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不等于健全人格,知识多不等于人性丰满,做为父母更需关注的是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成绩、分数、知识,还是健全的人格?心理不健康,个性受压抑,共处有障碍,做人有问题……这种唯分是举,短期功利导致了孩子畸形发展,形成病态人格。广大父母必须认识到,在疼爱、呵护和教育他们时,应保持科学的态度,以平等、信任代替偏爱,给他们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他自发读书、主动用功的习惯,并在品德和人格方面,一同健康发展。
注重高分数更要注重高素质
高成绩,上重点,考名牌,这和培养孩子高素质并不矛盾,但这里的前提是必须把目标定在高素质上。孩子的路该怎么走,最好是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以孩子的特长为导向,进行深度挖掘,使孩子“全面培养有特长,智能并举有创造”!脱离了高素质的目标,孩子即使“成材”了,也不会有较好的发展,经不起生活和竞争的各种考验。
张亮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父亲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母亲是位善良、本分的农民。
在所有人眼中,张亮从小就是“好孩子”,听话,成绩十分优秀。中考时,张亮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全县最好的射洪中学。2000年8月,张亮被北师大管理学院录取,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4年大学毕业时,张亮还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工作。他告诉父亲,北京太冷了,他希望到成都找工作。父亲说,张亮到成都大约1个月后,一次打电话告诉他,自己在成都找到了一家公司,但老板只愿意每月给他1000多元工资。他觉得他的工资低了不想干,父亲听说后就让张亮回到家等候机会。
2004年8月,张亮前往广州找工作,20多天没有结果。回家后,他告诉父亲,自己口才不好,不会表达,而且很多单位都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怕别人不要他。他还告诉父亲“广州太热了”。父亲当时听了儿子的话很生气:“北京你嫌冷了,广州你嫌热了,成都你又嫌工资低了。你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张亮没有给父亲答案。
9月初,张亮又来到成都,准备到父亲朋友介绍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当老板得知张亮毕业于名牌大学后,主动说:“我们单位工作很简单,管理人员来了后除了能帮忙打打字,制作一下表格,有时候还要帮忙装卸货物,这些活儿很辛苦。”张亮一听立即放弃了在物流公司上班的念头,国庆节后他再次回到了农村家中。
3次找工作失败的经历,击败了张亮的自信和意志,留下了长达7页的遗书,用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张亮的遗书中,他对自己的性格作了分析。认为自己的性格主要有3个弱点:一是懒惰。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怕麻烦,什么家务事也不做,连煮面条都不会。二是孤僻。他是个十分孤僻自封的人,从小衣食无忧,以为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这么多年来,优异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上了大学后,学习成绩明显不好了,自己的信心也一下子全没有了,于是便打游戏,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他怕对别人说话,有时候甚至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图。他曾经单纯认为“有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三是没有爱心。他发觉自己没有爱心,不会关心别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别人在关心自己,自己没有关心过别人,有时很没有规矩,还经常欺负妹妹,因为他只要成绩好,就永远是对的。在大学里他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
“唯智教育”往往孕育出高分低能的怪胎,是残害孩子的毒瘤,是与全面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相违背的。
沈阳市的张宇飞学习成绩并不好,进高中时,考试成绩起初排在倒数几名,3年下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也只有20多名左右。这样一个很平凡的学生却被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录取,并提供给她该校最高奖学金——每年6213美元的“大使奖学金”。张宇飞的“托福”分也不高,才540分,比很多人差得多,但她却战胜了很多成绩高于她的竞争对手,原因就在于她的综合素质好,她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特长突出。从上初中起,她共获得了全国、省、市、校级各类奖励20多项,获奖面涉及科技发明、体育、英语等,平均两个多月便获一项奖励。她1998年获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青年女子A级第四名,2000年获辽宁省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她还连续3年夺得校运动会女子800米冠军,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张宇飞说:“以我的学习考试成绩,在国内最好结果只能上一个一般大学,清华、北大与我是无缘的。”在国内连一般大学都未必能上得了的,在国外却被50多家大学争相录取。
许多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拔尖、超群,这似乎是无可非议的、较为现代的观念。“望子成龙”有什么不好呢?但要看父母把目标是定在高分数上,还是定在高素质上?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孩子传递的信息不同。但实际上,不少父母把孩子学习“拔尖、超群”当成总目标,这就是用旧观念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往往会适得其反。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同样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毕业的学生,长大后却分化很明显?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名牌大学毕业,却处处感受到危机?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出类拔萃,长大以后却平平庸庸,甚至沦为罪犯?
