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18057700000024

第24章 治家篇(5)

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人应该把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会致使身边的人发出不平的牢骚;对于死后遗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些,这样才会使子孙后代永远怀念。

解读严公想在城中营建一座大宅,草图大致已规划完成,唯独隔邻的民宅有根梁柱突出,使得严公的新宅不够方正。隔壁民宅的主人是对卖酸酒的夫妇,这栋房子是他们世代的祖产。相府的工头曾出高价,请屋主出让屋舍,不料遭到屋主悍然拒绝。工头非常生气,将此事禀告严公。严公说:“不碍事,你先盖房子的其他三面。”

开工后,严公命府中每日所需的酸酒都向隔壁的主人购买,并且每次事先付款。这对夫妻平日生意清淡,生活拮据,每天的收入不足糊口,严公知道后,便为他们介绍买主,从此生意好转,不久就因人手不足而招募工人,生意愈做愈大,屋内到处堆放米谷、豆类,石缸的数目也成倍数增加,屋内的空间自然益显狭窄。

这对夫妇感激严公的恩德,对自己当初悍然的拒绝感到惭愧,于是自动写下契据将屋舍献给严公,严公用城中其他的屋舍与他交换,由于屋主换得一间较大的屋舍,非常高兴,不多久就搬家了。

民宅的主人没有向令人生畏的权势屈服,唯独软化于恩德的施与,正是“使人无不平之叹,使人有不匮之思”的精妙之处啊!

富贵知贫贱,少壮念衰老

原文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当处在富贵的环境中时,要知道贫贱的痛苦滋味;当年轻力壮的时候,要想到年老体衰时候的辛酸滋味。

解读富贵和贫穷是相互转化的,拥有了富贵的人如果不能勤奋谨慎,也许很快就会失去富贵。年轻人朝气蓬勃,精力无限,似乎拥有很多时间。实际上每一个人拥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当年老体衰的时候就会后悔莫及。有不少人没有获得富贵的时候,谨慎小心、勤勤恳恳。一旦获得富贵,就把从前的苦难都抛在脑后,变得骄傲奢侈起来,这样很快又会失去富贵。

美国人比尔?盖茨非常有钱,他连续多年一直被评为世界首富。虽然非常有钱,盖茨在花钱的时候,却不是毫不计较。盖茨在为慈善事业捐款的时候,不吝惜钱。但是有的时候他也比较小气,有一次他和朋友去停车,贵宾车位贵,普通车位便宜。因为贵宾车位那里比较空,朋友建议停到那里。盖茨摇头,他嫌贵宾车位太贵,坚持把车停在了普通车位那边。拥有富贵要知道贫贱的滋味,这样能使人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从而留住富贵。年轻力壮的时候,珍惜光阴。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变老,能促使自己更珍惜时光,抓住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等到年华老去的那一天,不至于为浪费大好时光而后悔。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原文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译文送他人千两黄金也难以讨他人一时的欢心,而请他人吃一顿饭竟然能够换来一辈子的感激。可见过分的宠爱反而会转化成仇恨,小恩惠反而能使他人欢喜。

解读人与人之间相处,有时候别人送他很贵重的礼物,收到礼物的人也不一定会觉得多么高兴;相反一点小小的恩惠他也许会牢牢记在心中。正如韩信,贫寒之时,漂母请他吃顿饭,他就一直牢牢记在心上。显贵之后,以千金报答漂母。而一些达官显贵,巴结他们的人送金银玉石、奇珍异宝给他们,收到巨额礼物的显贵们如何高兴姑且不论,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对这些送礼人未必会有多么深厚的感激之情,更不见得会把这些送礼人放在心上。正所谓“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

小林很喜欢种花,她家的阳台上摆了许多花。她有一盆昙花,就快开花了,请朋友小李去她家观赏昙花。小李一边等着昙花开放,一边欣赏其他的花。她注意到有一种如小星星一般的黄花,开得蓬蓬勃勃,每个花盆里都有。朋友问小林这是什么花,小林说她也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平时小林根本不在意它,可这小黄花热情无限,几乎什么时候都在开花,自生自灭还活得热热闹闹。小李感叹偶尔开花的如此受重视,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的花反而不被珍惜。

耳不留是非,心不着物我

原文耳根如风谷传声,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译文耳根假如像大风吹过山谷一样,经一阵呼啸之后什么也没有,这样所有的流言蜚语就不会起到作用;心灵假如能像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那般,月亮不在水中,水中就没有月亮,当月亮被云彩遮掩,水仍是水,月还是月,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心中自然也就能一片光明而无外物和自我之分了。

解读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次,一位叫貉稽的仕者访问孟子。貉稽告诉孟子,自己总是被人说得很坏。孟子回答他说:“别管它就是了,世界上就是有人喜欢造谣中伤,到处散播谣言。《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像文王这样的人。”

面对飞短流长,我们不该用别人的是非之论、口无遮拦来使自己烦恼。造谣者造谣生事不需要证据,要的只是谣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而那些爱传流言道是非的人,本就是小人。小人终归是小人,无法堵住悠悠众口,那我们不如轻视谣言,不把谣言当回事,让谣言止于智者。

忧勤与淡泊,勿太苦与枯

原文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译文用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是过于认真而使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调剂就会失去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大众就不会做出什么贡献了。

解读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若能有这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自然也就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的精神,这时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虽然对于分内之事应全力以赴,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必须善加维持,假如遇事做得太苦就失去了生活乐趣。

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指此而言,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为人处世,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与不及,都会偏离目标,不能中的。

《礼记·中庸》说:国家天下可使达到人人均平富裕(智与能),高官厚禄可以断然辞让(仁),锋利的刀刃可以毅然相向(勇),智仁勇俱全,但要做到中庸,还是“不可能”。中庸是儒家心目中的妙境,是艺术,是至高至美的理想,是需要人时时警醒、不懈努力去追求的。

燥寡凝滞者,功业福祉难

原文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思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性情急躁的人好比烈火一般炽热,和他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的热情灼伤;刻薄寡恩无情无义的人如同冰雪一般冷酷,和他接触的人只要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一潭死水又像一棵朽木,了无生机。这些人都不是能够建大功、立大业,能为人类社会造福的人。

解读有一对生活富有的夫妻,他们从来不和别人交往,为人又刻薄又吝啬。从来没有人从他们家成功借到过东西,就是对自己家里人也同样如此。家里唯一的儿子在外经商,由于管理不善,赔得血本无归。最后,只能选择回家缓缓失败的受伤心灵,等攒点钱后再接着出去闯荡。没成想到等他回到家里后,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面对的是父母的冷若冰霜和冷嘲热讽。就连吃饭的时候,他们也是一边说一些伤他自尊心的话,一边不是摔碗碟就是摔筷子。实在没有办法在家里待下去了,当天半夜,他背起行李离开了家。头出门,刚好碰到起夜的父亲,这位父亲不仅没有说挽留的话,就是让儿子天亮后再走的话都没有说。这以后,儿子和父母之间就断了一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