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资产评级公司,投行的银行家们坦然承认了普通CDO以及中级CDO所存在地风险,这种诚恳让资产评级公司放松了警惕。紧接着,银行家们就开始卖力地介绍高级CDO。他们马上丢出一大堆数据,向人展示在过去三年来,他们的不良贷款率是多么的低,随即又再抛出一个拿过诺贝尔奖的专家所做的数字模型,在模型预见的未来,不良贷款率也将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准。贷款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即使房产贷款真的出现了问题,也是先赔偿普通CDO和中级CDO部分的损失,高级CDO的资金是到最后才动用的。如此看来,除非美国房地产崩盘,否则绝不会危险到动用高级CDO部分的资金的。从投行经理们口中所说出的CDO,简直比帝国大厦还可靠和保险。
经过投行的银行家们的论证,结果表明美国的房地产发展形势绝不会泡沫化。如果有人说,那美国地产真的崩盘的话,怎么办?历史上又不是没崩过。投行的银行家们就会马上说,怎么可能,就算地球爆炸了,美国也会单独被炸到月球上继续繁荣的。然后,投行的银行家们就会砸出一吨重的研究报告,证明美国经济多么坚挺,当前房地产发展形势如何喜人,总之一句话,要想美国地产垮,那比弄炸地球还难。
当然,这些资产评级公司里的人,也不只听信投行的银行家的一面之词。他们的金融直觉不比任何金融家差,再加上对美国经济过去的兴衰史有着深透的认识和研究,对于高潮过后必是低谷这句话有着比任何人都深刻的理解。他们是不可能被投行精美的包装所欺骗的。但是,在金融市场上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像不像真的。
再者,资产评级公司虽然是贷款产品的审批机构,但归根究底其利润来源是投行,而非普通投资者。所以,面对投行诚恳的态度,拿着滴水不漏足以应对外界的材料,腰包鼓鼓的资产评级公司自然是“通情达理”地为高级CDO评级AAA。什么叫做AAA?简单地说,就是给高级CDO打了100分。这个级别的信贷产品是债券信用等级的最高级,拖欠债务的可能性相当低,如期偿债的能力良好,所以在市场上承兑方便,抵押贷款也会比较容易,贴现的时候贴现率的折扣也会比较高。
有了这个评级,高级CDO的销售情况十分火爆,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卖了个满堂彩,投行从中大发其财,贷款公司赚得盆钵满满,连资产评级公司也分得了一杯羹。贷款公司、投行都实现了无风险收益,至于将来地产下跌、贷款崩盘的风险全部给了高级CDO的购买者。
可是,如果投行们的行为只是到这里为止,那么他们确实只赚不赔。此时就算次级债的问题爆发出来,也只能伤害普通美国民众的利益,而不会影响到投行的利益,更不会危及到那些金融寡头。但是金融家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赚完这笔钱,投行银行家们又把贪婪的手伸向了普通CDO和中级CDO,心中盘算着如何通过再包装,使其脱胎换骨,通向市场,为银行家们赚取更多利润。
略加考虑之后,投行的银行家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对冲基金上。对冲基金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普通CDO和中级CDO的风险的确比较高,但是相对来说,收益也确实可观。一般来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银行利率最低的就是日本。对冲基金通过地点套利,到日本银行去借钱,然后换成美元,用来购买CDO,这样每年的收益率相当高,而且是无本生利。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对冲基金当然不会放弃这口肥肉。
就这样,对冲基金将CDO这个包袱接了过去。投行甩掉了包袱,对冲基金也有生财之道,似乎又是一次双赢交易。而其中只有一个不值得关注的风险,就是有些对冲基金是投行们自己成立的。蝴蝶之翼可以煽动一场席卷美国的风暴。
风险加速升级
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变得诡异了。美国房地产从2002年开始一路狂飙,房价已经翻了一倍,次级债的不良还款率自然很低。这样一来,CDO就开始受到市场的追捧,因为它的回报率确实很高。一时之间,投行们发现原来CDO有如此大的开发空间,悔恨当初为什么错失了赚钱的机会。于是带这种懊悔的心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投行们大举买入这些对冲基金,想要分享这些基金为CDO带来的利益。这是投行们遇到的第一个危机,他们喂给一条狗一碗砒霜,看它不仅没死,还越长越大,实在忍耐不住,竟然去吃这狗的狗肉。
接下来,第二个危机也来临了。这些CDO一热起来之后,对冲基金就骚动了起来。对冲基金本来就是以小博大、通过金融杠杆赚取成倍利润的投资模式,手里有了这么炙手可热的资产怎么可能浪费,当然是拿出去抵押现金以继续投机。而他们拿来抵押的抵押品,正是当初投行卖给他们的CDO,然后换得了5至15倍的贷款。
在这种循环之下,投行做CDO的热情越来越高,而对冲基金买这些CDO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交易之后,自然迫不及待地拿出去抵押换贷款。于是乎,不知不觉间,以十万亿计的美元通过CDO这个杠杠不断从银行里流通出来。当美国保持低利率,且美国地产一路飘红的时候,一切都好。可是一旦局面变坏,局势就会变得不可收拾。投行们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眼前的利润已经让他们甚至不去想明天,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进去。
