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7885900000049

第49章 近代史(21)

沙皇这次的野蛮屠杀政策更加激起了工人们的愤怒,各地罢工运动蓬勃高涨。1-8月,全国参加罢工人数达80万。在罢工斗争中,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形式产生,为以后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组织基础。

10月26日起斗争进一步升级,逐渐发展成为俄国全行业的政治罢工。沙皇被迫于10月30日颁布诏书,答应召集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承认人民拥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俄国国内改革的步伐也因此加快,但仍没能阻挡住1917年爆发的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宪政阴谋,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前进,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对于这一次革命事件,后世学者有众多评论,列宁称这一次革命为总演习,他说如果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由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破坏,蓬勃发展起来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后被镇压,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结。

20世纪初,印度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增强,各阶级争取权利的呼声和活动日益高涨。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召开万人大会,决定以抵制英货和开展自产运动迫使英殖民者撤销分割计划。然而《分割法》

于10月16日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国丧日,城内各行业举行总罢工。

1906年罢工运动扩展到全印度。在孟加拉,出现了许多工会农会组织。国大党年会首次通过争取印度自治决议,坚决抵制英殖民统治。在印度共产党的号召下,孟买举行工人大罢工。工人、学生罢工罢课、游行示威,与英国街警进行对峙,积极配合海军起义,形成了全民族的革命运动,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对于工人们的罢工,殖民当局采取分化瓦解政策。1906年英国自由党政府宣布实行立法会议改革,扩大印度人代表名额。起义中的温和派于是与当局妥协,起义阵营开始瓦解,温和派在1907年国大党年会上制造分裂,将极端派排挤出去。1908年殖民当局以“煽动叛乱罪”,逮捕提拉克,判处6年监禁。持续3年之久的民族独立运动失败。

运动失败主要是因为印度资产阶级当时还不愿领导革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又具有软弱性,没有制定明确的反封建纲领,与农民群众相脱离。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与软弱性使这次运动失败成为必然。

这次起义斗争,开辟了印度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新时期。这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殖民渗透,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而且造成了英国在东南亚统治的不稳局面。推动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运动中建立了一批印资工厂和银行。这场斗争构成了亚洲的觉醒的一部分。

朝鲜反日义兵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

李朝末年朝鲜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一次爱国主义性质的斗争。它同当时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伊朗革命等共同构成了“亚洲觉醒”

运动。

朝鲜义兵开始于16世纪的倭乱,甲午农民战争失败后,部分农民军开始进行游击战争,拉开近代义兵运动的序幕。1895年10月,日本策划乙未事变,接着又操纵亲日派内阁在朝鲜强制实施剪发令,激起了朝鲜人民的义愤,爱国封建知识分子们发起倡议,传檄四方,声讨日本的罪行,各地义兵蓬勃兴起。

义兵的主力是农民,其中以江原道李昭应和忠清道柳麟锡等领导的队伍影响较大。

朝鲜国王利用义兵运动,于1896年2月出奔俄国公使馆,发动政变,亲日派内阁垮台,日本暂时收敛了对朝侵略的进程。

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确立了对朝鲜的独占地位,并通过《乙巳保护条约》

将朝鲜变为“保护国”,激起朝鲜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义兵再次兴起。义兵斗争席卷整个三南地区,沉痛打击日本在朝的殖民统治。

1907年6月,朝鲜国王李熙派密使出席海牙和平会议控诉日本的罪行,日本借此事迫使高宗退位。7月,又强迫朝鲜缔结《丁未七款条约》,日本从此全部掌握朝鲜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使朝鲜的一切内政绝对遵从统监的训令,并强行解散朝鲜军队,不断加快吞并朝鲜的进程。

京城侍卫队和地方镇卫队的爱国军人与地方义兵汇合,举行暴动,增强了义兵的战斗力,北起鸭绿江,南至济州岛,义兵斗争遍布全国。1908年,义兵斗争达到高潮。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全力镇压义兵,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义兵队伍的分散,敌我双方力量过于悬殊,义兵遭到巨大损失,义兵运动最后失败。义兵斗争在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显示了朝鲜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力量和战斗精神。

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的目的是什么?

