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军事人才建设
18261900000016

第16章 后记

本书是在我2007年7月2日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对军事人才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我读博士的三年里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我军人才建设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在学习期间,我参加了数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军队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特别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还被借调到总政参加全军“深化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课题研究达半年之久。这些活动虽然使我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减少了,但却有助于我更全面地了解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从多侧面、多视角来观察和思考军事人才问题,从解决军事人才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深化研究。另外,在读博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任海泉将军率领的国防大学指挥员队代表团访问美军的活动。2006年10月代表团对美国国防大学和五角大楼以及诺福克海军基地等的考察访问,使我对美军的教育训练和人才培养新情况有了直接了解,进一步开阔了我研究问题的视野,对于我撰写论文也很有帮助。也许是由于从事过近十年干部工作的缘故,完成博士论文后,我还在继续关注和思考军事人才建设问题,尽管繁忙的事务使我毕业时的设想——沿着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收集资料、继续深化研究,用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完善论文,尔后再出版的计划未能完全实现。近年来,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实践深入发展,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公开选聘厅局级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和中央直管的大型国企重要领导干部,这种畅通垂直社会流动渠道,聚集各界精英、保持社会活力的举措,必然对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促进军事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我原计划借论文出版之机,从社会流动机制变化及其对军事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影响的视角再做一些分析,增写一章,把言犹未尽的思考展开来说一说。然而,军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掌握详尽系统的权威资料,很难像其他各章那样的用社会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而如果不做实证分析,泛泛而论又没什么意义。受资料来源限制,只好暂时作罢。为弥补这个缺憾,我把近几年发表的关于军事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和培养联合作战人才的论文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供读者参考。

时光荏苒,博士论文完成已两年多,这篇论文于毕业当年被评为国防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其中有些建议被编入送军委总部首长参阅的《国防大学博士文库精选版2008》,这是最令我欣慰的。同时,这也在提醒我,作为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论文,只有早日出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又使我想起毕业前导师要求我“趁热打铁,充实内容,修改完善,尽快出版”的建议,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对论文作了细致的推敲和修改,并根据实践的发展对部分内容作了充实。这个工作是甘苦相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好在汗水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现在,我终于可以把这一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和广大读者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受本人学识水平和选定的研究领域所限,本书提出的解决军事人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对策,主要建立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军事人才建设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说,只是我的管窥之见。

饮水思源,在论文出版之际,我要深深地感谢导师姜汉斌教授,是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引领我探索社会科学与国防建设的研究领域,用生动的语言、缜密的思维、高尚的师德和正直的作风教导我做人做事做学问,使我对社会、人生、学术的零星感悟逐渐深化和升华。从论文选题、写作、修改到书稿修订定稿,导师都精心指导,详细审阅。本书的出版,自始至终无不浸润着导师的心血。本书能够出版,也得益于在读博的三年里导师组其他成员对我的精心指导。从开题到完成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组成员,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陈克敏教授、房忠贤教授、袁训忠教授、李宝柱教授、王长存教授和李建昌教授等的指导和帮助。导师们在我的论文开题、讨论修改和毕业答辩中,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高深的专业造诣给予我许多重要指导。特别是各位导师从解决军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出发的研究思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仅成为我论文写作中瞄准解决军事人才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力避华而不实空泛议论的镜鉴,也对我修改书稿帮助很大,而且将使我终身受益。

我能够顺利完成本书,还要感谢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将军,政治部主任张文忠将军、副主任任天佑将军、政治部原主任徐天亮将军,科研部副部长黄龙保将军,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毕京京将军、副主任张彬将军、章传家将军、原主任库桂生将军,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主任吴杰明将军,研究生院院长刘春志将军、政委于学肄将军和国防大学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谭江山大校、政治部原第二编研室主任刘家国大校等许多领导对我学习和写作的关心指导。他们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深造诣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始终提醒我要把学术研究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在论文写作和书稿修改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役教研部、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军事后勤与科技装备教研部、研究生院许多专家教授、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他们或指点思路、或提供资料、或校阅译文,对本书问世给予许多支持帮助,我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我还要感谢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姓名的所有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书写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启示。

感谢军事人才问题专家、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房忠贤教授和李博平副教授,他们精心审阅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这对于提高书稿质量至关重要。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老领导和同学们,虽然我未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但在我撰写博士论文和修改书稿过程中,他们一直给予我宝贵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秦绪军社长和责任编辑史涛女士、蒋亚峰先生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和研究条件限制,书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敬请读者和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赵周贤

2010年1月于北京·百望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