华尔街金融家们的思维是永远超乎常人的想像力的。在美国金融界,言必称对冲。既然CDO有风险,那我们就化解这种风险。于是美国投行的银行家们再次金融创新,发明了一种叫做“信用违约掉期”的工具,简称CDS。就是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承担CDO的违约风险,那他将得到拥有CDO的分期支付的违约保险金。对于投资人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出任何资金,也不需要与被保险的资产有任何关系,他只需要承担CDO潜在的违约风险,就可以得到一笔分期支付的保险金。
首先,对于CDO的购买者,其后每年可以赚得很多钱。但是购买者会担心将来地产动荡,不良贷款率增加,手里的CDO变得不值钱。届时,投行又推出了CDS,CDO的购买者只要分一部分利润给别人,那就可以将其所承担的风险完全推给购买CDS的人,实现无风险收益。而对于CDS的购买人,不必付出任何费用,就可以每年分利润,二者皆大欢喜,然后投行在这个过程中又再次大捞一笔。
如果你以为投行里的银行家的想像力只是到此为止,那就大错特错了。接下来,投行们还会推出他们的杀手——合成CDO。合成CDO是基于CDS基础上的新产品。我们之前介绍过CDS是购买人承担CDO的违约风险,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每过一段时间得到保险金。只要美国地产不出问题,CDO就不会出问题;只要CDO不出问题,那么购买CDS的人就可以一直得到保险金。华尔街的投行大鳄们最引以为豪的便是金融创新,就是将所有可以预期的收益都马上变现。既然CDS有固定收益,那为什么不可以将它也包装起来再次证券化,送到市场上去卖呢?于是投行的人又要将CDS也资产证券化!
本来因为运行的巨大风险,那些资产评级公司不敢给这种证券评级。眼看将CDS证券化的计划就要流产,这时候,了不起的雷诺公司光荣登场了,他们做出了一个天才的金融创新。那就是将CDS产生的现金流蓄积成一个备用的“资金池”,这样一来,一旦出现违约情况,CDS的购买者可以动用所得到的保险金那份钱,不会直接影响自己原有的资产。而当购买者觉得风险上升的时候,可以在自己原有资产损失之前,将它卖掉。
想想看,以前投资者购入CDO债券,为了得到现金流,必须真金白银地投入资金,而且必须承担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现在投资者的钱可以不动,仍然放在股市里或其它地方为其继续创造财富,而只要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世上还有比这更吸引人的投资产品吗?有了这个理由,资产评级公司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为合成CDO盖上了AAA的大印。然后这个投资产品就在美国被抢购一空,养老基金、教育基金以及众多外国基金蜂拥买入。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则是流动性全球过剩和贫富分化。
可实际上,无论怎么包装,合成CDO仍然是个一直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一旦美国地产真的出现动荡,就会殃及百万民众及金融机构。可对于投行,高额回报已经实现过了,经纪人的高额奖金也已经拿到手了,谁会去真正在乎风险有多大。除了这个普通的合成CDO之外,他们还针对对冲基金专门发行一种叫做零息债券的合成CDO产品,这种产品的风险更高,更可怕。而正是通过刚才所说的这些渠道,区区一万多亿美元的次级债,便被极力膨胀到数十万亿美元。
这就好比为了戒掉鸦片而注射吗啡,为了戒掉吗啡而使用海洛因,为了抑制海洛因的毒瘾,金融家们不得不再提炼纯度更高、毒性更大的新型毒品。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是: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CDO,2005年全年是2490亿美元,2004年全年是1570亿美元。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想像力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他们还发明出基于CDO之上的“CDO平方”(CDO^2)、“CDO立方”(CDO^3)、“CDO的N次方”(CDO^N)等新产品。Fitch的统计显示,2006年信用类衍生市场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从2003年到2006年,这个市场爆炸性地成长了15倍!目前,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信用类衍生市场的主力,独占60%的份额。
风暴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表面上看来,在这个游戏里唯一得到益处的人,只有投行,他们是无本生利。但是因为过于贪婪,过度贷款和对冲基金,并且鼓励投机行为,甚至于投资给对冲基金,给投行带来的损失同样是巨大的。而最重要的是,被他们害得倾家荡产的很多人,同样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客户。一旦美国地产出现振荡,将带来大规模的破产潮,从而引发美国经济衰退,而美国投行在这种衰退潮中,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整个美国社会就像是一个人,而美国投行就像是它的大脑。投行倚靠吞噬自己的身体为生,只要它吞噬的速度控制得好,这个身体确实可以不断长出新肉来供它吞噬,但是万一他们过于贪婪,一口气将自己的身体咬得体无完肤的话,那么最后也必将葬送它自己。这些道理,无论是华尔街精英还是站在幕后的金融寡头都清楚,但是当鲜红的利润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这种诱惑,疯狂地吞噬利润,以至于最后将自己也吞噬掉,这几乎是所有金融寡头的悲剧。
延伸阅读:次级债危机实录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FinancialCorp减少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