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1794200000028

第28章 利用非语言方式激励孩子(3)

妈妈说:“听起来,你好像很有理呢!不过妈妈觉得你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乐乐扔了强强的‘车’,你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要求乐乐道歉,而不是用武力;而且强强比你小,即使他先碰到你,你也要像大哥哥那样不去计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韩赢说:“听起来不错,可是我急了、生气了,然后就动手了。”

妈妈笑着说:“要是妈妈也可能会这样,这种情绪谁都会有,但是稍稍控制一下,就能做到了。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哥哥,爱护他们、宽容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说这样做怎么样?

韩赢说:“好吧,我要努力做一个标准的大哥哥,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妈妈说:“嗯!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击掌好不好?”

此时,妈妈伸出一只手,儿子也伸出手,母子俩“击掌”以示互相加油。

【教育启示】

当妈妈看到韩赢的行为有些不恰当时,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先拉起儿子的手,倾听他的诉说,在表达理解的心情后,指出儿子的错误,让儿子欣然接受,并最后以“击掌”形式给孩子加油鼓劲,激励他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世界上的距离大多是可以测量的,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胞。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距离是永远也不能用工具测量出来的,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这种距离即使是时空阻隔,仍然可以有心与心的感应。

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不产生于时间或空间,而是在于心,在于父母与孩子是否能放松心情,敞开胸襟原谅、包容对方。父母不要小看“拉手”这一个动作,韩赢的妈妈正是用“拉手”、“击掌”这一连串的动作感化了儿子,拉近了他们心与心的距离,最后把建议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

所以,父母要善于拉起孩子的手,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教育建议】

建议一、蹲下去拉起孩子的手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是渴望平等、渴望温暖的,他希望能够平等地和父母交流感情,“蹲下”这一个动作正说明父母愿意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满足孩子平等的愿望。而“拉手”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体温,使孩子更有一种安全感。

在火车站有这样一幕:

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不愿意进站,被妈妈大声训斥,男孩低头不语,妈妈看见儿子不做声,更加生气,大声地训斥他:“抬起头来,看着我,听我说话!”孩子没有反应,呆呆地站在那里。

一会儿,爸爸看见了这一幕,走了过来蹲下身子,拉起儿子的手说:“儿子,你想不想回家和大磊哥哥一起玩儿?”儿子睁大了眼睛:“愿意。”爸爸说:“可是儿子,我们先要坐火车才能回家,怎么办?”儿子说:“现在去做火车。”爸爸继续说道:“对,但是我们需要先进站等着火来,才能上去,好吗?”儿子点头接受了。

这时,父亲拉起了儿子的手走向进站口。

火车站的爸爸和妈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儿子进入火车站,而妈妈的责骂使儿子脾气越来越犟,不愿听从妈妈的安排,让儿子与自己产生了一些隔阂。

相反,爸爸的做法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蹲下让自己与儿子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用手温暖儿子冰凉的小手,并用和蔼的语气劝导孩子,最终成功地拉着儿子的手走进火车站。

在生活中,父母同样可以用拉手方式表现对孩子的关怀,如,当与孩子一起过马路时,父母可以牵起孩子的手,给他安全感;当孩子听不进父母的劝告时,父母也可以拉起孩子的手,感化孩子的内心。

建议二、用握手表示友好

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友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恰当地运用握手与孩子进行沟通,用礼貌维持与孩子间最优美的距离。

小菲今年上2年级,坚持每天完成作业后,让妈妈做检查工作。

一次,小菲做完作业,对妈妈说:“妈妈这次可以不检查周记本吗?”妈妈问:“为什么?”小菲支支吾吾地回答:“因为……因为这次的题目是‘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而我不想让妈妈知道。”

妈妈很疑惑,但是仍旧说:“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不过妈妈很希望能和你做朋友。来,握握手吧!”小菲和妈妈握了手,走出了房间,当走到门口时,小菲回过头来,腼腆地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用握手表示对小菲的理解,也让女儿有勇气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父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孩子的友好,来安慰孩子。比如,在孩子哭闹后,父母可以握握孩子的手,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然后停止哭闹。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礼貌地握手。

