,强调“世界的日本”。虽然近代日本历史的悲剧决定了其人生的悲剧,然而在推动日本政治由绝对主义天皇制向立宪君主制发展过程中西园寺公望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届世博会在哪举行?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召开,举行地点是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展出的主要内容。

世博会的源头是这样的,人们古代农耕社会往往于庆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大型贸易及展览的集会。这就是世界博览会的雏形。

英国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英国的强大被所有人认可,正是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能成功地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给10个国家发出了邀请函。在首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一改往日风格,在着名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水晶宫。水晶宫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吨钢材,10公顷的玻璃。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幕的气氛尤其热闹,展区共占地9.6万平方米,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展览时间长达23个星期,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共有14000件展出品,其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的展出向参观者展现了现代工业的飞跃和人类无限的想像力。

首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是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开创,它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故此伦敦世博会便被确定为现代意义上的首次世博会。

水晶宫博览会为20世纪科学与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正是因为首届世博会的成功,以后的世界博览会便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成为全球规模的盛会,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克里木战争是在什么时间爆发的?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是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1853年10月20日爆发的一场战争,俄国先后遭到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的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此次战争引发了俄国国内的革命斗争。

1853年7月俄国出兵土耳其。11月,俄军把土耳其分舰队消灭在西诺普海域中。

之后,英、法、撒先后介入,对俄宣战。战争在三个地区进行,俄军虽最后攻占卡尔斯城,但输局已定。

1856年2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包括交战双方和有关国家在巴黎举行了会谈,并于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合约规定双方互相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俄国在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50万人在战争中牺牲,加深了农奴制,所以战后俄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联军损失:土耳其40万人,法国9.9万人,英国2.2万人。联军有行动迟缓、协同不力、后勤保障薄弱等问题。

克里木战争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战前两国相互勾结而战后转为对立。俄、奥交恶一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局、特别是巴尔干政局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沙皇俄国在欧洲拥有的反动势力首脑地位从此消失,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增强了在近东的势力,法国由此感到不安,俄国和法国为了遏制英国的势力开始勾结,法国企图重振往昔拿破仑时代的声威。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好转起来。自此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美国哪部法案不限制奴隶制扩展到西部新开发地区?

18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在这部法案中,美国政府取消了限制奴隶制扩展到西部新开发地区的规定。

19世纪以后,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前往密苏里河以西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地区垦殖的人日益增多,他们强烈要求建立新州。按《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规定,该地区可以建立新州,也可以加入联邦,但奴隶主想要在这一地区扩大种植园、畜牧业,因此他们强烈反对建立新州,相反想要在这里继续实行奴隶制。

1854年1月23日,由参议院领地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党魁道格拉斯向参议院提交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并以自己出众的才能和手腕使参议院通过了这一法案。法案宣布废除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妥协案”,奴隶制的实施不应受任何地域限制。从此奴隶制不断推向北部,加速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法案还规定由当地居民或其代表决定新开发地区实行何种制度,这就是所谓“平民主权原则”。

法案通过后,道格拉斯的法案引起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大混乱。1月24日,《国民时代》全文刊登了由萨蒙·蔡斯和乔舒亚·吉丁斯执笔的《独立民主党人的呼吁书》。

呼吁书指责“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践踏了“密苏里妥协案”的原则,它“把一片自由的沃土变成由奴隶主和奴隶居住的专制主义的凄惨地区”。随后,北方各地召开了成百上千个抗议集会。

这次法案的通过,南方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奴隶制继续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存在,南方广大奴隶主的利益被最大限度地满足。这是一次“奴隶制和贵族政治对自由和共和主义的胜利”。

但是,它也是一个代价昂贵的胜利,正如霍勒斯·格里利所说,“法案在两个月之内所造就的废奴主义者比威廉·劳埃德和温德尔·菲利普斯在20年中所造就的还要多。”法案通过以后,各地废奴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和奴隶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不久堪萨斯内战爆发,并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哪一年?

