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讲故事
1796300000003

第3章 大葫芦的用处

庄子说:

魏王送给惠子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惠子把它种在地里,长出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用来盛水坚硬程度不够,锯开作瓢又没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认为大而无用,就把葫芦砸碎了。

我对惠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的人,制造了一种治冻疮的药物,有个客人愿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这个宋人视这药物用处不大而卖给客人,客人拿了药方游说吴王,吴王率兵与越国作战,因有这药而打败越国,这个客人得以封侯。这个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何不把它作为轻舟而浮游于江湖,可见你心如茅塞还未开通。”

庄子这话说得好极了!很多事情天生就是大而无用的。大而无用好!“气死惠子,美死庄子。

”那个大葫芦想必引庄子为知音吧!

砸碎了的葫芦还可以用来作瓦,不行就用来铺路,又怎能说没用呢?

惠子的错误倒并不在于砸碎了葫芦,而在于不知道砸碎了的葫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大美,有大用。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不是说天地它老人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刚好相反,天残地缺,才是大美。月残花残,骊歌送别,易水潇潇,白衣满岸,这些,难道不是最正常不过的吗?砸碎一只葫芦又算什么呢?

死者为大,残者为美。

说得更明白些:死人都是好的,残缺者让人觉得更美。我深深怀念一些故人,他们在世时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他们死了我才觉得他们果然是很好的!至于残缺之美,无须我再说什么,你只要去圆明园走走就明白了。

中国最美的园林不是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而是破破烂烂的北京圆明园。为什么?因为它是残缺美的极致。

最初的繁华。

敌不过最后的风姿。

圆明园裸露着它的风骨,便永远是我辈复古者的嗜好。

至于“大而无用”的指责,更是扯谈。一样东西一旦大起来,自然有大用,绝不会无用。石头大起来,可以为房。木头大起来,可以为梁。一个人的名气大起来,可以御强梁。

这些都是老庄的精神,道家的真义,如果你认为依然是空话,那可以关上本书了。如果你认为不妨听听,那我们可以继续作认真的交谈。

惠子说:这个大葫芦大而无用。

庄子说:大即是有用,关键在于怎么用。

惠子不懂。

庄子以药为比方,指出东西要用在紧缺的地方,而不是作奇巧之物展示。

庄子继而产生美妙联想,要用这个大葫芦作小船,到处去漂荡。

值得咀嚼的是,当惠子与庄子在谈论一个大葫芦时,那只大葫芦已经砸碎了,那么意义安在?

--意义不在于避免第二次砸碎,而在于就此审视它破碎后是否真的无用。

如果是好东西,必会有用到底,绝不会开始时有用,慢慢就没用了,更不会到最后彻底没用了。

《圣经》上约伯的故事引人深思。

魔鬼与上帝打赌。

魔鬼说:义人约伯之所以信你,是因为你照顾他。如果你不再照顾他,他会抛弃你。

上帝说:不会的。他之所以信我,是因为由我所生。

上帝于是默许魔鬼摧毁约伯的一切,只留一命。约伯绝望之际,追问上帝:你既生我,为何又灭我?

上帝反指责约伯:你既知是我生你,为何还有追问?

约伯马上大悟。

于是上帝重赐约伯一切美好的事物,更胜过以往。

--凡是不能坚持到底的,先前的也必将作废,白过,白活。

--凡是不能忍受摧残的,将不能获得幸福。

--凡是不能适应破碎的,将无法圆满。

--凡事到底,才有意义。

我不是说有价值,而是说有意义。

还有个问题:破碎的葫芦是不是葫芦?

庄子说:永远是葫芦,因为它里面有葫芦的种。

还有个问题:假想中的葫芦舟是葫芦还是舟?

庄子说:是葫芦也是舟。葫芦的种在它里面,因此它是葫芦。大葫芦抛在水上,可以浮起来,因此它是舟。这就叫里外皆有妙用。

【原文精华】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用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故事解读】

庄子这个故事借葫芦说人,指出人不怕“无用”,只怕不能做大。你大起来,自然用处极大。如果还无用,只能说明你并不大。

大,不是外形大,而是说你有合于大道的雄心,恰似葫芦包藏千里万里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