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1809200000008

第8章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心态(4)

当你需要一些东西时,是否能清楚响亮地说出来?当需要的东西很难得到时,是否继续坚持呢?你是否把自己介绍给那些你想结识或者需要结识并且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些东西的人呢?当你取得比赛胜利、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有了一个美妙的约会时,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有时,这种称为“自我障碍”的现象就体现在我们的举止行为上。按理来说我们做事情应该是精力充沛,生机勃勃。这里所说的这种生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每个孩子最初都拥有的那种健康的渴求。每个人都曾拥有过这种生命的本能的渴求。那么在沧桑岁月中,你什么时候把它失掉了呢?是10岁的时候,15岁的时候,还是25岁的时候?

在给自己所列的年表做结论之前我想提三点注意事项。

第一,退却并不总是对成功怀有恐惧的一种表现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有学位、有好工作以及某种幸福的婚姻,看上去对别人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但你却不能接受。人们也许会认为你发疯了,但你确实不能把自己和这种机会联系在一起,你会认为要是接受了,那无论如何是不对的,你自己很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一直想要什么东西或是达到什么目标,而它就近在咫尺了,你却拒绝了,那就叫自我障碍或自我妨碍。

如果你总是想强迫自己接受一份不喜欢的职业,只是认为应该去做,那你就是在自寻烦恼。你要记住,抛掉你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是成功的恐惧症。

第二,你并不一定要对失去的每一个机会负责,你并不能控制整个世界。

第三,不要认为在某些事情上没有尝试是因为害怕失败。

记住,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种宽宏大度的举动,你一生下来就对社会负有责任。做好你能做的事,意味着对社会付出了爱。当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你能力的发挥时,那是一种令人心砰的遗憾。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任何一个人都能爱别人所不能爱,任何一个人也都能恨别人所不能恨。你所拥有的独特的爱就是你的珍宝,它们是自然的恩赐。当你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时,不但为自己创造了幸福,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爱。

克服焦虑情绪

在当今这个智商和情商共存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智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商,一个人也很难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衡量一个人的情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看他在社会中怎样进行人际交往。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社会交往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因而使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焦虑情绪常见的表现如下列实例。

其一,谈判焦虑。一位来自香港的年轻老板黄先生,曾有很好的经商业绩,他到大陆发展事业后,娶了有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的霍小姐为妻。他因感到自己对大陆政策、风俗了解较少,普通话也讲不好,因而在商业谈判中总是怕开口,只好让太太做他的代理人。他的太太经商经验不多,自信心不足,因而对丈夫极为不满。

其二,同事焦虑。英语专业毕业的路小姐业务能力极强,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赏识,她工作6年均在合资公司,但竟然换过8家公司,为什么频繁跳槽?其实既不是她不适应业务,也不是老板炒她鱿鱼,都是她自己自动离职。原因只有一个,她困惑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为什么总有人造谣诬蔑我?有人排挤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其三,压力焦虑。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人在工作中承受压力的能力将决定着他的工作的绩效,一些不善于在压力下工作的人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惧怕挑战、对内部人事变动敏感、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等。

其四,着装焦虑。中青年女性容易产生与化妆或着装有关的焦虑情绪。简女士说:“一看见别人比自己会打扮,就像打了败仗一样,情绪一落千丈!”钟小姐说:“在某些隆重的场合感到自己服装色彩的搭配不和谐,服装的样式也不够时髦,顿时像被人家扒光了衣服一样无地自容……”

另外,还有如亲友焦虑、校友焦虑、餐桌焦虑等等。形形色色的焦虑情绪不胜枚举,它们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肌体,不仅妨碍人际交往,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分析一下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无非是来自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

下面让我们对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例如,有人做事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气急败坏,首先从精神上“打败”自己,这是焦虑陷阱之一。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丢了面子,于是就自责,自惭形秽,产生羞耻感,这是焦虑陷阱之二。看问题太死板,以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太笨,却不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是焦虑陷阱之三。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不可以用绝对化的评价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否则就容易产生焦虑,这是焦虑陷阱之四。

传统观念总是引诱人们追求十全十美,言行举止,吃喝穿戴都要“看着权势做,做给权势看”。实际上那是一个温柔美丽的陷阱,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人群本身就是极其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正像大象、小兔、犀牛和长颈鹿不能相互比较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焦虑,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下面的建议对于克服焦虑情绪是极其有效的。

第一,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不是每天都有所进取?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第二,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第三,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人合百群”是新世纪社会交往的要求,应摒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陈旧观念。

第四,活得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无济于事,还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摆脱抑郁

“抑郁症”的基本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感思维迟缓、反应慢,不愿与朋友、同事交往,严重时有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心境抑郁者常觉得活着没意思、高兴不起来。有时会有自责自罪感,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是社会的废物和寄生虫,常把过去的一些缺点或毛病夸大成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通过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引起抑郁的原因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是外源性的,主要是由不良的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因素引起的。

第二种,是内源性的,与遗传有直接关系,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发病,有时与季节性有关。