建议三、父母要经常抚摸孩子

抚摸是一种肢体教育语言,他蕴含着一种爱护、一种亲情、一个鼓励,他是一种传递关怀和情感的特殊语言。

有些父母不解:“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有事没事钻到父母的怀里?有时候还喜欢把父母的手放在他的脸上、手上……”其实,那是孩子渴望父母的抚摸。抚摸,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却是难得的慰藉,让孩子变得勇敢和坚强。有时,这样一个小动作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一位母亲叙述:“我的女儿上幼儿园时,她很喜欢一位阿姨,而且经常叙述这样一件事。一个小朋友抢走她的玩具,正当她伤心地哭泣时,这位阿姨走过来,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并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当时女儿已经想不起阿姨对她说了什么,但是,阿姨抚摸她头的这件事她记了很久,也讲过很多次。”

阿姨抚摸女孩头的这件事,给了受伤的女孩很大的安慰,让她久久不能忘怀。那可想而知,老师的抚摸能有如此大的力量,那父母的抚摸呢?所以,父母要善于抚摸孩子,用这种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

父母可以经常抚摸孩子的头。比如孩子放学了,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句“回来了”表示问候;在孩子做了好事时,摸摸孩子的头,以赞赏的目光对他说:“好样的!”孩子犯错误时,摸摸孩子的头,表示提醒;当孩子悲伤、哭泣时,摸摸孩子的头,安慰他:“宝贝,要坚强!”

总之,父母要多抚摸孩子,满足孩子心灵和肌肤上的饥渴。

建议四、用“拉钩”激励孩子信守诺言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句顺口溜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的道理浅显易懂,“拉钩”鼓励人们要遵守约定。父母不妨找回童年记忆,走进孩子的世界,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信守承诺。

7岁的张彦有一个坏习惯,晚上不喜欢刷牙。

一次晚饭后,张彦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吃糖吗?”妈妈想了想回答:“可以,但是你只能吃一颗,并且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张彦很高兴:“好吧。”妈妈补充道:“说话要算话啊!我们‘拉钩’。”说完,张彦和妈妈拉了钩,并得到了一颗糖。

过了一会儿,张彦又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再吃一颗吗?”妈妈问:“你不是已经吃一颗了吗?”张彦撒娇道:“我都已经答应妈妈刷牙了,你就让我再多吃一颗吧。”妈妈装出一脸失望的表情:“咱们都‘拉钩’只吃一颗了,而且说做到刷牙,难道你想反悔啊?”

张彦被妈妈的质问呛了回去,找不到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打消了吃糖的念头,不一会儿,乖乖地刷牙去了。

“拉钩”的约定让孩子明白要做到说话算话的诚信,也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有效督导。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一般比较差,不能做到言出必行,“拉钩”的形式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孩子喜欢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尤其善用撒娇和讨价还价的方式求得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拉钩”像契约,让孩子没有反悔和讨价还价的余地。

建议五、与孩子击掌给他力量

击掌是力量传递的一个过程,也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加油方式,父母可以试着用孩子喜欢的表达方式与他交流感情。

比如,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取得胜利时,父母与孩子可以用双手击掌方式表示庆祝,并伴随一声“耶——”让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当孩子面对重大比赛或考试时,父母可以摆出和孩子击掌的姿势,用充满自信眼神对孩子说“你一定可以,加油”,顺势把一种无形的力量传递给孩子。

其实,这些微小的动作都是拉近与孩子距离最好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建议六、用手轻拍孩子以示提醒

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很小就有驼背的习惯。但是往往父母语言上的提醒,不能起到很好的纠正作用,那么父母不妨用手轻拍孩子肩膀,以提醒孩子挺直腰板。比如,当孩子在台灯下学习时,眼睛离书本太近,父母可以轻拍孩子的肩膀,提醒他要注意距离;当孩子走路稍有驼背时,拍一下孩子的后背,让他挺直腰杆。

建议七、挥手和孩子告别

孩子是细心的,他喜欢关注父母的一些动作、细节,体察父母的感情变化。而一些小细节,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细腻的情感并学会表达。

曾有这样一幕:一对父母因为要到城里打工,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将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留在乡下让奶奶照顾。当母亲踏上公交车要离开时,孩子使劲拉着母亲的衣角,不愿母亲离开。情急之下,奶奶拉住孙子,硬是将孩子与母亲分开。这时,孩子眼看着母亲离开,无力挽回,但他趁着妈妈还没有离开自己的视线,拼命挥动小手,哭喊着:“妈妈,再见!”挥手一直持续到妈妈的踪影消失在人群中。

那个男孩的挥手包含了千言万语,包括:不愿父母离开,想念父母之情,当没有机会完全表达时,他将感情融进挥手中,希望能传达给母亲。

父母要注意“挥手”这一个细节,比如,每天早上和孩子离别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表示再见;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打招呼,这一些小动作都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

