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爸老妈幸福生活宝典
1804800000058

第58章 疾病防护:远离疾病的困扰(6)

(1)哮喘是一种气道过敏性慢性疾病,患者会有广泛性气道痉挛狭窄,其症状是周期性发作的喘鸣及呼吸困难现象,胸部无痛性憋闷感,尤其是在呼气时,喘鸣及呼吸困难的症状特别显著。

(2)患者呼吸极度困难,造成出汗,脉搏加快,面色苍白,眼球突出,冷汗直下及严重焦虑等症状,当极度严重发作时,患者唇部及脸会变成紫色,哮喘严重连续发作,会造成呼吸困难、说话不便,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3.治疗方法

(1)祛痰。可选用氯化氨等药物或气雾吸入法稀释痰液,及时排出积痰。亲属可协助翻身叩背以便于引流排痰。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排痰。必要时可用导管吸出痰液。

(2)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解痉剂和抗炎药缓解哮喘症状,或静脉注射氨茶碱葡萄糖混合液以平喘。另外,适当运用糖皮质激素也有利于抗过敏,从而预防并减轻哮喘症状。

(3)控制感染。哮喘与感染互为诱发因素和结果,因此要积极防治。可根据痰培养和药敏结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用。通常选用青霉素、链霉素。也可酌情选用庆大霉素、螺旋霉素配合治疗。

4.预防措施

(1)消除内部病灶。及时治疗呼吸道疾病,祛除鼻窦炎、扁桃体、支气管等部位的炎症,防止由感染引发哮喘。

(2)避免接触过敏源。对容易引起过敏的工业粉尘、化学性气体、花粉等物质应敬而远之,避免大量接触,预防支气管痉挛。

(3)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冬季防寒措施。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饱满健康的精神状态,避免诱发神经性哮喘。在秋冬季节则要加强防寒,避免受寒感冒,引发哮喘。

(4)合理膳食,戒烟酒。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生冷荤腥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喝茶水,有助于排痰。

老年人如何防治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被称做脑中风,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此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在各类血管性疾病中都名列前茅,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老年人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对此做好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脑中风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基因遗传。据研究表明,父母患有脑中风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人。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55~75岁是脑中风发病率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生理因素。脑中风发病率的高低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着直接关系。通常这些疾病是脑中风的病发诱因。

(4)其他因素。大量饮酒、慢性酒精中毒、吸烟、高盐、高脂食物摄取过多也是促使脑中风病发的原因之一。

2.病症表现

(1)脑血栓形成。①病发前兆:患者早晨起床时会感觉头晕、头痛、部分肢体麻木,严重时会感觉恶心、头部剧烈疼痛,并伴有呕吐现象。通常脑中风之前都曾有过短暂脑出血症状。②血栓引起的症状:不同部位的血栓形成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性病变。如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出现下肢严重瘫痪;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交叉性瘫痪和复视、语言障碍和吞咽障碍等。

(2)脑出血。通常脑出血病发比较突然,没有任何预兆。且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症状严重,死亡率高。病发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呕吐、剧烈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脉搏缓慢无力,睡觉时呼吸沉重,有鼾声。严重者很快出现肢体瘫痪、失语。意识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脑出血可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桥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随着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分别具有其相应的临床症状。

3.治疗方法

(1)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3)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4)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5)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出血性卒中早期应给予脱水药,如甘露醇、山梨醇、甘油盐水、速尿等,但应严防电解质紊乱。

(6)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4.预防措施

(1)防治心脏病和糖尿病。加强对这两种病的防治可大大降低脑中风的发生率。

(2)控制体重和血压。肥胖和高血压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将体重和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3)日常饮食的注意。进食要有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以清淡和素食为主;戒烟酒。

老年人如何防治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小动脉,当其发生粥样硬化后,血管壁上可出现脂质沉着,产生粥样斑块,使动脉管腔狭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可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并且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

1.发病因素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惟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2.病症表现

(1)感觉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胸骨上段或中段以及心前区有疼痛感,此为典型症状。不典型疼痛可出现牙床、咽喉、颈部、左肩、左臂、上腹等处。痛感多为窒息性、闷胀性或灼热性。

(2)疼痛时间短暂。通常经过休息或服药后15分钟痛感会逐渐消失。但如果没有及时止痛,则会越来越严重。而自发性心绞痛持续的时间较长。

(3)发热。少数患者在感觉到疼痛之后会出现体温升高的迹象,温度通常在38℃左右,并可持续一周左右。此时白细胞会增多。

(4)身体出现异常。患者在冠心病发作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悸、胸闷气短、出汗、恶心、呕吐、上腹肿胀、肠胀气等症状,并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或加快、剧烈咳嗽、昏厥、呃逆、意识模糊、四肢发冷、皮肤苍白或紫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3.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可使用硝酸制剂类药物如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等药品增加血流量,缓解心绞痛。或使用氨酰心安、速尿等药物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可采用麝香保心丸、宽胸丸等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中药。

(2)吸氧治疗。可在家中准备氧气瓶,发病时及时给患者补充氧气,改善心肌缺血,通常每次给氧时间为30分钟。

(3)其他疗法。患者发病时应立即休息,如在室内发病可马上卧床休息。休息可缓解病情,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情绪紧张,如患者发病时过于紧张恐惧,可服用安定片以保持镇定。

