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17885900000059

第59章 现代史(8)

面对法西斯的挑衅,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和法国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政策体系的构想。

1933年,前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与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的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前苏联政府为积极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了步骤。

美国政府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压力之下,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对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集体安全是漠不关心的。美国的口号是“不为欧洲战争出一个人,花一分钱”。

前苏联政府于1938年3月17日将李维诺夫关于组成集体安全体系的声明文本送交英法政府的同时,也送交给了美国政府,结果美国政府根本不予理会。美国的态度直接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二次大战前夕,美国驻法大使布立特对于波兰人直接提出的万一前苏联遭到德国进攻,美国是否援助苏联的问题就作了否定的回答。美国也未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来推动苏、英、法三国谈判取得成功。美国对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和欧洲集体安全的消极态度,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态度,因此英国对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更加不感兴趣,这也间接地增大了建立欧洲反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困难。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同前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恶行,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大战初期英苏两国处于艰难地位作战而蒙受巨大损失的事实,说明了战前前苏联争取欧洲集体安全的想法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希特勒正是利用了欧洲因英国决策错误的决定性影响而缺乏一个强大反法西斯联合阵线的有利条件,在1939年9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英国对前苏联集体安全政策采取消极态度,其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远超出英苏两国关系的层面,可以说是它的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极其错误的历史抉择。

奥地利流血致死的总统是谁?

陶尔斐斯在1892年10月4日生于奥地利曼克的基恩贝格。1932年任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兼外长。1934年7月25日晚上,在维也纳遭纳粹暴乱分子的暗杀。

在任期间,陶尔斐斯取缔共产党和奥地利纳粹党,镇压群众运动,建立独裁制度。

对外致力于意奥匈三国军事同盟,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1934年7月25日晚上,纳粹暴乱分子在他的办公室向他开枪,陶尔斐斯倒在地板上,流血4小时而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陶尔斐斯在意大利前线服役,获少尉军衔。战后他在维也纳、柏林学习法律和经济,1923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1年他加入奥地利基督教社会党。1927年他出任下奥地利州农业协会主席,1930年陶尔斐斯任奥地利联邦铁路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1931年任农林部部长。1932年5月陶尔斐斯出任联邦总理兼外长。

为维持统治,他在1933年3月关闭议会,建立“祖国阵线”,同时,取缔共产党及奥地利纳粹党。

1934年陶尔斐斯武力镇压林茨、维也纳等地的社会民主党所属组织的起义,以《五月宪法》为基础,建立独裁国家,暂时控制住局势。在外交方面,他求助于法西斯意大利的支持,致力于意奥匈三国军事同盟。1934年3月签订《罗马议定书》,进一步依附于意大利。在对德关系上,不参加德国的关税同盟,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4年7月25日,受希特勒操纵的奥地利纳粹分子举行武装暴乱,陶尔斐斯在联邦总理办公室遇刺身亡。

希特勒为何要制造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纳粹党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德国共产党通过此次事件被希特勒成功解散。

在1932年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因为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得压倒多数,所以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同时,戈培尔和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谋。

1933年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2月27日22点,柏林消防队接到消息,国会大厦发生火灾。直到23点30分,大火才被扑灭。经过消防员和警察对大火现场的检查,发现了20捆未烧尽的纵火燃料和一个赤裸的冻得哆嗦名叫马里努斯·凡·德尔·卢贝的荷兰共产党人,他是一个失业的建筑工人,在此前不久才到德国。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

得到火灾报告时,希特勒正与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的公寓中进行晚餐。在接到紧急电话后,希特勒、戈培尔和副总理弗朗茨·冯·帕彭乘车赶到国会大厦,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赫尔曼·戈林。戈林对希特勒说:“这是共产党的暴行!共产党的一名匪徒被逮捕。”希特勒称:“这是共产党发动革命的信号。”第二日,希特勒在电台上公开发表讲话说:“这种纵火行为是德国布尔什维克进行的最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行为。”

德国纳粹党借助这起事件大肆逮捕共产党的领袖,冲锋队禁止共产党员参加选举,因此在3月5日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赢得了44%的席位,但仍然没有能达到2/3的多数。

纳粹党通过胁迫或贿赂的手段,强行通过了《授权法》,只有社会民主党没有投赞成票。

希特勒掌握《授权法》后,立刻在一个月时间内取缔所有非纳粹党派,建立了希特勒纳粹独裁政权。

美国的哪位总统是残疾人?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3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