“三国协约”是1907年英、法、俄三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对抗“三国同盟”而缔结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19世纪70年代初,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列强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掀起了全球争霸和领土瓜分的斗争,战争危机不断出现。

为了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同时孤立法国,1879年10月,德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缔结了秘密军事条约——《德奥同盟条约》。意大利企图依靠德国,对抗法国,便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与德、奥两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一个缔约国受到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围攻,其他缔约国应及时予以支援。“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密切了俄法两国之间的关系。1893年,俄法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进攻,或俄国遇到德国或者奥匈帝国的攻击,对方应全力支援。到19世纪90年代,欧洲大陆已初步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也放弃了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迫切地寻找同盟者,后与法国摒弃前嫌,于1904年订立协约。

德奥两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严重威胁着俄国的利益,日俄战争以及1905年革命后,俄国经济发展缓慢,在财政上更加依赖英法。英俄两国之间的矛盾也随着俄国力量的减弱和英德矛盾的激化而逐渐缓和。在这种情况下,英俄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德国,双方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调整两国在殖民地方面的矛盾。

在《俄法协约》和《英法协约》的基础上,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与“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成立之后,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局部战争不断,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鲁尔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战争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按照《凡尔赛和约》,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

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赔偿总数减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勉强接受,但要求延期两年支付。

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并要求在此期间,德国负担占领军费用,向协约国提交“生产抵押品”,否则,协约国有权占领鲁尔区。

1922年年底,赔偿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履行该年度的木材交付义务。接着,法国也指出,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1922年里向法国和卢森堡交付1386万多吨煤,德国实际上只交付了1170万吨。9日,赔偿委员会不顾英国反对,宣布德国没有完全履行煤的交付义务。

1923年1月11日,法国和比利时照会通知德国政府:“鉴于德国没有及时交付木材和煤,因此决定派一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入鲁尔区,监督煤业辛迪加生产,保证德国能履行支付赔偿义务。”同日,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煤区中心埃森,接着占领波鸿和多特蒙德,最后占领了几乎整个鲁尔煤区,由此酿成“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爆发后,德国总理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

占领区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

“鲁尔危机”看似是危机,实则恰恰是机遇。由于协约国占领鲁尔区受挫,从而使双方走向了谈判桌,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公约的缔结使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平等的地位,为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三国协约”是何时成立的?

“三国协约”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旨在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独立”政策,不和任何国家建立军事联盟。但随着英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开始积极寻求盟国。英国首先和日本建立同盟,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但英国与日本同盟不能帮助英国对付德国。德国是英、法的共同对手,出于同一原因,英、法于1904年4月8日签订《英法条约》。条约规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从而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调整了在其他殖民地的矛盾。

日俄战争后,在英国看来,惨败后的俄国不那么可怕,而削弱了的俄国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同盟者。于是,1907年英俄又签订了协约。协约规定: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允许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称不会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交涉;划定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距离是中间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协约国集团最后形成了。

协约国是以英国、法国以及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家,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

一战后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也相继加入了协约集团。俄国由于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

1907年“三国协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俄国的“失败起义”发生在哪一年?

俄国1905年革命,也被称为“1905年的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以反政府为目的的社会动乱事件。

俄国“1905年的失败起义”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社会制度的落后,对外战争失败以及民族矛盾等多个方面的原因。20世纪初的俄国虽然历经了“农奴制改革”,但仍旧是封建国家,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困难重重,资产阶级没有发展到具有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最终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

此外,俄国经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领土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国境内包括了众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罗斯文化有差异外,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原本在武器等多方面远优于日本,却以失败的结局告终,这引起了俄国人民对于沙皇的怀疑和不满,更成为1905年的失败起义的导火索。

1905年5月24、25日,各地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代表,齐聚在莫斯科召开了3场会议,会后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层级的议会。

1905年12月,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限25岁以上男性国民为合格选民,并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选票,给以不同的权重,并决定第一届国家杜马于1906年3月进行选举。

1906年4月,沙俄政府颁布了帝国基本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沙皇为绝对的领袖,限定了国家杜马的政治位阶。同时,政府主导新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

对于“1905年俄国的失败起义”的评价,多持肯定态度。学者们一致认为,正是有了这一次革命事件,而让主张推翻沙皇帝国统治的社会主义人士,发现工人革命的可行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更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总体来说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伊朗革命持续了多长时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开明士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僧侣发动了一场君主立宪活动,斗争持续了8个月,史称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即伊朗革命。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德黑兰等城市爆发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活动。群众要求召开会议,制定宪法。1906年8月,国王穆扎法尔丁·沙被迫同意召开第一届议会,并把王权移交给王子穆罕默德·阿里。同年,议会通过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在此期间,许多城市建立了与地方政权相抗衡的民选委员会——恩楚明。在北方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建立了称为穆扎希德(为正义和革命斗争的战士)的社会民主组织,要求给予人民自由和平等权利,并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力量——费达依(献身革命者)部队。

1907年12月,国王凭借沙俄支持,调集军队捣毁议会,旋被全国强大的护宪运动和各省开赴首都的费达依部队击败,被迫再次宣誓信守宪法。但到了1908年6月,国王又出尔反尔,以哥萨克旅为核心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议员,解散议会,杀害革命领袖和群众,立宪运动遭到挫折。但是革命政权不久又在大不里士重建,并向各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