【教育箴言】

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关键在于父母要主动地做出这个动作,表示愿意听孩子的心声。尤其是当父母和孩子间出现矛盾时,不管孩子怎样任性,父母都要主动和孩子敞开心扉、包容他的缺点,主动拉一拉他的手,逐渐缩小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

41.用眼神和孩子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透露出心灵深处的消息,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经常笼罩他的一种光线,他可以借助这个光线感受世界的明暗和生命的强弱。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眼神和孩子交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

【经典事例】

曾经有一篇文章《状元之路》,出自一位高考状元之手。在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在他上初中3年级时,寒假的一天,他随妈妈一起去一位阿姨家拜年。那个阿姨家也是一个男孩,那个男孩就读于天津有名的南开中学。在聊天中,妈妈问那个男孩:“你今年几年级了?”男孩回答:“高中1年级。”妈妈继续问:“那学习怎么样?”男孩自信地回答:“阿姨,我这次考试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这时,妈妈转过头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什么话也没有说。

后来,在饭桌上,妈妈脸上一直带着一种苦涩与尴尬。但是,妈妈怕伤害儿子自尊心,没有再提学习的事。

在回家的路上,他心想:“我也是老爷们儿,我为什么就不能为妈妈争这一口气,妈妈在看到其他人的孩子考第一名时,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有说。而且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在饭桌上,她对学习的事只字未提。我怎么就不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从此,这个男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勤奋好学。一年后,他成功地考入了南开中学。经过高中3年的刻苦努力,最终,又以天津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文章中,这个男孩说:“我一生的改变就是从妈妈的那一个眼神开始的。”

【教育启示】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她用沉默维护了儿子的尊严,用眼神替代唠叨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进而激发起孩子的斗志,使他最终成功地迈入了著名高等学府的大门。

母亲的眼神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见,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可是,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眼神的作用,父母大多忙于工作事业,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即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都是唠叨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而眼神里流露出的却是忙碌和陌生。

孩子年纪虽然小,可是,他已经会用童真的双眼观察周围的事物,而父母是他观察的中心,他喜欢用眼睛去试探、去感知、去交流,所以父母也要学会用眼神和孩子说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运用眼神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

有时,孩子眼神里充满了胆怯甚至羞涩,做事情喜欢在父母的眼神中寻求肯定的答案。这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温柔带有肯定的眼神,慢慢增强孩子的自信。

曾有这样一幕:在一所小学的游泳池里,有一群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游泳。在游泳池外,站着很多父母,他们透过栅栏用饱含关切和担忧的眼神望着里面。有的父母还不时呼叫自己的孩子,给他一个鼓励或者一句警告。课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这期间,父母们关切的眼神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些孩子。

那一幕,那些父母给孩子的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担忧。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并且自理能力比较差?那是因为他大部分动手实践或思考的机会被父母剥夺了,失去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当他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时,眼神里会流露出惶恐、不自信。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比如,孩子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时,父母可以给他肯定眼神,允许孩子参加劳动;当孩子做错、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给他微笑的眼神,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让孩子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建议二、善于用眼神引导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倾诉对象,孩子放了学,喜欢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听,这时,父母一定要腾出时间来,用眼神回应孩子,让孩子学会表达。

希源今年上小学1年级,她很喜欢数学,一天放学回家,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背九九乘法口诀给你听。”这时,妈妈将目光转移到女儿身上,耐心听女儿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六八三十八……”背完后,妈妈问希源:“六八多少?”女儿肯定地回答:“三十八。”这时,妈妈挠了挠头,睁大眼睛,眨了几下,说:“再想想。”希源歪了歪头,突然,眼神里放出了光:“啊!错了,应该是四十八。”妈妈微笑地点了点头。

当妈妈听到希源背错乘法口诀的时候,没有当场指出女儿的错误,也没有对女儿说“不对”,以否定的话语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是眨了眨眼睛,表示疑问,引导女儿自己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

父母要善用眼神和孩子沟通,比如,孩子讲故事,当听到高潮时,父母可以睁大眼睛,表示在认真地听;当孩子说错或者吞吞吐吐说不出来时,父母可以眨眨眼睛,表示疑问,让孩子好好想想,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可以配合丰富的表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来和孩子互动,增强他肢体语言的交流能力。

建议三、要读懂孩子的眼神

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局限和表达能力的欠缺,他的一些真实想法不能或不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的眼神不会说谎,更能表达他的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眼神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