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

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罗斯福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业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的水平,全国大批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大增;农业危机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下降,大量农产品积压,农业货币收入减少;进出口贸易量减少,因价格剧跌,进出口总值下降;货币信用危机迅速发展,破产银行占全国银行的一半。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于瘫痪。罗斯福政府于是大力推行新政,企图缓和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

新政包括前期(1933~1935年)和后期(1935~1939年)。前期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其先导,这届会议通过了一连串“反危机”法令,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1935年~1936年,因为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激化,这两个主要法令被美国最高法院先后宣布为违反宪法而被废止,新政于是转入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盟国“三巨头”会议。

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罗斯福63岁时由于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墨索里尼是一个从极左到极右的人吗?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国家法西斯党党魁贝尼托·墨索里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臭名昭着的刽子手。早年墨索里尼信奉共产党。一战爆发后,他的思想发生变化,转向纳粹主义,是一个从极左转到极右的人。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生于意大利弗利省的一个铁匠的家庭,自幼受布朗基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影响。

1900年,他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02年他居住在瑞士,结识了一批革命家。1908年到1909年,他居住在奥地利的特伦提诺。这时他读了哲学家尼采和索尔的着作,对民族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墨索里尼,这就让他的思想从极左转向极右,变成战争狂热分子,并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1919年3月,在米兰,他发起成立了“战斗的法西斯”

组织。1921年该组织改名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贝尼托·墨索里尼成为该党领袖。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指挥该党的军事组织“黑衫军”发动暴乱,猛攻罗马,并夺取政权。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

1928年,他强行废除议会制度,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宣布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群众团体,并严酷镇压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对外则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极力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政策。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5月,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7月,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向西班牙的叛军提供武器装备。10月,与德国结成柏林-罗马轴心。第二年11月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彻底变成了战争狂人。

1939年5月22日,墨索里尼与德国总理希特勒签订《意德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4月27日,欧洲法西斯惨败。在逃亡过程中,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发现并逮捕。28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被枪决。

你知道“马奇诺防线”吗?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防德军入侵,就在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一道坚固防线,被称为马奇诺防线。此工程非常浩大,法国人引以为傲。但是,它终究还是没能抵挡得住入侵的铁蹄,德国还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

20世纪20年代,法国军界高层的消极防御思想占上风。为了防备德国再次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决定在东北部边境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修筑一个防御阵地体系。因为主要设计者是法军陆军部长马奇诺,因此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法国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的研究始于1919年。1927年决定先在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到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

在亡国战争爆发前,马奇诺防线的修建是法国人的一个骄傲和依靠,这个欧洲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将筑城技术发挥到了极至,如此一条坚强的防线,完全断绝了敌人从侧翼迂回的可能性,因此法国人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在马奇诺防线上。

但是,马奇诺防线最危险的方面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因为它给人营造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有一种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没有了,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

自从法国对德宣战之后,布置在前线的法国部队根本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从前线到后方的法国人一致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很轻松的战争”。于是,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只是尽情地享受着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直到被突如其来的德军攻打得一败涂地。

马奇诺防线如此坚不可摧,却没能保护法国。真正的原因是法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思想的落伍和绥靖政策的苟安心理。

绥靖政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争斗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

绥靖政策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对侵略者采取姑息纵容、妥协让步,以牺牲他国利益或牺牲本国微小利益去满足侵略者欲望、从而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一种让步政策。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在扶植战败的德国,并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到30年代,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安稳,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向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向苏联。他们还企图牺牲其他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的欲望,保全自己。

1935年3月,他们容忍希特勒大张旗鼓地重整军备。1935年8,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年10月,眼睁睁地看着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密谋出卖中国,向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召开的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为争取前苏联一道参加对日作战,在雅尔塔会议中美国同意苏联的要求,表示中国外蒙古部分(现蒙古共和国)的现状应继续维持,阴谋策划外蒙独立,分裂中国。这样,通过一系列牺牲他国利益和主权,尤其是中国利益的手段,美国达到了暂时拉拢苏联、避免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目的。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失败政策。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的冒险行径,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发生在什么时候?

1937年,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苏台德地区阴谋割让给纳粹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德国发生“国会纵火案”之后,希特勒当上了总理,坐上了权力独裁者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