人的最大成功是具有高素质,而其基础在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过大的压力,过度的教育会破坏人的认知需要。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人生更是长跑。起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冲刺,所以,不要把孩子搞得太苦。我们一直认为:哪怕现在少学一点,只要孩子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将来还可以成为“好学者”;假如为了现在多学一点,而压抑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那将来注定是个“厌学者”。
保护孩子的成长,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健康的身体。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就难以谈发展,身体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一生的资本。
2、求知欲。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他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痛苦,就会拒绝学习。
3、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想法,可自主地去探索,并能够控制、把握自己的生活,同时对自己很有信心。如果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规定、被控制的他律状态下,成年人告诉孩子你只能干什么,必须干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你想干什么,可以干什么,那么孩子就没有了选择的自由,也就很难培养起自律和自主的品质。
4、自尊和自信。如果一个人很不自信,没有自尊,他就会感觉自己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那么,在遇到各种挑战的时候他就会趋利避害,逃避挑战。相反,那些自信的人,会注意抓各种机遇,什么都想试试。
5、人际交往。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互相依赖的社会,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他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很封闭,冒犯性很强,自我意识很强,自私自利,不善于沟通,他就很难与他人交往。现在很多学生的困难,一般不是学习上的而是人际交往上的。
6、生活的热情和快乐的心境。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遭到挫折,谁也不可能是永远不败。因此,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保持快乐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使他们时时看到生活中的美。如果孩子对生活缺乏热情,做什么都不快乐,看一切事物都是黑暗的、渺茫的,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乐趣,生命质量很低。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很好地发展自己。
另外,积极心态,坚强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应当具备的素质。作为父母怎样为孩子保护好这些素质并提高这些素质呢?
第一,目光放远一点。把教育定位在孩子人生幸福上,而不是所谓“成材”上,一切教育决策以此为依据。这些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需要父母真正的宽容和勇气。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想到孩子的一生。
第二,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做到真正地解放孩子,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建构孩子的个性,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三,和孩子一起寻找快乐,和孩子一起做些事情,一起参加活动。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第四,改变评价体系,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让孩子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成功,找到自我。
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知识多不等于人性丰满,做为父母更需关注的是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成绩、分数、知识,还是健全的素质?心理不健康,个性受压抑,共处有障碍,做人有问题……这种唯分是举,短期功利导致了孩子畸形发展,形成病态人格,过度的唯分教育会使孩子失去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所以,注重孩子高分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高素质的培养。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意识
