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不担心变老,”他说着从车篷下走出来,“在这里光欣赏生活的美都欣赏不过来呢!”
他边擦手边说:“我们有3棵果实累累的桃树,卧室窗外还有一个蜂
鸟窝,想想还没有我指头大的美丽的小鸟,看上去真像一只小企鹅。”
他开着发票,继续说:“黄昏时,长耳大野兔奔跑跳跃;月亮升起来时,小狼在山坡上成群出现。我从来没有看到有这么多野生动物在春天活动。”斯蒂芬开车离开时,他向斯蒂芬喊道:“去观赏吧!”
回家的路上,希普森这位可爱的老人的幸福秘诀一直回荡在斯蒂芬的脑际。是呀,尽管生活会给人带来种种烦恼,但主要的是,你要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
快乐要与人分享
一位考古学家说:“人类之所以成为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分享的行是功不可没的。”人类社会中金钱、财富、物质……都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包括快乐也是可以分享的。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
有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食物的乌鸦。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那样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它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精疲力竭——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
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头一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的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弄得精疲力竭,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请看,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只是因为它只为了自己。
不会与别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快乐分给大家就会成倍地增加。相反地,如果紧握住不放,就会有别人嫉妒你的快乐。
快乐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哪怕面对快乐,那也是一种惩罚。
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完美的成绩,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神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到底惩罚在哪里?”上帝笑而不答。
一直打完第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人类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的,你关心了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当你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你会有一种由衷的快感和心灵的慰藉,而同时又赢得了别人的敬慕。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疼爱他的儿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这样,他的儿子却总是整天眉头紧锁,面带愁容。于是国王便悬赏寻找能给儿子带来快乐之能士。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师来到王宫,对国王说有办法让王子快乐。国王很高兴地对他说:“如果你能让王子快乐,我可以答应你的一切要求。”
魔术师把王子带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交给王子,让王子走人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的一切变化,快乐的处方会在纸上显现出来。
王子遵照魔术师的吩咐而行,当他燃起蜡烛后,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纸上那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字体:“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这一处方,每天做一件好事,当他看见别人微笑着向他道谢时,他开心极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国最快乐的人。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写道: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然是枕锄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正是因为农夫付出了能让别人快乐的劳动,所以他才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获得也最多。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拥有与人分享的良好心态,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朋友,把你的快乐和幸福和别人分享吧,你分给别人的快乐越多,你获得的快乐越多。
每天都怀抱愉快的心情
快乐取决于人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抱着愉快的心情,这样我们才会真
正地快乐起来。
小王是某外企的一名员工,由于工作紧张,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老板的“命令”了。然而,正当他的忍耐力快到极限的时候,老板又叫他取消原定计划,去处理另外一件事情。
这时,自感再也无法忍受的小王,突然爆发了。“我真是受够了你的命令!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一个机器吗?”就这样,小王在老板的办公室发怒后掉头离去。结果车子才开上不到两个街口,就被警察拦下来开罚单,在每小时速限35公里的地方,他竟把油门加速到50公里。
当时小王坐在车里,刹那间,他明白自己的情绪已完全失控,同时陷入不健康的思考状态中。一如以往,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他做出了激烈冲动的决定。所有想要离职的念头一时间全涌上心头。“天哪!我做了什么?”他自问,“这真的是我要的吗?还是我反应过度呢?”突然,他领悟到自己正处于“暂时失控”的状态,以致产生不理智的行动。
因此当警察把罚款单递给他时,小王竟对警察表示,谢谢他及时把自己唤醒。那个警察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人收一张罚单还跟他道谢呢?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小王顿悟,自己始终想的是“外在一切”如何毁掉他的生活,才会开车超速,而这
种反应,说穿了,不过是对事物怀有太多的不满所产生的结果。他更明白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太自我了,才使他如此情绪化。记忆和顿悟如潮水侵蚀他的心,他这才发现,过去这些年来,他一直是用这种思考模式过日子,和家人、上司、同事相处如是,对工作的态度亦然。
最后小王回到办公室向老板道歉:“刚才对你说那些话,是我太失控了,你放心,我明天一定会按照你的计划去办事。”说完这些,对于明日的行程他真的觉得好多了,甚至还在心里暗下决定,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
由于超速罚单的提醒和内在意念的转变,小王重新寻获到了生活中的乐趣。他了解到快乐之源始终存于内心,只要我们对身边的事物能抱有愉快的心情,烦恼也就会随风而逝。
有对下岗的年轻夫妇,在早市上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屋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还乐个不停,邻居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我们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工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因为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悲伤和恶劣的情形,都要怀抱愉快的心情,深信自己可以克服它们。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缺少,唯独不能缺少快乐。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役,而有的人却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这是因为前一种人总是以一种消积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而后一种人则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工作,并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的原故。
伟大的事业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积累而成,小事情干不好,大事情也不会干成功。另在干事中后懂得何为工作的终极。
一群手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快乐与幸福的获得。要从工作中找到对自己的信心,充分发挥本身的潜能,创造事业及财富,才算成功。一个不快乐的工作者是无论如何跟这目标南辕北辙的。但有一些则是以钱财多作为工作终极目标岂不悲哉。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规划着事业上的宏伟蓝图,渴望着在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应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把枯燥的工作变成一种享受。
萨姆尔?沃克莱刚刚进入工厂时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拧螺丝钉,就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工人一样。看着一大堆螺丝钉,沃克莱满腹牢骚,心想自己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来拧螺丝钉呢?他曾经想找经理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都行不通。最后他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积极的办法,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于是,他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工友和他颇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