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走进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你就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悬挂着几个字,这是著名诗人波普曾写过的一句话:“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
秩序也应该是商界的第一条法则。但是否如此呢?一般生意人的桌上,都堆满了可能几个礼拜都不会看一眼的文件。一家新奥尔良的报纸发行人有一次告诉我,他的秘书帮他清理了一张桌子,结果发现了一部两年来一直找不着的打字机。
光是看见桌上堆满了还没有回的信、报告和备忘录等等,就足以让人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更坏的事情是,经常让你想到“有一百万件事情待做,可自己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它们”,这样不但会使你忧虑得感到紧张和疲倦,也会使你忧虑得患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4个工作的好习惯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教授约翰·斯托克博士,曾在美国医药学会全国大会上宣读过一篇论文——题目叫做“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并发症”。在这篇论文里,斯托克博士在一项“病人心理状况研究”的题目下,共列出了11种情况,下面就是其中的第一种:
“总是有一种必须去做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觉,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情,而且必须去做。”
像清理桌子,作出各种决定等等,这些简单的事情怎么能帮你避免那些很重的压力——那种“不得不做”,以及那种“必须做而且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呢?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威廉·萨德勒博士,就让一个病人用这种简单的办法避免了精神崩溃。这个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当他初到萨德勒博士诊所去的时候,非常紧张,而且很忧虑。他知道他可能精神崩溃了,可是他没有办法辞去工作。他需要有人帮助他。
“当这个人正把他的问题告诉我的时候,”萨德勒博士说,“我的电话铃响了起来,是医院打来的电话。我没有过多讨论这些问题,当场就下了决定。我总是尽可能当场解决问题。我刚把电话挂上,铃声又响了。这次又是一件很紧急的事情,我花了一点时间讨论。第三次来打扰的是我的一个同事,为了他一个病得很重的病人来问我的意见。当我和他讨论完了以后,我转过身来准备向我的病人道歉,因为我一直让他在旁边等着。可是他脸上的表情完全不一样,非常的开心。”“不必道歉了,大夫,”这个人对萨德勒说,“在刚才的那10分钟里,我想我已经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了。我现在要动身回到我自己的办公室里,改一改我的工作习惯……可是在我走之前,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书桌呢?”
萨德勒博士打开他书桌的几个抽屉,里面都是空的,一只放了一些文具。“请你告诉我,”那位病人说,“你没有办完的公事都放在哪里?”
“都做完了。”萨德勒说。
“那么你还没有回的信放在哪里呢?”
“都回了,”萨德勒告诉他说,“我的规则是,信绝不放下来。我都是马上口述回信,让我的秘书打字。”
六个礼拜之后,那位高级主管把萨德勒博士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他整个地改变了,他的办公桌也不一样了。他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抽屉里不再有还没做完的公事。“六个礼拜以前,”这位高级主管说,“我在两个办公室里有三张写字台,我整个人都埋在工作里,事情永远也做不完。当我和你谈过以后,我回到办公室里,清出一大车报表和旧文件。现在我的工作只需要一张写字台,事情一到马上就办完。这样就不再会有堆积如山的没有做完的公事威胁我,让我紧张和忧虑。可是,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复了健康,现在一点病也没有了。”
以前担任过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查尔斯·伊文斯·休斯说:“人不会死于工作过度,而会死于浪费和忧虑。”不错,死于浪费精力——而他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做不完。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
查尔斯·卢克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12年之内,变成了派索登特公司的董事长,每年有10万美元的年薪,另外还能赚100万美元——他说这都是归功于他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行事的能力。
查尔斯·卢克曼说:“就我记忆所及,我每天早上都在5点钟起床,因为那时候我的思想要比其他时间更清楚——那时候我可以考虑周到,计划一天的工作。计划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做事的先后次序。”
弗兰克·贝特吉是美国最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之一,他不会等到早上5点钟才计划他当天的工作。他在头一天晚上就已经计划好了。他替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订下一个一天要卖掉多少保险的目标。要是他没有做到,差额就加到第二天——依此类推。
我由长久以来的经验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做事的先后次序。可是我也知道,按计划做事,绝对要比随兴之所至而去做事好得多。
如果萧伯纳没有坚持该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这个原则,他也许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而一辈子做一个银行出纳员了。他拟定计划,每天一定要写5页。这个计划使他每天5页地写了9年。虽然在这9年里他一共只得了三十几块美元——大约每天只得到一毛钱。就连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也订出每天每一个钟点应该做些什么事的计划。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三: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作决定,就当场决定,不要迟疑不决。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已故的H·P·豪威尔告诉我,当他在美国钢铁公司任董事的时候,开起董事会总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会议里讨论很多很多的问题,达成的决议却很少。其结果是,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带着一大包的报表回家去看。
最后,豪威尔先生说服了董事会,每次开会只讨论一个问题,然后作出结论,不耽搁、不拖延。这样所得到的决议也许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研究,也许有所作为,也许没有,可是无论如何,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之前,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达成某种决议。豪威尔先生告诉我,结果非常惊人,也非常有效。所有的陈年旧账都清理了,日历上干干净净的,董事也不必再带着一大堆报表回家,大家也不会再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忧虑。
