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①。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②。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③。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③。沈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⑤。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⑥。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⑦。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⑧。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⑨。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①唐代佛教大盛,中唐时期,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用佛经中一些故事进行通俗讲说。“街东街西讲佛经”,就是指当时长安寺院僧徒说唱佛经。螺:佛教徒所用的一种法器,以螺壳制成,上细下粗,吹时发出呜呜的声音。“撞钟吹螺”,指佛教徒进行说唱佛经的宗教活动。闹宫庭:是说这种宗教活动在皇宫也进行着。
②广张罪福:佛教徒广泛地展开讲故事,说人们如何得福,如何获罪,宣扬因果报应。资:借用。诱胁:诱骗威胁。狎恰:唐代口语,互相紧贴着的样子。排浮萍:就象水上的浮萍一样相互推挤。
③黄衣道士:唐代道士穿黄色法衣。亦讲说:也讲说道家经典。座下:道士讲座之下。明星:金星,早晨在东方出现,又叫做启明星。金星出现时其它星宿多已隐没。这两句说,道士讲说道家经典时听众寥若晨星。
④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南,上有道观。家奉道:世代信奉道教。驱:除。异教:指佛教。各宗教徒都把自己所遵奉的宗教看作正教,其他都是异教。仙灵:神仙。这两句说,世代信奉道教的华山女儿,想驱除异教,使信奉佛教的人都改信道教。
⑤洗妆:洗脸之后妆饰。拭面:把脂粉等化妆品在脸上涂匀。冠帔(pèi沛):都是道士特有服饰。咽:这里指颈部。长眉青:指眉毛画得又长又黑。
⑥真诀:道家经典中玄妙的理论。观(guàn贯):道教徒居住修炼的地方称道观。扃(jiōng):门上的环钮。开扃:开门。这两句说,华山女经过一番打扮之后,故弄玄虚,把观门紧闭,升座讲道家经典。
⑦报:告诉。訇(hōng哄):巨大的响声。这两句说,华山女闭门华妆升座讲道家经典的事,不知什么人暗中互相传告,一下子轰动了不少人,就好象臣大的雷声使人振动一样。
⑧众寺:指讲唱佛经的寺院。骅骝:骏马。辎(zī资):车前的帷幕。(píng瓶):车后的帷幕。辎:指车辆。这两句说,华山女讲道家经典的事传开以后,佛教寺院再没有人去听讲佛经;不少达官贵人都到华山女的道观中听讲,到了车辆塞路的地步。
⑨无由听:没有机会听讲道家经典。
钗、钏、环、佩:都是妇女的妆饰品,以金或玉制成。光青荧:指钗、钏等金玉制品的光采。这两句说,贵族妇女当场抽钗脱钏施舍,堆叠得很高,华山女诈骗到不少财物。
天门:指皇宫。贵人:指宦官。六宫:后妃居住宫殿的总称。这里指后妃。师:指华山女。这两句说,宦官传出皇帝的诏书,后妃们都想见识华山女。
玉皇:玉皇大帝,道教徒所尊奉的天神。这里借指唐宪宗。颔(hàn汗)首:点头允许。青冥:太空。这两句意思说,华山女哄人说是玉皇大帝允许她归到皇宫去的,于是华山女乘龙驾鹤从青色天空来到皇宫。
道:指道家经典中玄妙的道理。来绕百匝:经常环绕在华山女的身边。匝(zā扎):环绕。这两句说,那些贵族子弟,并不是为了信奉道教,他们经常环绕在华山女身边,是为了追逐这个妖艳的女道士。
窗、阁:都是指华山女的卧室。恍惚:暧昧不明的样子。指豪家少年和华山女的暖昧关系。翠幔:华丽的帷帐。金屏:卧床周围华美的屏风。这两句说,华山女住处的事情是暧昧不明的,重重翠色帐幔把她床周围的屏风深深遮掩住。很含蓄地点出华山女内幕的丑恶。
攀仙梯:指由尘世升入仙界,成为神仙。俗缘:尘俗的念头。浪:白费。凭:听任。青鸟:神话中西王母的侍者和信使。丁宁:同“叮咛”。一再叮嘱致意。这两句是指那些和华山女拉不上关系的少年,讽刺说由于他们俗缘很重,所以攀不上去,就是托华山女下面的侍女通话也是枉然。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十三年(818),有大臣向唐宪宗上奏说,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唐宪宗下诏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迎奉。到时,命宦官领禁兵持香花和僧徒迎佛骨入宫供奉。于是“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旧唐书·宪宗本纪》),举国若狂。韩愈当时曾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从表中所叙事实来看,和本篇开头几句吻合,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唐王朝建立后,不仅竭力提倡佛教,而且崇奉道教。佛、道两教被统治者用来作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众多的宗教徒“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成为僧侣地主。这一首政治讽刺诗,就是揭露佛、道两教在统治集团的提倡和支持下,迷惑欺骗群众的丑行。诗的开头揭露佛教徒由于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招摇撞骗,诈取财物。接着通过典型形象的描绘,无情地揭露了道教徒的丑恶行为。世代奉道的华山女,为了骗取财物,同时和佛教相抗衡,故设圈套,乔妆打扮,用妖冶的色相迷惑群众,甚至轰动了宫廷。至于“豪家少年”,则如蝇逐臭,追逐这个浓抹艳装的女道士。作者以辛辣而尖锐的笔触,深刻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宗教徒的无耻秽行,也暴露了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以及他们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内幕。这种大胆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无疑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