劳动观念的培育,是孩子全面教育一个主要方面。尽管多年来有关各方为此作了大量努力,但仍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然而,在目前的家庭中,孩子爱劳动到底占有多大比例呢?一项小学生现状调查表明,在一至五年级1270名学生中,选择“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根本不干”的占45%。另一项“家庭环境对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在“最能引起父母高兴的事”中,勤快、爱劳动排列在“成绩好”、“诚实”、“身体健康”、“积极上进”、“听话顺从”之后。
看来劳动意识的淡漠并不是少见的现象,不爱劳动已经成为当今孩子的一大特点。请看例一:
新学期开学的一天,某小学组织学生大扫除,热闹非凡。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进了教室。没曾想,后面却跟了一大帮人,有拿着脸盆的白发爷爷,有拿抹布的驼着背的外婆。也有拿着鸡毛掸子,包着花头巾的漂亮年轻的妈妈,更有甚者,干脆带来了家里穿花褂子的小保姆。大人们手忙脚乱地搬桌椅、扫垃圾、掸灰尘,而把孩子们全都赶到教室外面。
孩子们在教室外面观看大人们的“扫除大战”,无所事事,便小声谈论起来:“爷爷听说我要来大扫除,急得要命,打‘的’来学校帮我干活呢。”一个孩子神气地说。
“我外婆说我的手又白又细,根本拿不动拖把。”一个女孩细细的声音。
“我妈今天特意向单位请了假,来帮我大扫除。”一个男孩,手插在裤袋里,一副轻松自在的神态。
“我爸爸平时老要我多劳动,说劳动能锻炼人,可他今天偏要来学校帮我,说话不算数。”另一个男孩倒有些委屈,看来他还是很想参加大扫除的。
“我妈也有些过份,她非得让小保姆跟着我到学校来,真不好意思。”站在一边的女同学红着脸跟着说。大家不约而同地去看教室里面的小保姆,她正起劲地在抹玻璃窗,几个同学忍不住哈哈地笑起来,那女同学越发地难为情起来,低着头,一声不吭。
请看例二:
某重点大学招收新学生,开学第一天,学生大都由父母陪同而来。林晓川的父母也喜滋滋地送他来学校报到。谁知,林晓川像局外人似地在一边呆立着,而父母除了帮他办好一切入学手续外,还得为他扛着行李,去学生宿舍打扫整理,临走了,还一一叮嘱牙膏放在这里,茶杯放在那里,总之,一百个不放心。林晓川已习惯了父母为他包办一切,望着父母远去的身影,他的心一阵失落和怅惘,口里呐呐地说:“以后我可怎么办?”他想起那些在家的日子,父母从不叫自己干家务,只让他一心一意读书,他从小到大,没洗过一只碗.也没洗过一块手帕,有时,即使他想去帮父母干些什么,他们也会把他推开,叫他安心读书,父母从未与他谈起过“劳动”二个字,他可以说从小就缺乏劳动观念。
卢梭曾经说过:“节制和劳动是人类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美好的人生,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道德和幸福的源泉。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孩子是社会的人,他们的社会参与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而劳动就是提高孩子全面素质之一。因此,父母们不要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通过劳动,让孩子学到知识,得到意志的锻炼,提高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小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萌萌是个独立性很强又非常懂事的三年级女孩,她的妈妈对她培养教育十分细心。在她刚学会走路时,妈妈洗衣服,就让她在一边看,慢慢地把小手帕放到脸盆里让她自己洗。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学会了许多家务活,妈妈出差去了,她就能独挡一面,自己照顾好自己,她会洗衣做饭,自己洗澡洗头,扫地、擦地板、做事情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她的学习习惯也很好,作业完成得很及时,字写得清清楚楚。学会独立思考,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而且她平时还乐于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的妈妈很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如果对孩子从小过分溺爱和操心,实际上已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会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权利。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如果不让孩子学会独立、增强责任心,万一有一天,她的靠山倒了,稚嫩的肩膀能顶得住吗?”
可以说,陈萌萌的妈妈是年轻父母中比较有思想或是比较有头脑的父母,她现在就能清醒地意识到应该及时让孩子接受劳动锻炼。现代社会要求人的独立,要求人的劳动和奉献,一个没有劳动观念的人是谈不上为社会服务,为人类作贡献的。
那么,孩子不爱劳动,是否该责怪孩子呢?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孩子的说法:
李小刚(六年级):早晨上学前,我下楼到车棚推自行车,发现自行车没气了。于是,我就朝楼上大喊:“爸爸,自行车没气了。”我爸爸就会下楼来给我自行车打气。因为平时爸爸不让我打气,总说会把我衣服弄脏,时间长了,自行车一没气,我就叫爸爸。
郑会会(四年级):早晨起床后,我先洗脸,而妈妈已经把早饭做好了,我吃完以后把碗筷一放,就背起书包上学。妈妈从来不让我洗碗,说还是她自己收拾得快,让我早点去学校。
王阳(三年级):有一次,我得了一张劳动奖状,高高兴兴拿给妈妈看,谁知妈妈说,这有什么用,难道你大了想去扫马路?
张贝贝(初一年级):我们去参加军训,妈妈关照我,把换下的衣服拿回家让她洗,她嫌我洗不干净。