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不仅适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会,也适用于你和我。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四:学会如何组织、分层管理和监督。
很多生意人替自己挖下了个坟墓,因为他不懂得怎样把责任分摊给其他人,而坚持事必躬亲。其结果是,很多枝枝节节的小事使他非常混乱。他总觉得很匆促、忧虑、焦急和紧张。要学会分层负责,是很不容易的。我知道,我以前就觉得这个很难,非常的困难。可是分层负责虽然很困难,一个做上级主管的,如果想要避免忧虑、紧张和疲劳,却非要这样做不可。
远离亚健康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疲劳感正在蔓延,最流行的问候语由10年前的“吃了吗”变成了如今的“吃力吗”。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这样的“工作狂”,他们早上班,迟下班,整日整夜地工作,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休息。很多人年纪轻轻健康就已经严重损毁,甚至发生“过劳死”。
“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症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而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半年以上的虚弱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特点是从生物学上(指临床体检、化验等)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也就是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刚过而立之年的美术师汤姆森先生,虽说工作、生活都还算过得去,但地位、收入都较平平。他不甘心,四处活动,做了好几个兼职,集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美展中心顾问于一身,一个星期几头跑,名声大了,腰包鼓了。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身体向他抗议了,他用一个字来概括:累!每晚回到家里,觉得骨头都要散架了,一上床那些莫名其妙的梦便来烦他。
安东尼已近四十岁,典型的上班族,最怕夜晚来临。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成了没有睡眠的人,几乎用尽了除药物以外的所有土法洋方,也未能解决失眠问题。不仅如此,食欲下降、神经衰弱、性欲减退等症状也相继赶来凑热闹,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
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形变,导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个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因此,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过劳死”只能预防,“累”病没有特效药,病程越长越难治,病程要是超过三四年的话,治疗会相当困难。劳逸交替才能保持弹性,增加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都要学会调节生活,短途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舞唱歌、观赏花鸟鱼虫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列出“过劳死”十大信号: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潜在危险信号。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桑拿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还公布了自查方法:
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须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级“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级“红灯”危险期,可列为“综合疲劳症”——“过劳死”的预备军。
三种人易“过劳死”:
1.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其中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2.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3.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人类为何会与“过劳伤害”或“过劳死”结缘呢?科学家归咎于以下诸方面因素:
一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社会竞争的加剧;
三是人们错误地认为不加班或休假是工作态度不积极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工资待遇与晋升,因而不得不以健康为代价拼命工作。
我们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休息与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现代人防止“过劳伤害”的“灵丹妙药”。
什么叫“会休息”呢?现代科学赋予的含义是主动休息。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休息方式——主动休息。即在身体尚未感到疲乏和心境达到临界状态时就休息,包括主动休身和主动休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动休息法有着质的进步。
掌握生活平衡
洛克菲勒认为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首先应该处理好管理的优先秩序问题。
安妮花了5年时间思考,今年终于决定改变工作,重新安顿身与心,她领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乐,可能只是5.1∶4.9的微差而已,中间有个阶梯,你可能爬到中间的梯子拥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阶。即使如此,你也在进步,平衡尺上的浮标又往前游移一格。
安妮有个生命平衡法则,用来制衡工作与生活。她将生命切成健康、时间、自由与快乐四块,视个人状况分配比重以及排序。如果每个元素都不缺,反映到工作中的态度与情绪,就比较平和,因而获得适当的平衡。长期处在平衡中,就能正向积极思考。许多专家呼吁,积极思考可以调适工作压力,清除不必要的情绪,上班族多亲近正向思考的人,能减少倦怠感。
具体做法是,如果将事情弄得很糟时,只允许情绪低落一下子。她很快会换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又学到一招,下次又有机会尝试其他处理方法,我们不因此认为自己很差劲。
学会工作也要学会休息。
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是一门学问。郑淑敏,一个中型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她1年至少休一次长达两星期的假,半年内会有几次短短两天的假,不一定出国,有时只是到山里或海边走走。
如果感觉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遥遥无期,试着忙里偷闲吧。一位女作家透露她平时如何排解倦怠:“我偶尔请个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书局或找个清幽的咖啡店想事情。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