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虚伪,”父亲接着说,“而是你在逃避!可是,你以为走出去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不,你错了。如果你不去学校读书,过早浪迹于社会,谁也不敢保证你的将来会比现在更好!你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功读书,自己拯救自己。”
父亲的一阵“怒骂”,使欧基米德心悦诚服,重新走进了学校,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无盐劝说齐宣王,首先棒喝一声,用四句“危险”,引起齐王注意与警惕,然后再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终于使齐王听从了自己的劝说。同样,欧基米德的父亲也是先批驳儿子所谓的“世界是虚伪的”,其实是他不敢面对现实,然后再详加劝导,终于使儿子“修成正果”。
当头棒喝,就是故意用玄险的话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他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他才会对你所说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很容易被你的话语打动。
6.机智贫嘴,耐人寻味
有则土耳其童话,听来颇耐人寻味:
一个巫婆守护着一面魔窗,过路的人只要交一块番薯或一块乳酪,就可以透过魔窗看一看:人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的是年轻的小伙子,年轻的小伙子看到的是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姑娘看到的则是华丽的新嫁妆……实际上,魔窗里一无所有,只是一间空空的小屋。
这则美丽的童话,同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和辩论中的道理其实一样:抛开约定俗成的理论的束缚,从对己有利的一面另作新解,达到攻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个夏天的晚上,大哲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仰望着天空的星辰,边走边思考着天文学上的问题,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引起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其中一个饶舌汉幸灾乐祸地奚落泰勒斯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怎么连地上的坑都不认识而掉进去了呢?”泰勒斯从坑里爬起来,镇定地“回敬”说:“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坑里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知识的人,本来就躺在坑里,又怎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呢?”饶舌汉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人从地上往坑里跌,从坑里往地上爬,这地面与坑里的高低差,使受奚落的泰勒斯联想到自己同奚落者水准的高低差,人品的高低差,于是从另一方面——坑的方面想,从而回击、讽刺了原来的奚落者。
为什么很多时候会有像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故事产生呢?同一作品,为什么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教育影响下,具有不同的素质和素养,具有不同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视点。巧答巧辩,正是利用这面“巫婆魔窗”,做出各种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文章来的。
里根当总统时,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面对一帮反对他这一决定的记者责问时,说:“我怎么就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认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里根这一语双关的回答,一时间使那些反对者们不知所措。
里根佯装不知“B1是一种轰炸机”,联想到符号相同或相仿的“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说:“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一语双关,摆脱了自己的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运用“巫婆魔窗法”,不仅仅可以在语义的多义上打圈子,有时还可以用类比、联想等书中曾经介绍过的技巧。
一个人在市场上买了6只来自中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七是大吉大利的数字。要是送去6只,国王兴许会不高兴,要是国王真的发怒,那就更加麻烦了。但是,中国麻雀只有6只,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进一只本国麻雀。凑足7只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高兴。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了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面,立即大怒,责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识,欺我寡陋无知?”
那人吓了一跳,但他马上回答:
“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洞察分明,可这只本国麻雀是另外6只中国麻雀随行的翻译。”
这个人利用类比思维,做出了巧妙的别解——人出国需要有翻译,那么麻雀也不例外,那只本国麻雀就是一位翻译。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几分正确,几分荒谬,国王见他奉承得体,便嘉奖了他。
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适于辩论,很多时候还能起到促进沟通的效果。
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演员上台演唱,曲毕谢幕,可没走两步,就被麦克风的电线绊倒,娇美的身体与当时的狼狈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观众有笑有叹有哄。这位女演员急中生智,站起身来,拿起话筒说道:“我真正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了!”顿时,噪声变成了笑声和掌声。女演员急中生智,以“美”补“丑”,挽回了自己的面子。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的吵得很。富翁特地备了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居都答应了。等到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声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两位高邻也确实没有失信。问题在于“搬家”这个词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铜匠、铁匠就是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愚弄了富翁。
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我们也不妨用“巫婆魔窗法”看看以上的每一个故事:幽默,还是诡诈幼稚,还是狡猾?就看是谁往“魔窗”里看了……
7.语出惊人,达意则灵
很多时候透彻详尽的分析是打动对方的好方法,而有时,简洁明快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意思说明白,而且达到给对方深刻印象的效果。这种一语定音的雄辩技巧,即“一语惊人法”。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创举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第一次会见英国首相丘吉尔时,他向丘吉尔只说了一句话:“再见。”丘吉尔很敏捷地回答说:“先生,我真希望所有的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切中要害。”荷兰总理的“再见”,显然是表示他的临时政府将不继续留在伦敦,他们要告别英国,返回祖国,领导人民。丘吉尔当然希望他们能回国领导抗战。因此,其他的话都是多余的了,丘吉尔理解并赞赏荷兰总理的这个“再见”。
到这里,就已经很容易地看出一句有分量的话重要的“定音”的作用了,但在实践中,要运用这一策略,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难于把握之处。
明朝才子戴大宾从小就聪明过人,8岁时入私塾读书,老师便指着一把椅子出了一个对子:“虎皮褥盖学士椅。”以便考究他一番。戴大宾随即对道:“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生。13岁时,戴大宾考中了举人。
一天,一位大官员来见他的父亲,正巧戴大宾在院子里玩,客人还以为他是小学生,便顺口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客人说:“月圆。”“风扁。”戴大宾脱口而答。“风怎么是扁的呢?”客人问道。“风能钻隙穿缝,不是扁的能过去吗?”客人点头称是,接着又出了一个对子:“凤鸣。”“牛舞。”戴大宾又随口答道。“牛怎么能起舞呢?”客人不解。“古人说:‘百兽齐舞’,牛难道不是百兽之一吗?”客人连连竖起大拇指:“前途无可限量,前途无可限量啊!”所以,难点之一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要当下劈断才能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继而寻根究底地追问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语言犀利达到以辩取胜的目的。
战国时,齐宣王问隐士颜徜:“是我当国君的人高贵呢?还是你这样的士人高贵?”颜徜回答说:“当然是国君不如士人高贵呀!”齐宣王一听,瞪大眼睛怒喝道:“你这话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话我还可以饶恕你,要是找不出根据,可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颜徜从容地说:“当然有依据。从前秦国出兵攻到齐国,他们的军队经过士人柳下惠的坟地时,发出一道军事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50步范围内去打柴煮饭或割草喂马者,一律杀头,绝不宽恕。’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发出一道军事命令,有谁能割下齐王脑袋,封他万户侯,同时奖赏黄金二万两。’这两道军事命令中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脑袋,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死掉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齐宣王听后,点点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语”不仅需要“惊人”,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还必须注意,所说的惊人之语千万不能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集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大祸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