共和党是美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1792年,民主共和党成立,1825年,民主共和党党内发生分裂,其中一派组成国民共和党,1834年改称辉格党。1854年7月,辉格党与北部民主党和其他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组建,成立了共和党。

1860年11月,共和党领导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该党成立以来第一次执掌政权。

在南北战争中,共和党领导北部军民在反对南方奴隶主的叛乱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南北战争后,该党连续执政20年,约翰逊、格兰特、海斯、加菲尔德、阿瑟曾先后出任过联邦总统。

1884年,共和党在总统选举中失利。1889年,共和党的哈里森再度出任联邦总统。接下来该党连续执政28年,麦金莱、罗斯福、塔夫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曾先后出任联邦总统。1953年至1961年,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连续担任两届总统。之后,共和党人曾间断地出任联邦总统,如尼克松、里根、布什等都是共和党人。

共和党采取多元化的党内结构,党内众多派系互相竞争政党政见和提名候选人。

在南方,“保守派”占主要地位,他们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宗教保守主义。在东北新英格兰地区,则“温和派”占据优势,而且这一派别势力遍及全国。与其他共和党人相较,温和派较容易接受新政的政策,他们不反对政府对经济的适度管制和高额的社会福利,在经济政策上他们也支持通过征收高额税赋来维持预算平衡。

共和党只有适应每次大选需要的竞选纲领,而没有固定的政纲。共和党的常设最高机构是全国委员会,由主席领导,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共和党党员多数是不固定的,凡在选举中投票选举该党总统候选人的选民都被认为是该党党员。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主要工作是推选该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

谁成立了第二半国际?

考茨基,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理论家,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派别领袖之一。1921年2月考茨基在维也纳建立了第二半国际,公开与第二国际对立。

1854年10月16日,考茨基在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母亲是德国人,演员和小说家,父亲是捷克人,舞台美术画家。1863年考茨基随全家迁往维也纳,1866年进入维也纳人文中学就读,1874年秋考茨基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学习。

1870~1882年考茨基成为民族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他渴望受压迫的匈牙利人、意大利人获得独立平等,憎恨奥地利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考茨基最崇拜的人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和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科苏特·拉约什。他深受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哲学家斯宾塞、米尔等人的影响,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和社会问题。1875年1月,考茨基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在1881年之前,他是一个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者。1881年3月当考茨基在伦敦会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后,从此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

1895年,恩格斯逝世,考茨基成为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代表,他曾出版过《土地问题》、《社会革命》、《俄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基督教的起源》、《取得政权的道路》

等马克思主义着作。他多次参加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大会,并成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1914~1938年,考茨基愈来愈倾向于机会主义,并最终成为机会主义者。他在1914年9月发表的《帝国主义》一文中提出了“超帝国主义”理论,还要求党同帝国主义政府合作,服从机会主义者的领导,鼓吹社会和平主义。1921年2月,考茨基在维也纳建立了第二半国际,公开与第二国际作对。

后来,他一直在一条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行走。德国法西斯执政后,他被迫迁居维也纳,1934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国籍。1938年10月17日考茨基病死于阿姆斯特丹。

哪个条约标志着泰国沦为半殖民地?

1855年英国驻香港总督J·鲍林代表英国政府与暹罗(今泰国)签订了《鲍林条约》

(称《英暹条约》)。对泰国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严重破坏了泰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以《鲍林条约》为标志,泰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巩固了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后,加紧扩张他在东南亚的势力。

曾先后侵入马来亚、新加坡和缅甸等国。1855年,英国派其驻香港总督鲍林,率领使团乘军舰前往泰国。在强大的英国的威逼利诱下,4月18日,泰国国王拉玛四世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鲍林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英国设领事馆于曼谷。(2)英国公民可以在泰国任何港口从事自由贸易,可以在泰国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与开采矿藏,可以在泰国永久居留及购置、租赁房地产,并与泰国人直接贸易,泰国政府不得加以干涉。(3)英国输入泰国的商品只缴纳商品价格3%的进口税;同时,泰国向英国出口货物则分别固定税额,一次完税。此外,允许英国商人免税输入鸦片与金银块。(4)英国军舰可以自由进入湄南河口,停泊于北榄要塞。鲍林条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开了大门。

《鲍林条约》中有关领事裁判权等条款,破坏了泰国的司法独立。同时,协定中关于关税、自由贸易和自由开矿等一系列规定,实质上剥夺了泰国的关税自主权,打破了泰国封建王朝一贯奉行的外贸垄断政策,英国工商业资本由此可以肆意掠夺、剥削泰国的资源。从此,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泰国领土,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泰国沦为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