第三种,是药源性引起的,如吃药过敏可能引起抑郁发作。

目前,我们谈论的“心境抑郁”大多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变得日渐复杂、冷漠了。客观上的精神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榜上无名、失业、失恋、工作变动、家庭矛盾、离婚、失去亲人、经济损失等心理打击都会导致人的情绪低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多数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两次上述的经历,情绪低落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调适,这种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如果这种低落情绪长时间挥之不去,并已妨碍了自身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记忆、思考、抉择等)或社会功能(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等),而且“心境抑郁”的特征十分明显,就应引起重视。严重者在抑郁的状态下不能自拔,容易酿成自杀的悲剧,像作家海明威、三毛等。

用药物治疗“心境抑郁”并不是最好的、唯一的办法。“心境抑郁”主要是由心情决定的,“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自己要调整心态,要正确地认识人是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生存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把自己心灵深处的苦恼跟朋友、亲人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另外,社会的理解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社会的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的作用。对“心境抑郁”的人,不要随意使用“变态”、“精神不正常”、“神经有病”等刺激词语,要多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抑郁症的恢复一方面需要医生的积极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也就是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其一,对疾病的态度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不够普及,很多已经患上了抑郁症的患者仍讳疾忌医,以致病情拖延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一旦诊断明确,又似背上了一个沉重包袱,认为得了精神疾患一世完了,偷偷地进行治疗,不敢让单位、朋友及邻居等知道,药费当然不能报销,还硬撑着去上班。其实抑郁症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精神疾病,即使病情拖延长了些,一般仍能治愈,而且治愈后恢复一如常人,仍能与既往一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不留后遗症,所以这是一种良性疾病。有的患者之所以有一些“后遗”,其实是对疾病缺乏正确态度造成的所谓“作茧自缚”,例如总认为与常人两样,以患过精神病而自卑,怕别人看不起,怕不能完成原来的工作。有的患者整天把思想集中于病情,如认为记忆力坏了,睡眠不好,或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等。这种不正确态度的形成固然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有关,但主要还是自己对疾病缺乏全面认识。

其二,对治疗的态度

如前所述,一般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出现需要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在治疗初期,由于对药物的不适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很多病人由于缺乏信心及不能忍受而擅自中断治疗,轻易换医生或改为其他疗法,以致久治不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要做到下列几点:一要坚持:二要分散注意力,不可整天担心药物副作用,某些不适可以找医生咨询,或调整剂量,或针对副作用采取有效措施。

其三,对生活的态度

患了抑郁症后,多数人是少言懒动的,尤其早晨更是懒得起床,有的则整日卧床不起,饭也不愿吃。在这种情况下勉强自己维持正常生活规律还是必须的,有时找些好友聊上几句,看看小说、报纸、电视,听听广播,还是有益的。这样对减轻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会有帮助,但要掌握适度,不必过分勉强自己,要理解这样做也是一种辅助疗法。当情绪非常低落时,可能出现厌世观念,甚至消极行为,此时更要振作自己,要思前虑后,不可出于一时冲动而断然采取行动,要想到闯过这一关就会与常人一样过着愉快的生活。你此时此刻之所以对世界上一切都没有一丝希望,这是由于疾病的原因,当冲动到来之时,你只要冷静一下,就可能避免一失足造成千古恨。

其四,对家属的态度

要理解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心情是十分痛苦的,他们的心情可能比你更加沉重,因此你的病情应该经常向家属暴露,不要一个人“钻牛角尖”。家属有时为了你的安全,采取某些安全措施是必要的,不要有责怪心理。

摒弃浮躁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有轻浮急躁的心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当时武术界最有名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与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

年轻人问师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师傅回答:“三个月。”

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去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师傅答:“三年。”

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自天黑夜都用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师傅微微笑道:“三十年”。

一个人如果急于求成,就难免心浮气躁,那么他离成功也就越远。

心理学研究认为,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不良心态。浮躁在情绪上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不安分、见异思迁、焦躁、急功近利等;在行动上往往以情绪代替理智,在行动之前缺乏思考,总想投机取巧,盲动而冒险。

许多人遇上紧急情况时总是惊慌、忙乱,这种反应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只会令事情越来越槽。

有几个老矿工,他们终日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有一天,矿灯突然熄灭了,他们顿时惊惶失措,开始胡乱的寻找出路。一阵混乱的摸索后,他们竟然迷失了方向,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

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烦躁地走动着。这时,一个平时处事冷静的老矿工开口说话了:“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大家听了他的话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稳稳地坐了下来。刚开始没有一点的感觉,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心思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到阵阵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在慌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往往会失去方向,不如保持静默,拭去心灵的浮躁,出路往往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还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木匠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表掉落在满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面大声抱怨自己倒霉,一面拨动地上的木屑,想找出他那只心爱的手表。

许多伙伴也提了灯,帮他一起找,可是找了半天,仍然一无所获。等这些人去吃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悄悄地来到屋子里,没一会工夫,他居然找到了手表!

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问孩子:“你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回答说:“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一会儿我就听到‘滴答’的声音,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是啊,心烦意乱是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的,倒不如静下心来,也许一切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