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145

第145章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②,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③。吏呼一何怒④,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石壕:村镇名,在今河南省陕县东。

②投:投宿。

③逾(yú余):越。走:跑。出看门:出来支应门户。

④一何:含有到了极点和无以复加的意思。

⑤邺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戍:守卫。

⑥附书:托人捎家信。

⑦长已矣:人死不能复生,永远完了。“已矣”连用,表示感叹。

⑧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儿。

⑨母:指小孩的母亲。去:离开。指没有改嫁而离开家。无完裙:没有一条好的裙子。这里指衣不遮体。

⑩妪(yù玉):年老的妇人。老妪:老妇人自称。从:随。

河阳:其地在黄河北岸,今河南省孟县。邺城溃败后,郭子仪退守河阳。备:办。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泣幽咽:极为悲伤而吞声哭泣。

登前途:登程上路。这两句说,天明我要上路前行,老妇已被捉去,只和老翁一人告別。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相继收复,但安庆绪还占据相州,拥有重兵。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相州,久攻未下,三月三日被叛将史思明的援军打败,唐军六十万几乎全部溃散。以唐肃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迅速补充兵力,强行征兵。杜甫这时由洛阳返回华州,将沿途所见所闻,概括提炼写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写得较深刻的一篇小型叙事诗。

在诗中通过官府差役在石壕村夜捉老妇应役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服役的罪恶行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腐朽的唐王朝,无力平定安史叛乱,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采用极为残酷的手段,深夜捉人,连老妇也不能幸免。诗中没有一句直接对那黑暗现实谴责的话,而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批判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从结构上看,诗人以时间为序展开描写,由暮投宿到官吏夜捉人,又由夜深听到悲泣之声,再到天明独与老翁告别,层层深入,脉络清晰,完整紧凑。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把复杂曲折的事件,集中在一夕一朝,通过故事的发展和典型人物——老妇的言行来抨击官吏的蛮横,揭示人民的苦难,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诗人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能力。就诗歌语言而论,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毫无雕琢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