4.预防措施

(1)合理调整饮食。一般认为,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补充维生素C,B,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加强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入的冠心病发病率低些,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良好的作用。

(3)控制吸烟。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人报告,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可高达4~5倍,戒烟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着减少,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这足以说明吸烟的危险性和戒烟的重要性。

老年人如何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之分。原发性高血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病。当收缩压超过18.6千帕或舒张压超过11.9千帕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属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可引发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近年来老年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和控制病情,可大大降低高血压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老年人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便做好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家族遗传特性。父母患有高血压,其子女的患病率则可以高达45%。

(2)生理因素。血液中的血脂含量增多,附着于动脉内膜上,使血管壁弹性减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动脉血管逐渐老化,弹性降低,容易引起血压升高。

(3)精神因素。由于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大脑皮层协调功能紊乱,外用血管输血受阻,全身小动脉痉挛,从而血压升高。

(4)其他因素。身体肥胖者,嗜烟、嗜酒,喜食咸、辣等刺激口味者,动脉血压易升高。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脑肿瘤、冠心病等也可引发高血压。

(5)性别因素。女性50岁以后,即绝经期后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2.病症表现

(1)血压升高。血压高于正常标准,这是判断高血压患者的最直接手段。正常收缩压标准为120~140mmHg,舒张压则在60~90mmHg之间。通常初患者只在受激之后血压才会升高,诱因去除后即恢复正常。

(2)身体出现异常。多数患者会出现失眠、心悸、心慌、耳鸣、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脸色苍白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出现部分肢体麻木、头部剧烈胀痛、目红面赤、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3)情绪焦躁不安。患者精神倦怠,会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

(4)急性症状。患者会出现浑身冒汗、视力模糊、头痛、呕吐、面色潮红、神志不清等症状。此状况为患者血压在短期内急剧升高所表现出来的。容易引发心绞痛、脑水肿、肺水肿等疾病,甚至导致肾衰竭、心力衰竭或脑卒中。

3.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可选用具有降压、改善血液流通效果的药品,如利尿剂、B-受体组织剂、钙通道组织剂、血管紧张素等。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规定剂量、服药时间进行,尽量减小副作用。

(2)其他治疗。可参与一些轻松的健身运动,如气功、太极拳、瑜珈功等,保持健康的心态,放松心情,对控制病情也有一定好处。

4.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要求老年人遇事要冷静,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会克制自己。

(2)生活要有规律。对老年人来说,有规律的生活对预防高血压病非常重要。首先老年人要做到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次还好做到饮淡茶、不吸烟、少饮酒(可饮少量白葡萄酒)。

(3)合理饮食,避免肥胖。平日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或不吃肥甘厚味之品。烹饪时要控制食盐的用量,每天用量以4~6克为宜。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萝卜、蜂蜜等,因钙剂具有降低血压之功效。对肥胖老年人来说,要坚持节制饮食及参加体育锻炼,且不可盲目服用减肥药,以免引起副作用。

(4)参加体育运动。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周围环境的状况,选择快步走、慢跑、打太极拳、练剑、游泳、打乒乓球等。做每一项运动,都要注意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5)常听音乐。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大脑放松,从而避免因过度紧张而使血压升高,预防发生高血压病。

老年人如何防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胃黏膜受到损害而导致胃部产生炎症。这是一种常见病,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调查,有接近5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慢性胃炎,可见其发病率之高。慢性胃炎不仅直接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1.发病原因

(1)饮食因素。经常食用刺激性食品,如辛辣、油煎食品、咖啡、腐乳等,或过冷过热的食品,长期饮酒,或摄取营养不均衡以致维生素B、蛋白质缺乏都可导致慢性胃炎。

(2)药物刺激。某些药品种含有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成分,长期服用,也可导致此病发生。

(3)细菌病毒。细菌或病毒可通过鼻、咽、口腔等部位进入胃部从而刺激胃黏膜,使其发生炎性病变。

(4)生理因素。胆汁和十二指肠液长期反流入胃内,使胃部膜屏障遭到破坏,并且由于胃酸分泌过少,便于细菌滋生繁殖,从而导致慢性胃炎。而如果没有及时调治急性胃炎,也会导致其逐渐发展成为慢性胃炎。

2.病症表现

(1)胃部不适。进食后会出现饱胀感、泛酸、嗳气等现象。

(2)腹部疼痛。上腹感觉持续疼痛,痛感为灼痛,体检时有压痛感。

(3)其他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腹泻以及体重下降。

3.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如胃酸过多,可服用丙谷胺或硫糖铝片;胃酸过少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口服液;胆汁反流可服用胃复安;营养不良或贫血应及时补充铁和维生素;胃动力代谢障碍可服用吗叮啉:胃痛明显则可使用颠茄合剂等解痉剂。而抗菌消炎则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黄连素等。

(2)合理饮食。应注意营养丰富且均衡,科学饮食,并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如细嚼慢咽、少食多餐,睡觉前不吃零食,吃饭定时定量等。

4.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